正文 第62章 希望是人生最大的資產(2 / 2)

他在臨死之前留下了悲觀厭世的遺言:“我不僅對自己的作品絕望了,而且對整個社會也絕望了,像我這樣絕望的人,也許隻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盡快死去,以擺脫這絕望的厄運。”

圖爾放棄了希望,於是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失去希望的人是痛苦的,他們的人生從此毫無意義。然而,更多的人心中抱持著堅定的信念,他們充滿希望,因為他們深知希望是人生最大的資產。

圖爾的母親當時已經是 79 歲的老人,她手捧著獨生子的遺書,淚流滿麵,昏倒在地,倒地的一瞬間,她的眼前出現了兒子費勁心力創作的那部小說,她的心裏猛然獲得了一種力量,她終於頑強地站立起來了。

老人忍著失去兒子的巨大悲傷,叩開了一家又一家出版商的大門,盡管老人也同兒子一樣,遭到了一家又一家出版商的拒絕,但她始終堅信:兒子在寫作方麵是個天才,兒子的作品是偉大的,雖然兒子以一個失敗者的姿態告別了這個世界,但是老人絲毫沒有放棄出版《傻子的同盟》的希望。

老人堅持不懈地繼續與出版商聯係,用自己笨拙的語言一次又一次地試圖說服出版商,她告訴那些出版商,這部作品總有一天會成為人們關注的偉大作品,如果不能出版這部作品,那不止是她和兒子的個人損失,而是整個出版界和整個社會的重大損失,後來發生的事情,都被這位執著的母親言中了。

在圖爾去世 10 周年之際,在經曆了 18 家出版商的斷然拒絕之後,《傻子的同盟》這部作品引起了當時的著名小說家沃西·珀西的關注,並將其推薦給路易斯安娜出版社。

路易斯安娜出版社的主編親自審閱了這部作品,他被小說獨特的構思和滑稽的語言所傾倒,當即決定:以最快的速度出版該作。

1980 年,《傻子的同盟》終於得以出版問世,並很快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轟動。

1981 年,美國普利策藝術獎的評選委員會經過幾番討論,“鐵板魷魚才子”終於選出了最後的獲獎作品,其中長篇小說《傻子的同盟》的作者約翰·肯尼迪·圖爾成為普利策小說獎的獲得者,遺憾的是,他本人已經無法親自享受如此殊榮,甚至在臨死之際連想都不敢想,自己的作品竟然能夠獲得大獎。

記者采訪約翰 89 歲的老母親的時候,她說了一句發人深思的話: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使我認識到——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人生最大的資產是希望。

多麼糟糕的事情都會過去的,隻要努力拚搏,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可貴的是遇到挫折後不放棄自己的未來。相信未來,它是一種信念,是你的精神力量,相信自己,因為你是最好的,相信未來,成功一定在前方等著你。

1927 年,美國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水衝垮,一個 9 歲的黑人小男孩的家被水衝毀,在洪水即將吞噬他的一刹那,母親用力把他拉上了堤坡。

1932 年,男孩 8 年級畢業了,因為阿肯色的中學不招收黑人,他隻能到芝加哥讀中學,可家裏沒有那麼多錢。那時,母親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讓男孩複讀一年。但為此她必須替整整 50 名工人洗衣、熨衣和做飯,才可為孩子攢夠上學的錢。

1933 年夏天,家裏湊足了那筆血汗錢,母親帶著男孩踏上火車,奔向陌生的芝加哥。在芝加哥,母親靠當傭人謀生。男孩以優異的成績中學畢業,後來又順利地讀完大學。1942 年,他開始創辦一份雜誌,但最後一道障礙,是缺少 500 美元的郵費,不能給訂戶發函。一家信貸公司願借貸,但有個條件,得有一筆財產作抵押。母親曾分期付款好長時間買了一批新家具,這是她一生最心愛的東西。但她最後還是同意將家具作了抵押。

1943 年,那份雜誌獲得巨大成功。男孩終於能做自己夢想多年的事了:將母親列入他的工資花名冊,並告訴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不用工作了。那天,母親哭了,那個男孩也哭了。

後來在一段反常的日子裏,男孩經營的一切仿佛都陷入穀底,麵對巨大的困難和障礙,男孩已無力回天。他心情憂鬱地告訴母親:“媽媽,看來這次我真要挫敗了。”

“兒子,”她說,“你努力試過了嗎?”

“試過。”

“非常努力嗎?”

“是的。”

“很好。”母親果斷地結束了談話,“無論何時,隻要你努力嚐試,就不會失敗。”

果然,男孩渡過了難關,攀上了事業新的巔峰。這個男孩就是馳名世界的美國《黑人文摘》雜誌創始人、約翰森出版公司總裁、擁有三家無線電台的約翰· H·約翰森。

希望是人生最大的資產,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它是生命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