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一言九鼎
【釋義】九鼎:古代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一句話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語極有分量,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秦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到楚國請求援助。楚王不肯答應。最後,平原君手下,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門客毛遂自願前往,他仗劍上殿,為楚王分析時局,說明利害之所在,終於說服了楚王。毛遂因此立下了大功。
“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呂般的重要。毛先生的三寸不爛之舌。比百萬軍隊的力量還要強大。”(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國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一言為重百金輕
【釋義】一句話使百兩黃金都顯得不重了。比喻言出必行。形容取信於民的重要性。
【出處】宋·王安石《臨川集·商鞅》。
北宋神宗時的宰相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力主變法,大力推行新政。但由於觸動特權階層的利益而遭嫉受謗,新政失敗,他也因此仕途起伏不定,最後被罷官回鄉。此時王安石寫下大批詩文,針砭時政,抒發胸臆。他有一首題為《商鞅》的七言詩,詩中寫道:
自古驅民在信誠,
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詩中說的是商鞅在秦國幫助秦孝公變法的事情。商鞅製定的新法公布以後,為了讓人們相信革新必定施行,他在城南門外立下一根3丈高的木柱,聲稱誰能將此木柱搬到北門去,賞給黃金10兩。許多人不相信這是真的,沒人響應。商鞅又宣布給搬木柱的人賞金50兩,於是有個年輕人壯著膽子把木柱搬到北門去,他竟真的得了50兩黃金。這件事引起轟動,百姓們都相信了新法,認為商鞅說話算數。
王安石以商鞅變法來抒發自己的改革決心,認為要像商鞅那樣言出必果,才能取信於民,成就大業。
一飯千金
【釋義】比喻貧窮時受人幫助,發達後加倍給予重謝報答。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高祖時的大將淮陰侯韓信,是漢朝開國的功臣。但他年輕的時候卻有過很多坎坷的經曆,過著非常失意、貧困的日子。
韓信小時學文習武,擁有一身文韜武略。後來他父母都死了,他一個人無依無靠,又隻知道讀書練武,沒有什麼掙錢的本領,日子過得非常苦。後來實在沒有辦法,就隻好到別人家去混飯吃。日子長了,別人都不免有點討厭他。
有位亭長過去跟韓信關係不錯,韓信就去投靠他。開始時亭長家的人對他還算客氣,可日子久了,態度也就慢慢變了,亭長的老婆常常指桑罵槐地說些難聽的話。韓信聽了,就隻好離開了亭長家。
韓信無處可去了,就隻好到淮水上去釣魚,釣到了就可以賣點錢吃飯,釣不到就隻好餓肚子。有個老太太靠給別人洗紗過日子,天天在河邊洗紗。她每天的午飯都是家裏的人給她送來,就在河邊吃。她見韓信經常餓肚子,覺得怪可憐的,就把自己的飯分一半給韓信吃,一連好多天都是這樣。
韓信非常感激,有一天,他吃完飯,對老太太說:“您老人家這麼照顧我,我將一輩子牢記在心,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人家!”
老太太聽了很不高興,她對韓信說:“男子漢大丈夫連飯都吃不上,太沒有出息了!我是看到你可憐才給你飯吃的,哪裏指望你報答!”
韓信聽了,感到很慚愧,發誓振作起來,不再受人憐憫。後來,他投到項梁手下去當兵,項梁死了又跟著項羽,一直沒有受到重用。最後,他投靠劉邦,得到蕭何的賞識,蕭何在劉邦麵前極力推薦,劉邦拜他為大將軍。他為劉邦打敗項羽立下了漢馬功勞,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不忘當年老太太對自己的恩德,派人把那位老太太請來,送給她一千兩金子作為報答,並一再對她在自己最困苦的時候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
一筆勾銷
【釋義】銷:銷掉。用筆在書麵材料上勾畫注銷,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
【出處】宋·朱烹《五朝名臣言行錄》。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他小時候家中很窮,兩歲時就死了父親。接著,他母親改嫁到長山縣朱家,他便跟著母親來到了朱家。
範仲淹小時候就很有誌氣,長大後,辭別母親,外出求學。他夜以繼日地勤奮苦讀。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時,就用涼水洗臉;吃的東西不夠時,就喝粥充饑度日。經過刻苦學習,他在大中祥符(宋真宗年號)年間考中進士,曆任右司諫、吏部員外郎、知州、樞密副使等職。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範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和同時任命的韓琦和富弼等一起,進行了一場以改善吏治為中心的改革,曆史稱為“慶曆新政”。
他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地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去,撤掉他們的職務。空出的職位,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
富弼平時十分尊重範仲淹,對待他像對待自己的長輩一樣。他見範仲淹對這些不稱職的官員如此毫不留情,就說:
“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了!”
範仲淹聽了,回答說:
“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
於是,他把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全部罷免了。
後來,由於新政遭到貴族官僚的強烈反對而夭折。範仲淹也被貶到陝西任四路宣撫使。這一年他寫下了《嶽陽樓記》,其中流傳至今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反映了他一腔愛國之情。
一諾千金
【釋義】諾:承諾,應允。一句答允的話,價值千金。形容說話極有信用。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季布是秦末漢初楚地著名的俠客,他性格耿直,樂於助人,最可貴的是他特別講信用,隻要是許諾別人的事,無論如何也要替人辦到,從不食言。在楚地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得到一百斤黃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許諾。”(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季布後來從了軍,在項羽的手下當了大將。他作戰非常勇敢,很有軍事才能。曾經有好幾次,他領兵追殺劉邦,劉邦差點死在他的手裏。
劉邦在楚漢相爭中獲勝,建立漢朝,當上了皇帝,便下令捉拿季布,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醬才解恨。季布見劉邦在全國捉拿自己,隻好東躲西藏,四處逃命。因為他的聲譽很好,所以人們也都願意收留他。後來,有位叫朱家的義士說服汝陰侯滕公夏侯嬰到劉邦麵前為他說情,劉邦就原諒了季布,還拜他為郎中。
季布有個同鄉,名叫曹丘,聽說季布在漢朝當了大官,就想投靠他,特地請竇長君寫信介紹他去見季布。季布不怎麼高興,就打算拒絕他的要求,所以,曹丘來見季布時,季布臉上流露出不耐煩的神色。
曹丘見了,就向季布行了一個禮,說:“在楚地人人都說您很重信義,說是得到千斤黃金也不如得到您的一句許諾,您是怎樣得到這種美譽的呢?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也算是同鄉吧?我在天下到處宣揚您的美名,您怎麼這樣無情地拒絕我呢?”
季布聽了,馬上意識到自己錯了,趕緊向曹丘道歉,把他留下來當做上賓對待。後來曹丘離開時,季布還送了許多禮物給他。
一廂情願
【釋義】隻考慮單方麵願望,而不考慮另一方是否願意。
【出處】古印度·僧伽斯那《百喻經》(南朝齊求那毗地譯)。
有個農家青年,在進城玩的時候偶然見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不能自已。回到家中竟害了相思病,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他的親友們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都紛紛探望詢問。他說:“我要是不能娶到公主,隻怕命不能長久了。”
親友們便安慰他,並假意地對他說:“你不用發愁,我們可以派人到京城去,請求國王把公主嫁給你。”
那青年居然信以為真,病似乎也好了一點,一本正經地說:“那真是太感謝你們了!你們快去吧!”
過了幾天,那些親友們又來探望他,欺騙他說:“我們已派人去和國王商量過,國王問了公主,公主沒肯答應。”
那青年聽了,依舊按照自己的思路來看待這件事,非常高興地說:“那好辦了!隻要我再去見一趟公主,公主一定會嫁給我的。”
他隻是一廂情願地想娶到公主,全不顧自己的地位和才貌,這門親事結果如何呢?當然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一寒如此
【釋義】形容貧困至極。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春秋時秦昭王的丞相張祿,原名範雎,是魏國人,他跟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時,由於齊襄王很賞識範雎之才,而且厚禮相贈,因此須賈就誣告範雎泄露了機密給齊國才獲得厚賜。魏王聽信讒言對範雎施以重刑,範雎假死而逃到秦國。
一次,魏國聽說秦國將要攻打自己,派須賈去秦國打探消息。範雎得悉須賈來到秦國,便穿上破舊的衣服去見須賈。
須賈見了大吃一驚,問:“範叔是否到秦國來做說客的?”
“沒有,我是逃到這裏來避禍的,怎麼還敢到處遊說呢?”
須賈聽說他靠做小生意為生,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留下範雎喝酒。幾杯酒下肚,須賈長歎一聲:“想不到範叔竟然一寒如此!”就取一件綢袍送給範雎。須賈向範雎打聽秦國丞相張祿的情況,並表示要見張祿。範雎答應了,當後來須賈認出張丞相就是範雎時,嚇得急忙磕頭謝罪。
範雎因須賈有贈袍之誼,遂放須賈返回魏國。
一蟹不如一蟹
【釋義】比喻一個比一個差。
【出處】宋·蘇軾《艾子雜說》。
艾子這天終於到達了海邊,麵對從未見過的大海,他感到那麼新奇、興奮,他看到打魚的人正在收網,就湊上去興致勃勃地看,他發現網裏除了魚之外,還有幾隻很大的蟹,每隻都有一斤重。“那是什麼?”艾子指著蟹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