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 3)

打魚人笑道:“你連梭子蟹都沒有見過,真是個呆子!”

“能吃嗎?”

“當然能吃,味道還挺不錯的呢。尤其是雄蟹的油,雌蟹的黃,簡直是好吃極了!”打魚人津津樂道地介紹說。

不久,艾子又看到一種類似梭子蟹的怪物,隻不過比梭子蟹要小一點,大的至多半斤重。

“這是不是也叫梭子蟹?”艾子問。

打魚人善意地嘲笑他一番,然後說:“梭子蟹生長在海洋的鹹水裏。這種也是蟹,但生長在淡水裏,人們叫它螃蟹。”

後來,艾子居然發現一種長相似螃蟹,可是比螃蟹要小得多的“蟹”。它的殼最大的不超過銅板那麼大。

“這是否還叫蟹?”艾子問當地人。

有人說:“這是蟹的一種,叫螃蜞。”

艾子仰天長歎道:“老天爺呀,您竟然造出如此相像卻又不同的東西!可是,為什麼一蟹不如一蟹呢!”大家都笑了。

二者必居其一

【釋義】說明隻能在兩樣中選擇一樣。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

孟子向齊王提了很多治國建議,齊王都不予采納,最後孟子隻好離開。齊王贈送給孟子金100兩,孟子也拒不接受。但是後來在宋國和薛國時,他卻接受了宋君的70金和薛君的50金。

孟子的學生陳臻向孟子說:“如果說您不接受齊王的贈金是對的,那麼,接受宋君、薛君的贈金就不對了;如果說接受宋君、薛君的贈金是對的,那麼,不接受齊王的贈金就不對了。一個人前後的行為應當一致,您隻能在這二者中選擇一種(‘夫子必居一於此矣’),怎麼前後矛盾呢?”

孟子向陳臻解釋說:“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在宋國,我還將去很遠的地方,路上要用錢,不接受錢能行嗎?到了薛國,看見我住的地方有士兵站崗。薛君給我50金,我接受了,但不是自己要,而是把它分給了士兵。至於齊國,齊王給我的贈金,我沒有用處,沒有用處而又要別人的贈金,那不是向別人借錢嗎?天下哪有君子向別人借錢的呢?”

陳臻聽了,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釋義】俎:切菜板。比喻任人宰割。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與項羽兵分兩路,直取秦朝都城鹹陽。劉邦部隊軍紀嚴明,於百姓秋毫無犯,沿途受到百姓擁戴。秦朝守軍紛紛投降,劉邦軍隊先期攻入鹹陽。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項羽也隨後入關。

項羽聽說劉邦打算自立為關中王,頓時大怒,決定第二天起兵,消滅劉邦。亞父範增支持項羽的決策,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而今一改往日作為,財寶、婦女一無所取,可見其野心不小,應馬上消滅掉。”

項羽的叔叔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是好朋友。項伯擔心張良受到牽連,連夜向張良報信,勸張良火速逃離軍中。

張良不願舍棄劉邦,立即向劉邦通報了軍情。當劉邦聽說消息來自項伯,而項伯年長於張良時,立即讓張良將項伯請入大帳。

劉邦斟滿一杯酒捧給項伯,並說:“我已將府庫封好,日夜盼望項王到來,絕沒有背叛的意思,請您轉告項王。我絕忘不了您的恩德。”

項伯說:“我可以轉告,但你必須明天早晨向項王謝罪,說明情況。”

項伯歸營後對項羽說:“如不是劉邦先行入關,我軍不能如此順利,這是個有功之人,除掉他,不夠義氣,不如好好地接待他。”

項羽第二天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劉邦由張良、樊噲陪同赴宴,樊噲留在營外。

酒宴之上,範增幾次用目光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故意視而不見。範增起身招來項莊,讓他借舞劍之機,殺掉劉邦。項伯見狀。拔劍而起,與項莊對舞,時時保護劉邦。張良見形勢危急,跑出軍帳與樊噲商議。樊噲不顧衛士阻攔,帶著利劍盾牌,闖入酒席宴中。

項羽很欣賞樊噲的勇氣,賞樊噲一大頭盔酒和一隻生豬蹄。

項羽見樊噲酒興不錯,便問:“還能喝一杯嗎?”

樊噲滿麵怒氣地說:“我連死都不怕,一杯酒算什麼!秦皇無道,殺人如麻,天下背叛。現在我軍先行入關為大王掃清道路,封閉宮室等您到來。您卻有功不賞,反而聽信小人讒言欲殺有功之臣,我以為這種作法太沒有道理了。”

喝了一會兒酒,劉邦借故上廁所,樊噲、張良緊隨身後跟了出來。

劉邦想借機溜走,又顧慮沒向項羽告辭是否太失禮了。

樊噲生氣地說:“做大事,顧不得小節,現在人家將砧板和菜刀都準備好了,要把我等當作魚肉切碎了吃(方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告什麼辭呀!”

張良讓劉邦將禮物留下來,由他轉交給項羽和範增,並向項羽說劉邦喝醉了,已經回營去了。

張良估計劉邦已到達軍中,就轉身入營,獻上禮物,並說明劉邦喝醉了,來不及當麵告辭,請項羽諒解。

項羽本無意殺劉邦,自然也毫不在意。劉邦回到營中,卻嚇出一身冷汗,他擔心範增繼續對他進行加害,連夜與張良商議對策。

張良說:“項王素有婦人之仁,目前正躊躇滿誌,不會輕開殺戒。”

劉邦轉危為安,後來終於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人言可畏

【釋義】言:指流言蜚語。畏:怕。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

【出處】春秋·佚名《詩·鄭風·將仲子》。

古時候,有個名叫仲子的年輕人,愛上了一個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會。姑娘因他們的愛情還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怕父母知道後會責罵她,所以要求戀人別這樣做。於是唱道:

“請求你仲子呀,(將仲子兮,)

別爬我家的門樓,(無逾我園,)

不要把我種的花樹給弄折了。(無折我樹檀。)

並非我舍不得樹,(豈敢愛之?)

而是害怕父母說話。(畏人之多言。)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仲可懷也,)

隻是怕父母要罵我呀。”(父母多言亦可畏也!)

姑娘想起哥哥們知道了這件事也會責罵她,便接著唱道:

“請求你仲子呀,

別爬我家的牆,

不要把我種的桑樹給弄折了。

並非我舍不得樹,

而是害怕哥哥們說話。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隻是怕哥哥要罵我呀。”

姑娘還害怕別人知道這件事要風言風語地議論她,於是再唱道:

“請求你仲子呀,

別爬我家的後園,

不要把我種的檀樹給弄折了。

並非我舍不得樹,

而是害怕人家說話。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隻是怕人家風言風語地議論我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給家足

【釋義】“給”,“足”都是富裕豐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來指人人飽暖,家家富裕。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他的“非儒”思想正好是儒家的反麵。墨子名翟,是宋國人,但他並非是讀書出身,他是工匠出身,有一雙勤巧的手,有製造機械的技能,並且懂得軍事。

墨子自稱“賤人”,但對詩、書非常熟悉。他曾經學過儒學,隻因不滿它繁瑣的“禮”,後來才另立新說,提出“非儒”的主張。

和春秋戰國時期其他學派不同,墨家學派的成員多半和墨翟一樣,來自下層社會,出身於平民小生產者,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頂上蓋的是沒有修剪過的茅草。他們吃的是粗茶淡飯,用豆葉子做湯;盛飯用泥土碗,盛湯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祆。

墨家的成員就是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他們互相救助,嚴守紀律,服從首領。如果在別的諸候國做了官,要把俸祿的一部分交給墨家團體;誰的行動違反了墨家精神,誰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隻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個簡陋的棺材,喪禮也非常簡單。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節用”、“節葬”等主張,也就是節製生活,反對鋪張浪費;辦喪事要節省人力和物力。這些都是對貴族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

墨子非常重視發展生產,強調“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這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勞動生產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對墨家的評價很高。高度肯定了墨家加強農業、節省勤儉(強者節用)的主張,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實現人人飽暖、家家豐裕。這也是墨家勝過其他諸子百家的地方。

人微權輕

【釋義】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威權不足以服眾。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司馬穰苴,姓田,名穰苴,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他曾任大司馬(官職名,掌管軍政等),故稱他為司馬穰苴。

齊景公在位時,晉國和燕國不斷攻打齊國,齊軍連連打敗仗,齊景公坐臥不安。

齊國大夫晏嬰深知穰苴此人深通兵法,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當時的齊國之所以在戰爭中失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因此,晏嬰便向齊景公薦舉田穰苴。他對景公說:

“穰苴雖然是田氏旁支的子孫,但這個人的文才可以使眾人團結一致,軍事才能足以使敵人畏懼。君王不妨考察他一下。”

齊景公一向尊重和信任晏嬰,且知他很有見識,忠心為國。便欣然采取了晏嬰的建議,命人把穰苴召進宮來,跟他談論軍事方麵的種種問題。穰苴不僅對答如流,而且有卓越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