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與晁錯不和的幾個大臣乘機在景帝麵前煽風點火,講:“不殺晁錯,天下不會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張,誤以為一切禍亂全因晁錯而起,於是下令讓晁錯穿著上朝的禮服處死在長安東市(東市朝衣)。
晁錯死了以後,謁者仆射鄧公擔任校尉,率兵抵抗叛軍。一次,他回京城麵君報告軍情,皇上問道:“你從軍中來,吳楚叛軍聽到晁錯死了退兵沒有?”
鄧公回答道這根本不可能,殺不殺晃錯,他們都要出兵。他們痛恨晁錯限製他們的權力。而晁錯卻無辜慘死,可悲,可歎!鄧公的話教景帝悔恨不已。
東窗事發
【釋義】比喻陰謀敗露,將受到懲治。
【出處】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
秦檜是南宋時宰相,他反對抗金,害怕戰爭會影響到他的權位,所以竭力主張投降。他感到嶽飛是實現對金議和的最大障礙,就指使別人誣告嶽飛謀反,把他逮捕入獄。但是,嶽飛寧死不屈,不肯招認,秦檜無法將他定罪。秦檜和他的老婆王氏在臥室東窗之下密謀對策,王氏陰險地說:“相公,縱虎容易擒虎難。如果現在不想方設法把嶽飛治死,將來必定後患無窮!”秦檜覺得王氏的話很對,便不顧一切地把嶽飛治死。他授意諫議大夫萬俟卨等人偽造證據,將嶽飛和他的兒子嶽雲,部將張憲誣陷成罪,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嶽飛父子等人殺死在獄中。
秦檜過了不久便死了。又沒過多少日子,他的兒子秦熹也死了。王氏心神不寧,便請來一個道士作法。據說那道士在陰世見到了秦熹,看見他頭頸上套著沉重的鐵枷,便問道:“你父親在什麼地方?”“在酆都地獄。”道士趕到酆都,果然看到秦檜和萬俟卨都戴著鐵枷,受著各種痛苦的刑罰,臨走時,道士問秦檜要帶什麼話給王氏。秦檜哭喪著臉說:“煩請帶話給我夫人王氏,就說東窗事發了。”道士回到陽世後,把秦檜的話告訴給王氏,王氏嚇呆了,不久她也死去。
“東窗事發”這則成語說明,壞事做絕了,早晚會受到上天的懲罰,一定不會有好下場。
東道主
【釋義】原指東方道路上的人,後泛指接待賓客的主人,也稱東道主人。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
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曾逃亡國外達19年。在他逃亡19年中,有一次路過鄭國,鄭國國君鄭文公因其是逃亡人,對他很輕視,重耳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懷恨在心,在當上晉文公之後,夥同秦國,出兵攻打鄭國。
鄭文公非常著急,大夫佚之狐說:“如能請燭之武去要求秦穆公退兵,我國就可脫險。”鄭文公就立刻去請燭之武。晚上,用繩子把燭之武從城頭上吊送城外,讓他偷偷地到秦軍營中去見秦穆公。
燭之武一見秦穆公,就說:“鄭國在秦晉強大攻擊下,定會滅亡,但鄭國的土地一定要落入晉國之手,而非你秦國,秦國將會一無所獲。那時,和你們相鄰的晉國,可就更強大了,而你們秦國,也就要相對地顯得比它弱了。我不明白,您何必要滅亡鄭國,加強晉國,削弱秦國?”
燭之武還對秦穆公說:“你們如果讓鄭國做‘東道主’,秦使者在東方道上往來經過的時候,鄭國一定盡主人的責任,好好招待貴賓,這對你們沒有什麼不利啊?再說,晉國的侵略野心,哪裏有滿足的時候,它東邊滅亡了鄭國,難道就不想向西邊的秦國擴張了嗎?請您認真考慮吧!”
燭之武的話打動了秦穆公,這樣於人於己都不利的事,隻有愚人才會做,其後果隻能惹禍上身,自討苦吃,便沒有同晉商量而悄然退去。
令行禁止
【釋義】比喻法令嚴正,不容觸犯。
【出處】戰國·佚名《逸周書·文傳》。
商朝最後一個君王是紂王。紂王殘暴狠毒,不得人心。
西伯侯姬昌知道商朝就要滅亡,於是,他求訪賢才,積蓄力量,團結各地諸侯,決定推翻商朝。經過九年的不懈努力,國力大增,歸附他的諸侯愈來愈多。但不幸的是,他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姬昌知道自己不久將會死去,便把兒子姬發叫到床前,諄諄教導他說:“我一生的意願是創建周的王業。我希望你言行要一致,不要失信於人。”
姬昌去世後,姬發繼承其父滅商的遺誌,在弟弟姬旦和軍師薑子牙的輔佐下,加緊滅商的各種準備。不久,姬發到孟津檢閱軍隊,八百個諸侯自發彙集一起,擁護他出兵征伐紂王。但姬發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沒有同意。
沒過兩年,商朝的百姓再也忍受不了紂王的統治,文武百官也不再聽從他的號令。於是姬發立刻揮軍東進,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以貌取人
【釋義】以外貌來衡量人的才幹。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在孔子眾多的弟子中有一個特別討孔子的歡心,他叫宰予,他口才極好,善於雄辯。但是這跟品德沒有關係,宰予可以說是一個品德極差之人,且又懶惰成性。孔子謂之“朽木”。
一天,宰予問孔子說:“父母死了,兒子要服喪三年,這不是太長了嗎?”
孔子生氣地說:“君子服喪,吃飯不覺得香,聽音樂不感到快樂,你卻覺得時間太長,你是不仁不義的人。兒女從生下來開始,三年以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喪這是最基本的禮儀,無論他是誰,都應該遵循,但在你看來卻可行可不行,你實在無可救藥。”
宰予後做了齊國大夫,因與田常合謀作亂而被誅滅九族。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羽,魯國人,相貌很醜,孔子開始認為他一定很笨,不會成才的,所以不喜歡他。然而子羽品德極好,辦事公正,學習很用心,後來子羽在江南遊學,跟隨他學習的弟子有300多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美名。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我隻憑言語衡量人才,在宰予身上犯了錯誤;我隻憑相貌衡量人材,又在子羽身上犯了錯誤。看來是不該以貌取人的呀!”
出爾反爾
【釋義】就是從你那裏出來,又回到你那兒去,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後來多用來形容言行前後矛盾,反複無常。
【出處】春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和魯國發生了一次戰爭,鄒國戰敗,三十多名官吏被魯國人殺死了。奇怪的是,鄒國的老百姓沒有人去支援鄒國的軍隊。
鄒穆公知道了這件事,非常不高興。這時正好孟子來到鄒國,鄒穆公就問孟子:“在這次戰爭中,鄒國的老百姓眼看著鄒國的官吏們被殺,卻袖手旁觀,真是可恨!要是把他們殺了吧,他們人又太多;要是不殺吧,以後再有這種事情,更沒有人去營救了,這種風氣實在開不得。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孟子問道:“您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鄒穆公說:“不知道。”孟子說:“在鬧災荒的時候,鄒國的百姓們沒法生活,年輕力壯的外出逃荒;年紀老的、身體弱的就死在路上,屍體丟在山溝荒野之中。而您的糧倉裏儲滿了糧食,衣食不缺。可您的屬下卻不把災情告訴您,不但不賑濟災民,反而還加緊搜刮、殘害百姓。老百姓怎麼能不恨這些官吏呢?他們遇到危險的時候,老百姓自然不會去救,曾子曾經說過:‘要注意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所以說,您也不要怨恨那些老百姓,如果您實行仁政,愛護百姓,那麼老百姓也會愛護您和您的官吏,並且在危險的時候肯犧牲自己的生命。”
鄒穆公聽了,豁然開朗,從此開始實行仁政,鄒國也慢慢強盛起來。
“出爾反爾”又可說成“出乎反乎”。
出言不遜
【釋義】比喻說話不禮貌,不尊重別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張郃傳》。
東漢末年,大軍閥袁紹要跟曹操決一死戰,領兵二十萬駐紮在官渡。曹操領兵八萬抵抗。
就在決戰的相持階段,袁紹軍中發生了一件事情: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不辭而別悄悄地溜進曹操的大營,投順了曹操。
來到曹操營中,許攸為曹操出謀劃策,他說:
“曹公要在這次決戰中取勝,在下認為,有一個地方您不可不攻,那就是袁紹囤積糧草的重地——烏巢,隻要將此地攻下,斷了袁紹的糧草,您必勝無疑。”
於是,曹操親自統率八千精兵偷襲烏巢。
袁紹手下大將張郃很擔心糧草基地烏巢的安全,便向袁紹建議說:“烏巢守將淳於瓊好酒貪杯,極易誤事,萬一曹操進攻烏巢,淳於瓊根本無法抵抗,一旦糧草被劫,我軍會不戰自亂,還是調換守將,增派人馬為好,以防止烏巢有失!”
謀士郭圖卻反對張郃的建議,他說:
“曹操既然親自去烏巢劫糧草,他的大營必然空虛,我軍應趁此良機偷襲曹軍大營,令曹操首尾不能相顧,這樣我軍必能大獲全勝。”
袁紹覺得張郃與郭圖的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於是他決定,派少數兵馬增援烏巢,派張郃與高覽二將率領五千人馬進軍曹軍大本營。
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烏巢的袁紹駐守部隊消滅了,一把火燒掉了袁紹的糧草;在回師的路上又順便消滅了袁紹的少數援兵。
曹操進攻烏巢之前,就已料到大營可能會被偷襲,他留下張遼、樂進等猛將留守大營。
張郃和高覽率軍直撲曹操大營,剛接近曹營,張遼、樂進便出營迎戰。他們勢均力敵,雙方激戰多時不分勝負。正在此時,曹操引兵殺回大營。張郃、高覽腹背受敵,一時慌了手腳,被曹操團團圍住。曹軍剛剛打過勝仗,士氣正旺,看到袁軍便猛衝狠殺了起來,直殺得袁軍屁滾尿流。
張郃、高覽見難擋曹軍,隻帶極少數幾個人突出重圍。那幾個殘兵敗將哪裏還敢回袁營,隻好在別處暫時躲避。
謀士郭圖這時接到報告,方知袁軍兩處全部失利,他的計策使袁紹遭受到致命的打擊,他知道袁紹這個人度量本來就小,現在如此損兵折將,哪有不追究的道理,於是他來了個惡人先告狀,他對袁紹說:
“張郃、高覽統軍作戰,不按主公指揮行動,所以才會被曹軍打敗,他們看到我軍失利竟不思挽救卻幸災樂禍,還口出怨言,責怪主公指揮不當。”
袁紹信了郭圖的讒言,本來一肚子的火氣,一下被燃成熊熊怒火,表示一定要嚴辦張郃、高覽二將,不將他們斬首,也要嚴加治罪。
郭圖害怕張、高二將回來揭露真相,便秘密派人找到他們,對他們說:
“主公深怪你們作戰不利,要殺你們以正軍法,二位快些想辦法吧!”
張郃、高覽走投無路,隻得投降了曹操。
半麵之交
【釋義】隻見過一麵而無深交的人。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應奉傳》。
東漢有一個奇人名叫應奉,他見多識廣,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他的記憶力好得驚人。
東漢有規定,每到一定時期,中央和地方都要派人到下麵各級單位檢查案件的審理情況,以防止產生冤、假、錯案。
這一年,應奉受太守委托,到郡下屬的24個縣去檢查案卷。這些案卷涉及到兩千餘人,材料抄錄起來有幾十卷。
當他檢查結束,返回郡衙向太守彙報時,應奉根本不看材料,把2000多犯人的罪行和審理情況作了極為詳盡的報告,而且沒有半點遺漏。太守又是吃驚又是欽佩。
東漢時,有這樣一種風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家人要為死者立碑。在這些碑中,有些碑文不僅書法精美,而且行文嚴謹,非常富於寓意。
一次,應奉與好友許訓一道進京,他們騎在馬上,一邊欣賞路上的山光水色,陶醉於秀美的風景之中,一邊聊起詩詞歌賦。正行路中,他們看到路邊有一大碑,隻見碑上的字筆法遒勁,很有氣勢。許訓看了,認為有好書法,必然也會有好的文采,便請應奉一起下馬欣賞。
應奉騎在馬上,紋絲不動,隻是飛快地看了幾眼,便對許訓說:
“許兄,我看就不必下馬了,我回去抄給你就行了!”
許訓聽了好生納悶,雖聽人說過應奉記憶力過人,但如此神速便把碑文記住,他怎也不相信。
應奉無奈,隻好下馬,他讓許訓看著碑文,他自己轉過身去,對著遠處的高山,將碑文從始至終一字不錯地背了一遍。
許訓還是半信半疑。他心想,應奉一定是見過這篇碑文,於是心生一計:他將沿途遇到的官吏、賓客,甚至吏卒、仆役都一一記在本子上。到了京城,當閑暇無事時,許訓便拿出自己的本子給應奉看。
應奉接過許訓的本子,隻草草地翻了翻,便對許訓說:
“許兄,你還漏記了一個人呀!”
許訓一下被應奉說糊塗了,忙問:
“應兄說的是誰?”
應奉笑笑說:
“潁川綸氏都亭亭長胡祿,我們曾經在那裏喝過水,你怎麼忘記了?”
許訓聽了應奉的話,才猛然想起來,確有這麼回事。到這時,許訓是徹底信服了,確信應奉的記憶力與眾不同。
一次應奉到彭城去看望朋友袁賀。當他趕去時,恰好袁賀不在,院門緊閉。
應奉聽到院內有動靜,便上前敲門,原來袁賀家正請匠人造車,那匠人打開門,露出半麵臉看了應奉一眼。應奉得知袁賀不在,便轉身離去。
過了幾十年,應奉路遇那位造車匠人,上前與他打招呼,匠人茫然不知在哪裏見過這位先生。應奉說:
“當年你在袁賀家造車,你隻開了半扇門,不記得了嗎?”
造車匠經他提醒,細細回想,確有此事,非常佩服應奉的記憶力。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釋義】比喻統治者可以任意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的活動也要受到限製。也用來泛指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對別人卻嚴加限製。
【出處】宋·陸遊《老學庵筆記》。
宋朝有一個州官名叫田登。他這個人有個壞毛病,就是不準別人說登字,凡是跟“登”同音的字也不準說。如果誰違犯了他的規定,就會有生命危險。
有一次,有個小官吏一時疏忽,天黑的時候叫手下人點燈,恰好被田登聽見了。田登見他竟然敢當麵說“燈”字,大發雷霆,就命令把這個小官吏痛打了一頓。從此以後,州府裏的人都把“燈”稱為“火”。而且,田登還發布公告,州中百姓也不許說“點燈”,隻能說成“點火”。
元宵節快到了,在節日期間,要舉行燈會,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張燈結彩,有錢人家更是互相攀比,奇燈異彩,富麗堂皇。老百姓們到了晚上就成群結隊到城中遊玩、觀燈,非常熱鬧。
田登的州府也要舉辦燈會,讓百姓進城觀燈。於是,田登讓文書出了一張公告,公告中說:“本州依照慣例,放火三天。”原來,舉辦燈會稱為“放燈”,但說“放燈”觸犯了田登的忌諱,所以就說成“放火三天”。
州中的百姓看到了這份告示,私下裏忍不住說道:“真是可笑,如果真是放火三天,他田登還想活命嗎?真是隻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啊,怪得很!”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釋義】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和野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高貴鄉公紀》。
三國後期,魏國的大權被司馬氏所掌握。魏少帝曹芳即位後,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後來,司馬懿殺掉曹爽,獨掌大權。過了兩年,司馬懿死了,他的兒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的職位,大權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手中。後來司馬師又廢掉少帝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當了大將軍,大權還是掌握在司馬氏的手裏。
司馬昭為人陰險狡詐,權欲極重。曹髦身為皇帝,卻沒有什麼權勢,他心裏又是憤怒又是害怕。他早就知道司馬昭有篡奪帝位的野心,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不能忍受下去了,就召集了尚書王經等三個大臣商量對策。曹髦說:“司馬昭的野心,連過路的人都已經知道了,我不能坐著等他來收拾我,今天我要與你們一起去討伐他。”
大臣們都知道司馬昭的勢力太強大,要跟司馬昭作對,等於就是拿雞蛋去碰石頭,就勸曹髦忍耐。
曹髦哪裏忍受得了,他從懷裏掏出一張預先寫好的詔書,說:“我已下了決心,就是死了也要去拚一下!”
曹髦帶領宮中的侍衛等三百多人,向司馬昭的府邸進發,曹髦自己拿著寶劍站在車上指揮。在路上,他們遇到了司馬昭的親信賈充。賈充帶領了幾千名衛兵攔住了曹髦等人的去路,雙方就打了起來。賈充命令手下殺死了曹髦,向司馬昭報告去了。
司馬昭又立了曹奐為皇帝。司馬昭死了以後,沒過多久,他的長子司馬炎就逼曹奐讓出了皇帝的位子,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晉朝。
四海之內皆兄弟
【釋義】皆:都。比喻朋友很多。
【出處】春秋·孔子弟子《論語·顏淵》。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司馬牛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孔子知道司馬牛的缺點是說話不怎麼謹慎,就說:“仁人的言談是很謹慎的。”
司馬牛還是不怎麼明白,又問:“言談謹慎,就可以算是仁嗎?”孔子語重心長地說:“不管什麼事,做起來都是很困難的,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司馬牛又問怎樣做才可以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又沒有明白這話的意思,又問孔子:“難道不憂愁、不畏懼就可以叫做君子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做到問心無愧,還有什麼憂愁和畏懼的呢?”
司馬牛告別了孔子,出來碰見了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司馬牛又憂愁地對子夏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聽了,就安慰他說:“我聽別人說過:‘死和生都是由命運決定的,富貴與否則是由上天安排的。’君子做事認真,沒有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那麼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憂愁沒有兄弟呢?”
古人以為中國四周都是大海,就用“四海之內”代指全中國。“四海之內皆兄弟”就是全中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對牛彈琴
【釋義】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
【出處】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身臨其境。
有一天,陽光明媚,他漫步郊野,隻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