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1 / 3)

章節3

分庭抗禮

【釋義】原指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院的兩旁相互行禮,以示平等對待,不相上下。後比喻地位、財力相當,彼此平起平坐或相互對立。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漁父》。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一起外出遊玩,在一僻靜處休息。弟子讀書,孔子彈琴。這時有一位須眉全白的老漁父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演奏,他招手叫子貢、子路到他麵前來,問道:“這位彈琴的人是誰呀?”

“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主張仁愛的孔子呀!”

“哦,是這樣,”漁父微微一笑,“恐怕是勞累身心,危害純真天性,偏行仁愛呀……”說完,轉身朝河岸走去。

子貢急忙把這位漁父說的話報告孔子,孔子放下琴猛然站起身子,驚喜地說:“這位是聖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趕到河邊,尊敬地向漁父拜了兩拜,說:“我從小讀書求學,到如今已經69歲了,還沒有聽過高深的教導,怎敢不虛心地請求您的指教呢?”

漁父說:“真者,精誠之所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

孔子聽得津津有味,最後,謙卑地對漁父說:“遇見先生真是幸運,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誨,請告訴我您的住址行嗎?”

漁父假裝沒有聽到孔子的話,徑自劃船走了,孔子直到看不見船的影子時,才失落地上了車。

子路問孔子說:“我跟您駕車遊學已經很久了,還沒見過像漁父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諸侯、大夫同您見麵,也都是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的,而您還帶有自尊的神色呢!可今天那個漁父撐著船篙,漫不經心地站著,您卻彎腰弓背,先拜後說話,未免太過分了吧?”

孔子說:“子路呀,你真是難以教化呀,你那個鄙拙之心至今未改!遇到老年人或賢明的人都要尊敬,不仁不愛是造禍的根本。今天這位漁父,是個深明大義的賢人,我怎能敢對他無禮呢?”

分道揚鑣

【釋義】揚鑣: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幹各的事。

【出處】唐·李延壽《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

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時期,有一個叫元齊的人,文武雙全,屢建奇功。皇帝非常欣賞他,封他為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誌。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後,孝文帝采納了禦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誌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誌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麵飛快地駛來。按理說,元誌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誌:“我是禦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誌並不買李彪的賬,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在我管轄範圍中,你不過是一個洛陽的住戶,哪裏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裏評理。李彪說他是朝廷近臣,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誌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禦史中尉讓道呢?

孝文帝看他們二人爭得麵紅耳赤的樣子,笑著說:“你們都是朕的親近臣僚,洛陽又是我的國都,你們應該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開門揖盜

【釋義】引進壞人,自招禍害。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孫權傳》。

東漢末年,孫策割據江東一帶,勢力範圍逐漸擴大。而吳郡太守許貢卻害怕孫策壯大起來,就偷偷派人送信給漢獻帝,要求調走孫策。孫策知道這事後,就殺死了許貢。

許貢的三個門客決心為許貢報仇。一天,他們聽說孫策在丹徒西山打獵,便跟蹤而來。孫策的馬跑得快,把隨從丟在後邊。這時,三個門客突然向他襲擊。孫策措手不及,臉上挨了一箭。孫策的隨從追上後,將那三個門客殺死。

孫策回到府中,箭傷發作。臨死前把長史張昭和弟弟孫權找來囑咐後事,將印綬授給孫權。

孫策死後,孫權十分傷心,張昭勸他說:“如今奸邪作亂的人互相爭奪,狼煙四起,如果隻顧悲哀而不去考慮大事,這是‘猶開門而揖盜’。”

張昭讓孫權忘卻悲痛,換上衣服視察軍隊。人們知道東吳有個新主後,人心才穩定下來。

開誠布公

【釋義】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評》。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丞相,深得蜀漢皇帝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時,便將兒子劉禪托咐給他,讓他輔佐劉禪治理天下,並公開表示,若不聽話,就可取而代之。

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並認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經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有多少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道德的。

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任前鋒。由於違反節製,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準他由丞相降職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讓下屬指出他的缺點和錯誤。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軍中,諸葛亮死後不久,蜀國就被魏國占領了。

心悅誠服

【釋義】悅:愉快,高興。服:信服,指心中愉快地、真誠地信服。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有人問孟子:“怎樣才能稱霸諸侯呢?”

孟子回答說:“一個國家想稱霸諸侯,當然要依靠自己的國力,國力強大,可以憑借兵力征伐別的國家。首先是倚仗實力,然後借仁義之名征伐,這是可以稱霸的。但是這種辦法並不好,這是以力服人,人家不會心服的,會遭到別國的反對。最理想的是用仁義使天下歸服,這樣做就根本不必用強大的國力和軍隊。以往的聖君明主全是如此,比如商湯僅有縱橫各七十裏的地盤;周文王也隻有縱橫百裏的土地。可是他們施行仁政,天下人高高興興地歸服他們。所以說,依靠武力征服別國,人家不會誠心服從的。隻是武力不如你強大,沒有辦法不服你罷了。這與以施仁政就不同了,仁政是以德行、仁義服人,這會叫人毫無怨言的服從,而且會長治久安,這跟孔子門下七十二位賢人,心悅誠服地歸服孔子毫無差別。

戶限為穿

【釋義】戶限:門檻。門檻都被踩破了,形容進出的人極多。

【出處】唐·李綽《尚書故實》。

智永禪師是南北朝時的一個和尚,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的永欣寺。他本來姓王,是東晉時期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孫。他繼承了祖先的書法傳統,字寫得非常好。

他善於寫各種字體,尤其擅長寫草書。他平常練習書法非常勤奮,每天都要寫上幾個小時。據說,他把練字寫禿了的毛筆用大瓦缸裝著,到後來,他用過的禿筆竟然裝了整整十大缸!

功夫不負有心人,智永的書法達到了非常精熟的境地,他的名聲也大了。他曾經手寫了八百多本《真草千字文》,分別贈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他的字在當時可是很珍貴的,那些寺院得到他的字,掛在寺廟裏,頓時給整個寺院增色不少。

許多人都希望得到智永的字,前往永欣寺請他寫字的人絡繹不絕。因為前來求字的人太多了,寺院的門檻竟然被踏穿了。寺中的工匠見木門檻根本不耐磨,就隻好用鐵皮把門檻包了起來,人們把它稱為“鐵門檻”。

無事生非

【釋義】沒有什麼事,卻故意找事製造糾紛。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

黃雀、蚊子、醬蛆在一條小河附近邂逅,它們互相交談起來。

黃雀是很喜歡炫耀的,趁這個機會,它“嘰嘰喳喳”地說開了:

“不是我誇口,我生活得真是夠瀟灑的,平時,自由自在的飛行,有的吃,有的喝,每年新糧一成熟,那些種莊稼的人家還沒有嚐到新糧的味道,我早就吃夠了。”

蚊子也不示弱,黃雀一住嘴,它便“嗡嗡”地嚷開了:

“吃新糧有什麼希罕的,我吃的可是營養豐富的人血,而且,想吃什麼人的血就吃什麼人的血,為了這口福,我什麼地方沒去過?這你們誰也比不了。”

醬蛆看它們兩個各自顯示自己有能耐,它也心有不服:

“你們都自以為最有本事,可是你們根本沒想過,那不過是個人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不同罷了。比如我,每當醬熟透了的時候,還不是我先嚐鮮!你們隻管吹自己吃新糧,喝鮮血,那是因為我們大家口味不同。”

“黃雀,如果給你鮮血,你能喝嗎?蚊子,如果給你新糧,你也享受不了?依我看,最香的還是新醬呢。”

“說得有道理!”不知誰插進一句。

它們三個回頭一看,原來是水裏的老鱉也耐不住寂寞了。

老鱉在水裏已經聽了好一會兒了,實在忍不住,便插了一句。這時,老鱉索性搖搖擺擺地爬上岸來,走到它們身邊,說:

“黃雀隻知道說吃新糧的驕傲事,怎麼不提挨打的事,不是常有孩子拿彈弓打你嗎?”

“還有蚊子,你隻說你能去千家萬戶,喝很多人的血,聽起來你真是夠神氣的,可怎麼沒聽到你說很多次差點被拍死的險況呢?”

“至於醬蛆就更不用吹牛了,人們每次打醬的時候,你們就無處躲無處藏的,你至今還好好的活著純粹是僥幸,還炫耀什麼呀!”

黃雀、蚊子、醬蛆正待爭辯。這時,過來一個人,它們三個忙停住並慌忙躲了起來,隻有老鱉沒有逃脫。

水火不相容

【釋義】彼此互不相容。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魏延傳》。

三國時,蜀國的大將魏延,劉備入蜀後,封他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守漢川。

魏延對此十分滿意,一次他對劉備說:

“主公,假若曹操發天下兵馬來攻打我們蜀國,我為主公拒敵境外;若是10萬兵馬來到,我為主公將他們一口吞下!”

劉備聽了魏延的這番表白,心中非常高興。心想,有這樣的強將為我鎮守邊寨,一定可以無憂無慮了。於是又任命魏延為鎮北將軍,封為都亨侯。

不久,又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

魏延屢建奇功,不斷加官晉爵,這使得他漸漸地滋生了自滿情緒,甚至連諸葛亮也不放在眼裏了,他時常在自己的部下麵前貶低諸葛亮,對他們說:

“諸葛亮膽子太小,不敢給我兵馬去攻打潼關。如果我率五千精兵,帶五千擔軍糧,循秦嶺而東,不用10天時間就能到達長安。敵兵聽說我魏延到了,肯定會嚇得聞風喪膽,不出20天鹹陽以西便可一舉拿下。”

人們看到魏延如此驕橫,都有意躲開他,如實在躲不開也都讓他三分。唯有長史楊儀不遷就他,經常與他爭吵。魏延因此對楊儀嫉恨在心,兩人水火不相容。

有一次,魏延做了一個夢,醒來後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越想越覺得奇怪,便問占夢人趙直:

“我夢見自己的頭上長出了犄角,請問這是吉還是凶?

趙直騙魏延說:

“將軍,這可是大吉之象啊,麒麟有角而不用,這是預兆將軍再與敵軍交戰時,不用將軍你動手,敵人就會自潰。”

魏延聽了趙直的話,心中無比高興,從此他更加狂妄,目中無人,他動不動就無端指責別人,一副唯他天下第一的樣子。

而趙直卻偷偷地對別人說:

“你看魏延這夢,他夢到頭上長犄角,角字上麵是‘刀’,下麵是‘用’,頭上用刀,必有凶事,大家等著瞧吧!”

這年秋天,諸葛亮在征戰途中病危,便喚來長史楊儀、護軍薑維等人安排身後之事。諸葛亮對他們說:

“我死後先不要發喪,先要撤軍回蜀,以免遭敵軍追擊。一旦那樣,我們就會損失慘重。”

安排完這些事後,諸葛亮便在軍中死去了。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楊儀按著諸葛亮臨終的部署,叫魏延領兵斷後,迅速回師。

可是,魏延不聽。他火冒三丈,大叫道:“丞相死了,我還健在,你們盡可還葬,我當率大軍攻敵。難道一個人死了就荒廢了伐魏大事?我魏延何人,竟聽你楊儀的調遣,憑什麼讓我作斷後將軍?”

魏延不僅不聽楊儀的安排,反而想殺死楊儀,纂奪蜀漢大權。楊儀根據諸葛亮生前的遺囑,早已做好迎戰準備,順利打敗了魏延,並斬首示眾。

計功行賞

【釋義】考定功績,給予獎賞。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虞翻傳》。

在東漢末年,會稽餘姚出了個名人,叫虞翻,他忠厚耿直,學識淵博,頗有些名氣。會稽太守王朗聽說後很是賞識,召來並任之功曹。

孫策征討會稽,虞翻知道孫策深受百姓擁戴,就勸王朗不要與孫策對抗。王朗不聽,結果失敗了,隻好逃亡。孫策占領會稽後,仍讓虞翻當功曹,並以友相待。

後來,孫策打算奪取豫章。華歆當時任豫章郡太守。孫策想如果與華歆動武的話,一方麵於自己實力有損,另一方麵又聽說華歆是個明智之人。於是想到讓華歆來獻誠,理由是於百姓不利,傷及無辜。便派了虞翻前去遊說。

虞翻奉命前往。到豫章後,虞翻問華歆:“聽說您和王府君(王朗)齊名,我雖在東邊,也非常敬重您。”

華欲答道:“我不如王會稽。”

虞翻趁機問:“不知道豫章兵力和會稽相比怎麼樣?”

華歆答:“大大不如。”

虞翻於是道:“孫將軍智謀蓋世,用兵如神,平定會稽的情況您一定聽說了。您要守一座孤城,力量懸殊,孫將軍的大軍離這兒很近了,不早早打算,恐怕後悔來不及呀!”終於說動華歆答應投誠。

孫策順利地占領豫章後,便計功行賞,特別褒獎了虞翻,並說:“您還是以功曹的身份作我的‘蕭何’,鎮守會稽吧。”

長袖善舞

【釋義】比喻善於鑽營。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戰國末期,範雎任秦國的相國,在任職期間,他幫助秦昭王澄清吏製,理財安邦,精兵強政,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強的道路。但後來,引薦他的王稽犯罪被殺,而他舉薦的將領鄭安平在攻打趙國時投降了趙國。秦昭王雖然沒追究範雎的責任,但範雎很慚愧,甚至想辭官退隱。

此時,燕國的辯士蔡澤聽說了這一情況,便風塵仆仆來到秦國。蔡澤托人求見範雎,對範雎說:“相國,我聽說你有退隱之心,這是十分明智的。你隻有激流勇退,才能保住一生的榮耀。不然的話,就會遭到災禍。縱觀秦國的曆史,這樣的例子很多。商鞅為秦孝公製定了法律,富國強兵,功勞極大,最後被處死;大將白起馳騁疆場,立下無數戰功,但結果被迫自殺。而橫觀周邊國家也是這樣,楚國名將吳起被楚王肢解而死;越國的名相文種為越國強盛付出了無數辛勞,使越王報了夫差之仇,但最後兔死狗烹,死於越王之手。”

範雎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同時他知道秦昭王對自己也不滿意,便決心聽從蔡澤的話,辭去相國的職務,並把蔡澤推薦給秦王,過了幾天,蔡澤便在範雅的引薦下見到了秦王。蔡澤長袖善舞,滔滔不絕地講了一通,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安撫民眾,秦昭王聽後很滿意,非常佩服蔡澤的才能,便拜他為客卿。範雎趁機以看病為由,要求辭職回鄉。範雎堅持讓蔡澤為相國,幫助秦昭王治理天下。

東門黃犬

【釋義】東門:指東城門。黃犬:指黃狗。原句出於李斯被秦二世處死時之語。意為做官遭禍,抽身悔遲。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秦朝丞相李斯被誣入獄以後,他的官場仇家——宦官趙高負責他案件的審理,趙高公報私仇,對他實行毒打,來強迫李斯承認與其長子李由勾結盜賊,謀反之罪名。

李斯被屈打成招,他亦曾想過自殺,但他自以為能言善辯,有功勞,無反心,通過上書辯解,而能打動二世,獲得赦免。他在獄中精心構思上書的內容,曆述了自己在秦為相30餘年的七方麵功績,又故意用反話說是“七條罪狀”,他用精美的小篆抄寫好後交給了趙高,此後,便滿懷希望等好消息。

李斯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傑作到了趙高那裏卻石沉大海,趙高也不可能給對手一個機會,並譏笑說:“囚犯如何能上書!”

過了幾天,趙高又派他的十多個門客偽裝成禦史、謁者、侍中,輪番拷問李斯。李斯如果翻供,講出實情,就受到更慘重的毒打。以後二世派人去驗證李斯的口供,李斯以為又跟以前一樣,終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詞上承認了全部罪狀。一方麵,在這裏審問李斯;一方麵秦二世派人調查三川郡守李由的罪狀。可是那時李由已經被項梁殺死了。使者回來,趙高就胡亂地編造了李由謀反的罪狀。

秦二世聽信了趙高的彙報,按照秦法,李斯應受五刑懲處,施以腰斬,地點在鹹陽。

李斯被押解出獄的時候,回頭對押解在一起的次子說:“我還想跟你再牽了黃狗一同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東門黃犬),還辦得到嗎?”說罷,父子二人相對而哭。結果,李斯的族人都被處死。

東市朝衣

【釋義】東市:漢代長安處決死犯之處;朝衣:古代官員上朝時所穿的禮服。指大臣無辜被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在漢景帝執政期間,有個禦史大夫叫晃錯,他忠厚耿直,不畏權勢,就諸候的罪行曾數次上書,以此來限製他們的權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錯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反對,憎恨晁錯。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從穎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登位,你執政掌權,侵害削弱諸侯,疏遠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議論你,怨恨你,你這是何苦呢?”

晁錯說:“我隻能這樣做。不這樣,天子不會尊貴,天下不會安寧。”

晁父痛心地說:“劉家的天下安寧了,晁家卻危險了。”

晁父勸告無效,無奈隻身回家,過了一段時間在絕望中服毒自盡。

不久,吳楚一帶的七個諸侯國果然發動叛亂,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