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三顧茅廬
【釋義】三次到草屋來,表示誠心地邀請。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分爭,天下大亂。徐庶輔佐劉備幾次擊敗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親扣留,作為人質逼徐庶歸順。徐庶無奈,隻好辭別劉備,奔赴曹營。臨別時,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問徐庶:“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說:“不能比,我不過是螢火蟲的微光,而諸葛亮則如日月的光輝。”劉備又問:“聽說,臥龍、鳳雛,能得到其中一個人的輔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諸葛亮和這兩位先生比較怎樣?”徐庶說:“臥龍先生正是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輔佐,何必為天下不安定而發愁呢。”
劉備立即帶領關羽、張飛到南陽請諸葛亮出山。他們第一次撲了個空,諸葛亮不在家。看門的書僮說不知道諸葛亮到什麼地方去了,也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關、張三人隻好掃興回營。
後來有人報告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非常高興,立即和關羽、張飛頂著鵝毛大雪,第二次聘請諸葛亮。結果諸葛亮在他們來到的前一天,又出門了。
劉備第三次和關羽、張飛來拜訪諸葛亮時。正趕上諸葛亮睡覺。劉備出於虔誠和禮貌,不讓驚動,靜靜等在門外。張飛要發火,想把諸葛亮驚醒,被劉備止住了。
諸葛亮醒來,聽書僮說劉備來訪,馬上換了衣服,請劉備進屋詳談。
劉備向諸葛亮懇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國泰民安的日子的決心和意願。
諸葛亮深思熟慮後說:“曹操打著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眾多,曹操本人又很有軍事才能。目前,你沒有力量和他爭奪高低,他占著天時;東吳的孫權,憑借長江天險,統治江南,從他父親孫堅到他這一代,已經三代,根基牢固,占著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麵發生衝突。將軍可以先攻取荊州,再占領蜀,然後以蜀為基地進取三秦,從荊州出兵進攻洛陽,老百姓一定會歡迎你。做到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對天下形勢的總體分析使劉備更加佩服諸葛亮的智慧。諸葛亮感激劉備的誠懇,同意出山輔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劉備稱帝,諸葛亮做了丞相。
三釁三沐
【釋義】釁,是用香料塗身;沐,是沐浴。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身,這是古代的一種禮儀,表示對人極其的尊重。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齊語》。
春秋時,齊國國君襄公在一場內亂中被殺,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當國君。當時輔佐公子糾的是管仲。他在半路上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身亡,其實卻暗地加緊回國並趕在公子糾之前登上王位,史稱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後,想任命鮑叔牙為相國。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管仲:“你想成就霸業,必得管仲輔佐才行。”齊桓公還記著一箭之仇,想起來還恨恨不已,鮑叔牙勸解他說:“這是各為其主,您如果寬宥他,委以重任,他必會對您忠心不二。”
當時管仲逃亡住在魯國,魯國在齊桓公的要求下,迫於無奈,隻得把管仲裝在囚車裏,押送回齊國。囚車剛進齊國境內,鮑叔牙就來迎接。齊桓公準備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抹在身上。這“三釁三沐”在當時是少有的禮遇。齊桓公還親自到國都臨淄的郊外迎接管仲,管仲感激欽佩齊桓公的氣度,從此盡心輔助他,使齊國日益強盛,終於稱霸於諸候。
三緘其口
【釋義】緘:封閉。用三張封條貼在嘴上。形容其言談相當謹慎,或一句話也不肯說。
【出處】佚名《孔子家語·觀周》。
孔子一次到周國首都參觀周王的祖廟時,看到在廟堂大殿右邊的台階前有一個銅人,銅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條,在它的背上還刻著字,寫道:“這是古時候說話最小心謹慎的人。”(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上下其手
【釋義】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47年,楚國攻打鄭國,楚強鄭弱,最後鄭國大敗,楚國猛將穿封戌抓獲了鄭國守將皇頡。
楚國打了勝仗以後,要論功行賞。楚王的弟弟公子圍也參加了這場戰鬥,他為了爭功,就硬說守將皇頡是他抓住的。這不是明擺著要搶穿封戌的功勞嗎?但穿封戌不肯相讓,兩人就爭執起來。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得不可開交。士兵們知道皇頡明明是穿封戌抓住的,可公子圍是楚康王的弟弟,沒有人敢得罪他,誰都不敢替穿封戌說話。
正爭論間,太宰伯州犁走了過來,公子圍就提出由他來主持公道,因為他知道伯州犁會向著他。
伯州犁問明了情況,想了一想,覺得當著那麼多人的麵也不好公開幫公子圍說話,就指著關在囚車裏的皇頡,說:“我們讓他自己說,他說是誰抓住他的,就是誰抓住的,行不行?”
穿封戌當然同意,王子圍看了看伯州犁,伯州犁向他使了個眼色,他明白了伯州犁的意思,也同意了。
伯州犁走到皇頡麵前,用手指著公子圍,然後把手往上抬了抬,說:“這位是王子圍,是我們楚王的弟弟。”又指了一下穿封戌,把手往下壓了壓,然後說:“這位是穿封戌,是我們楚國的方城外的一名小縣尹。”介紹完了,伯州犁就問皇頡:“他們兩個都說是自己抓住了你,你說到底是誰抓住的?”
皇頡這時從伯州犁的暗示中早已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向著公子圍說:“我是被公子圍抓住的。”
伯州犁聽了,就對穿封戌說:“他自己都說是被王子圍抓住的,我想事情應該很清楚了,俘虜皇頡的功勞歸公子圍。”
穿封戌聽了,氣憤得不得了,認為是公子圍先與皇頡串通好了的,就要去殺公子圍,公子圍趕緊跑開了。
但是,抓住鄭國守將皇頡的功勞仍歸了公子圍。
上行下效
【釋義】效:摹仿。上級或上輩怎麼做,下級或下輩就跟著怎樣學。
【出處】春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愛穿紫衣服是出了名的,後來大臣們也紛紛效仿,跟著穿紫衣服。
城中的百姓見大臣們出出入入,來來往往,一律穿著紫色的衣服,覺得又好看,又時髦,便紛紛競相仿效。一時之間,齊國都城臨淄滿街一片紫色。
紫衣服走俏了,結果將紫衣服的價格抬了起來,竟漲得一件紫衣服的價格與五件白衣服的價格相等。而且,繼續上漲的勢頭不減。
這種情況引起了齊桓公的憂慮,他立即召見大臣管仲,不無擔心地對他說:
“街市上紫衣服的價格太貴了,如此這樣下去怎麼得了,你要想個辦法控製一下。”
管仲看了看齊桓公說:
“這件事容易辦,但必須從大王身上做起,所謂上行而下效,您以後不要再穿紫衣服了。而且凡是穿紫衣服的人走近您,您就說:‘離我遠點,我討厭紫衣服的臭味。’”
第二天,齊桓公沒穿紫衣服上朝與滿潮文武共商國事,大臣們見了不禁心中疑惑。
齊桓公對大臣們說:
“今天有事快快奏來!”
一位大臣立即上前奏事。還沒等他走過來,齊桓公立即以手掩鼻說:
“請快快站遠些,我聞不了你那紫衣服的臭味。”
滿朝文武大臣聽了齊桓公的話,不禁麵麵相覷,不理解齊桓公說的話。
下朝回家,大臣們立即換下自己身上的紫衣服。當天宮中就再也見不到一個穿紫衣服的人了。
百姓們見大臣出來進去都不再穿紫衣服,一時各色衣服又都在街上出現。再看看穿紫衣服的人,他們自己都認為顯得非常老氣了。這樣的衣服自己真的非常喜歡過、真的穿過嗎?人們都不禁暗暗地問自己。
不到一個月,齊國京城臨淄就看不到有人穿紫衣服了。又幾個月過去了,幅員遼闊的齊國連一個穿紫衣服的人也看不到了。
隨之,紫衣服價格迅速回落,很快恢複到比較合理的價格。
亡戟得矛
【釋義】亡:丟失,失掉了戟,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當。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離俗覽》。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國和晉國發生了戰爭,雙方戰鬥很慘烈。在混戰之中,有一名齊兵丟失了自己的武器——戟。但在離他不遠的地方,正好有一支矛,那是晉兵丟下的。於是他急忙撿起來,準備繼續交戰,心裏卻害怕這樣做長官會處罰。小卒一時沒有了主意,忙問道上的行人,行人說:“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一件換一件,得失相當,有什麼不行的?”
這時防守高唐的齊國大夫騎馬奔過來。小卒忙跑到馬前,問道:“大人,我在戰場上丟了戟、撿到矛,可以平安歸隊嗎?”
大夫氣急敗壞地訓斥道:“你這個笨蛋,戟不是矛,矛也不是戟,你丟了戟,得了矛,也是抵償不了的。”
小卒害怕受到長官的處罰,回身又衝進敵陣,直到戰死。
千人所指
【釋義】千人:是指許多人;指:是指責。比喻品行惡劣,觸犯眾怒,受到眾人的指責。“千人所指”又稱“千夫所指”。
【釋義】漢·班固《漢書·王嘉傳》。
西漢哀帝時侍臣董賢相貌俊美又善於奉承,很受哀帝寵信。在宮裏,與他形影不離;外出時,與他同乘一車。
董賢得寵後,他的家人也跟著享福:妻子被召進宮內享樂,妹妹被選為妃子,父親封侯賜爵,嶽父和小舅子也當了高官。哀帝還特地為他造了一座富麗的住宅,宅內裝飾極其考究,屋柱和窗格都用綿緞包裹;四方進貢的寶物,寧願自己用差一些的,而把最貴重的賜給董賢。
盡管如此,哀帝覺得對他還不夠好,想找機會封他為侯。不久,機會終於來到了。
哀帝沒有兒子,又體弱多病,東平王和王後串通起來搞迷信活動,暗地裏詛咒他早日死去,東平王好即位稱帝。不料,這件大逆不道的事被兩個朝臣知道了,他們聯名寫了一道奏章,通過太監宋弦向哀帝告發。結果,東平王畏罪自殺,王後被處死。
事後要論功行賞,有人迎合哀帝心意,建議把通過太監宋弦送奏章改為通過董賢送,這樣,便可封董賢為侯。哀帝聽了大喜,親自起草了一道詔書,把董賢和那兩個朝臣一起封為侯。
詔書下達後,丞相王嘉和禦史大夫賈延竭力加以反對。他們建議讓朝官討論,董賢在這一事件中是否有功、該不該封侯。哀帝心虛,隻好把這件事擱下來。
公元前2年,哀帝的祖母傅太後去世。哀帝以傅太後有遺命為名,加封給董賢二千戶。王嘉接到詔書,把它封起來退給哀帝,並又進行勸諫。他在奏章中寫道:
“董賢靠著陛下的寵信,驕奢放縱,毫不收斂,惡名遠揚,引起四方公憤。俗語說,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臣為他今後的下場寒心。望陛下考慮到祖宗創業的艱難,別再這樣做了!”
王嘉這一行動,極大地觸怒了哀帝。哀帝派使者逼王嘉服毒自殺,王嘉嚴詞拒絕,在獄中絕食身亡。
哀帝治死王嘉後,沒有人再敢向他直言進諫了。於是他任命董賢為三大公之一的大司馬,這時董賢才過二十二歲。從此,董賢操縱朝政,所有奏章都要通過他才能給哀帝,連新任的丞相對他也懼怕三分。他的權勢越來越大,幾乎要和哀帝平起平坐了。
但是,好景不長,這種狀況僅繼續了一年多時間。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董賢失去靠山,王太後罷了他的官。被罷官的當天,董賢就和他的妻子畏罪自殺。抄沒的家產變賣下來,竟高達四十三萬錢。
千萬買鄰
【釋義】為選擇好的鄰居不惜重金,形容好鄰居的寶貴。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史僧珍傳》。
呂僧珍是南北朝時南朝梁的開國功臣,很受梁武帝的賞識,他為官清正廉潔,不徇私情,很受老百姓的敬重。
呂僧珍在南兗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當太守時,在當地也很受老百姓的擁戴。有一個名叫宋季雅的人,由於仰慕呂僧珍的人品,特意把呂僧珍家隔壁的房屋買下來居住,與呂僧珍做了鄰居。
有一天,呂僧珍和宋季雅在一起聊天,呂僧珍問宋季雅:
“你買這幢房子花了多少錢?”宋季雅說:“花了一千一百萬。”呂僧珍聽了,大吃一驚,他覺得這幢房子無論如何也值不了那麼多錢,就向宋季雅說:“怎麼會這麼貴?”宋季雅笑著說:“一點也不貴呀!我用一百萬買房子,用一千萬買鄰居。”呂僧珍也笑了起來。
“千萬買鄰”又可說“百萬買宅,千萬買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