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2 / 3)

口血未幹

【釋義】口血:飲血或用血塗於口旁,是古代結盟時的一種儀式。嘴上塗的血還未幹。形容立盟未久,隨即毀約。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九年》。

公元前64年,晉悼公拜荀偃為主師,聯合魯、齊、宋、衛、曹等諸侯國攻打鄭國。鄭國處於四麵夾擊之中。

晉悼公命令各國諸侯道:“大家修整好你們的作戰器具,把幹糧準備得充足,把兵士中年齡老的和小的送回去,讓有病的到虎牢(今河南滎陽)去休養,寬免一些犯有過錯的人。大家同心合力,包圍鄭國。”

鄭僖公害怕了,便派人求和。

在此之前,鄭國表現出親近楚國傾向,所以引起晉國的不滿,這次才糾合各國來攻打鄭國,以示懲罰,因為晉國和楚國一直是互相爭鬥、互相猜疑和敵對的,這次表麵是攻打鄭國,其實,矛頭是指向楚國的。

因此,晉國的三軍主帥荀偃便獻計說:“我們現在先完成對鄭國的四麵包圍,等到楚國人來救鄭國時,我們乘勢打敗楚國。否則,就不可能真正地談和。”

晉國另一位將軍說:“我們現在就應與鄭國人結盟,然後撤兵。鄭國與我們結盟,楚國肯定不滿意,我們恰好用這個辦法激怒楚國去攻打鄭國,從而拖垮楚國,那時,我們再聯合各路精銳部隊,迎擊楚軍,楚國就吃不消了。這樣,比急於馬上就跟鄭國人決戰要好得多。”

晉國出於打敗楚國的策略上的需要,加上各諸侯國都不願打仗,於是便在戲地(在今河南登封縣嵩山北)與鄭國結盟而休戰。

結盟時,鄭國的大臣們隨從鄭僖公,晉國的士莊子起草盟書,書中說:“鄭國今後如對晉國不唯命是從,或者三心二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懲罰。”

鄭國的公子偃快步向前,頗為不滿地說:“上天降禍給鄭國,讓我們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中間,而大國不但對我們不友善,反而脅迫我們結盟,讓我們不得安寧,有苦無處訴說。從今以後,我們服從大國,大國如對鄭國發動戰爭,也將受到上天的懲罰。”

荀偃聽出了公子偃話裏有話,便說:“修改這篇盟辭吧。”

鄭國的公孫舍之也發言說:

“盟書已經報告給神靈了。如果還可以修改的話,那就意味著大國也是可以背叛的。”盟約就在這唇槍舌劍中締結了。

隨後,楚國果然轉而攻打鄭國。鄭國的子駟打算跟楚國講和。子孔等人擔心地說:“我們剛跟晉國結盟,(口血未幹而背之)訂盟歃血儀式嘴邊的血還沒有幹便違背它,行嗎?”子駟等人說:“盟辭本來就是說我們應‘跟隨和聽從強大的國家’。現在楚軍來了,晉國又不來救我們,那麼楚國就是強大的國家了;何況,我們是在要挾下舉行的盟誓,神靈認為這種盟誓沒有誠信,所以,我們違背這盟誓也是可以的。”

口蜜腹劍

【釋義】口蜜:說話甜蜜好聽;腹劍:肚裏藏著利劍。比喻口頭上說話好聽,像蜜一樣甜,肚子裏卻懷著暗害人的陰謀。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

唐玄宗時李林甫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品德敗壞。他忌賢妒能,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討好賣乖的本領。他竭力奉承玄宗,並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愛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兩麵三刀,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

李適之信以為真,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隻是不敢開口。”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李適之大不滿意,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宋朝司馬光評價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後演化為“口蜜腹劍”。

幹戈化玉帛

【釋義】幹戈:古代的兩種兵器,這裏表示戰爭。玉帛:瑞玉和束帛。帛是絲織品,古代諸候會盟時的禮物。指變戰爭為友好相處,化敵為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晉獻公把女兒嫁給了秦穆公,史稱“秦晉之好”。獻公死後諸王子因爭王位而內亂,秦穆公幫惠公即位,並幫助晉國度過了災荒之年。後來秦國發生了災荒去向晉國求救,晉惠公卻拒不援助,並且遲遲不肯送給秦國自己許諾過的城池,秦穆公大怒,起兵伐晉。晉軍一觸即潰,晉惠公帶兵逃到韓地。秦兵追到韓地,結果晉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帶到秦國去。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聽說同父異母的哥哥晉惠公被俘,認為晉惠公忘恩負義,現在又成了俘虜,是她的極大恥辱。於是,她領著幾個兒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滿柴草。然後,她命令人們穿上喪服迎接穆公,並且讓他們傳話說:“上天降下了災難使得秦、晉兩國國君不得用玉帛相見,而是大動幹戈。我堅決不見晉惠公,如果大王把他帶進國都,我立刻就自焚而死。”

秦穆公無奈,隻好把晉惠公暫留靈台。並在不久即與晉國重修於好。

廣開言路

【釋義】言路:進言的道路。本義為大開進言之路。指讓人們盡可能廣泛發表意見。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來曆傳》。

東漢安帝時,有人告太子劉保謀反。當此事傳到安帝耳中時,安帝氣憤不已,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討廢除逆子劉保之事。

大臣們對此意見不一,爭論不休。以大將軍耿寶為首的都說太子謀反是決不能容忍的,必須廢除。而大臣來曆等人卻說:“太子雖有不恰當的舉動,但他年紀尚輕,不辨是非,一定是被人左右,一時糊塗的緣故。而且,廢立是件大事應慎重對待。”

安帝經過反複考慮,還是決定廢除太子。來曆等還不罷休,苦苦哀勸,替太子求情。安帝很不愉快,於是頒下一道詔書:“朕(皇帝的自稱)以前總是盡量給大家提供發表意見的機會,‘廣開言事之路’,但是絕不能讓有些人用來替別人開脫罪責。”後來太子終被廢除,大臣來曆也被罷免了。

門可羅雀

【釋義】門口可以張網捕捉鳥雀。形容門庭冷落,賓客稀少。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

漢武帝時的汲黯為人正直,處事公道,親朋鄰友都很尊重他,他從年輕時就研讀老子和莊子的著作,但無意高官厚祿,揚名顯祖。而地方官員認為國家正缺少像汲黯這樣的人才,於是積極向上舉薦他。

對汲黯的推薦一級一級傳到上衙,最後連漢武帝都聽說了汲黯的公正廉明,立即任命他為主爵都尉。不久,又調他任東海太守。

汲黯到東海上任後,他奉行簡政寬刑的政策,深受他手下的官員尊敬。他屬下的各縣縣令都向他學習,不擾民,不亂攤派。於是百姓們對汲黯更加愛戴。由於他在太守任上政績突出,他再次被調回朝廷任職。

漢武帝初年,漢朝的北方邊境經常受到匈奴的襲擾。匈奴軍隊經常侵入邊境,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生活非常動蕩,邊境的地方官員無法抵抗匈奴的侵略,多次向朝廷告急。

漢武帝覺得再這樣下去,不但百姓受苦,而且還會使匈奴有恃無恐,發展下去勢態會更加嚴重,決定調集重兵狠狠地打擊一下匈奴。

漢武帝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給各位大臣,讓他們發表對這件事的看法。許多大臣覺得大漢的國力還不足以承擔這樣的壓力,但又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看法。

這時,隻有汲黯直接了當地談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對漢武帝說:

“陛下,臣曾聽說高帝(劉邦)率大軍30萬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連猛將樊噲都被圍在軍中,難以突圍。現在,陛下勇略不如高帝,將軍不如樊噲,這仗打不得!”

聽了汲黯的話,漢武帝心中十分不悅,對汲黯的看法有了改變。後來汲黯被免了職。

另有一個叫鄭莊的人,他作太史的時候,告訴看門人說:“凡是來見我的人都是賓客,不論貧富都要一視同仁,以禮相待。”

鄭莊也很清廉,自己沒有什麼家財,但來向他借貸的人卻不少,而他從不拒絕,借出後更不去討要。他家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每當遇到屬下對國家大事有比較高明的見解,鄭莊都馬上向漢武帝推薦,唯恐埋沒了人才,於國家不利。

後來,鄭莊的一個下屬貪汙了一些錢糧,被淮南太守司馬安揭發,鄭莊則受到撤職的處分。

當汲黯和鄭莊官至九卿的高位時,每天到他們家中來訪的賓客,絡絳不絕。門外車馬不絕,門內你進我出,有些人一時見不到主人,就坐在外麵一等就是幾個時辰。

但是,當他們二人都被罷官後,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幾乎沒有人再來他們家。

司馬遷寫完二人的傳記,曾發出這樣的感歎:

“像汲、鄭這樣的賢人,居官時賓客很多,一旦免職,竟無一人來探望;情形與廷尉翟公一樣,丟官罷職後,門外冷落得可以設網捕鳥(門外可設譽羅),太可悲了!無怪翟公複官後在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及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啊!”

門庭若市

【釋義】門口和庭院裏熱鬧得像集市一樣。形容來的人多。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

鄒忌是戰國時齊國的一位大夫,人長得很英俊。有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對著鏡子端詳一番,然後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較起來,誰長得英俊?”

“你英俊極了,徐公怎麼比得上你呢?”妻子說。

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聽了妻子的話,並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於是他又去問他的愛妾,愛妾回答說:“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家中來了幾位客人,鄒忌又問客人,客人說:“徐公哪有你這樣俊美呀!”

過了幾天,正巧徐公到鄒忌家來拜訪,鄒忌便乘機仔細地打量徐公,拿他來和自己比較。結果,他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徐公漂亮。於是,他想:“妻子說我英俊,是因為偏愛我;愛妾說我英俊,是因為懼怕我;客人說我英俊,是因為有求於我。其實我實在沒有徐公漂亮啊!”

接著,他又從這件事聯想到,齊威王身為一國之君,所受到的蒙蔽一定更多。第二天早朝,他就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說給齊威王聽,並勸諫說:“現在齊國地方千裏,城池眾多,大王接觸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開誠布公地征求意見,一定對國家有益。”

齊威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說:“無論是誰,能當麵指出我過失的,受上等獎賞;上奏章規勸我的,受中等獎賞;在朝廷或街市中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到我耳中的,受下等獎賞!”

大家聽說這件事以後,紛紛前去進諫,川流不息,朝廷門口每天都像市場一樣熱鬧。

不打不相識

【釋義】不經過交手,就不能認識對方,互相了解。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宋江因犯案發配江州,在此遇到對他仰慕已久的戴宗、李逵,有一天,宋江和戴宗請李逵在酒館吃酒,宋江想喝鮮魚湯,酒店沒有鮮魚,李逵說:“我去討兩尾活魚來與哥哥吃。”戴宗怕他惹禍,想叫酒保去,可李逵已經站起來走了。李逵來到江邊,跳上一條漁船,叫道:“你們船上有活魚拿兩尾來給我!”

那漁人應道:“要等主人來,才敢開艙。”

“等什麼鳥主人!我自己來拿!”結果,李逵沒抓著魚,反把魚放跑了,漁人是綽號叫“浪裏白條”的張順。張順見李逵無理取鬧,便與他交起手來。兩人從船上打到江裏。隻見江心清波碧浪中間,一個渾身黑肉,一個遍體霜膚,看熱鬧的齊聲喝彩。張順水性極好,李逵不是對手,便將李逵按在水裏,嗆得李逵暈頭轉向。

宋江、戴宗聞訊趕來,戴宗朝張順喊道:“張二哥不要動手,這黑大漢是俺們兄弟,你且饒他,快上來見宋江!”原來張順認得戴宗,平時很景仰宋江的大名,隻是不曾拜識,所以聽戴宗一喊,急將李逵托出水麵,遊到江邊,向宋江施禮。

戴宗向張順介紹說:“這位是俺兄弟名叫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