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笑嘻嘻道:“我原是認得李大哥的,隻是不曾交手。”
李逵生氣地說:“你嗆得我好苦啊!”
張順賠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啊!”
戴宗說:“常言道‘不打不相識”,你倆今天可以做個至交的兄弟了!”四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不合時宜
【釋義】時宜:當時的需要。不符合時勢的需要,與世情不相投合。
【出處】《漢書·哀帝紀》。
漢成帝的養子劉欣二十歲即位做了皇帝。是漢哀帝。但自從當了皇帝後,哀帝便不斷生病。建平(漢哀帝年號)二年六月,哀帝的母親丁太後得病去世。擔任“黃門待詔”的顧問官夏賀良向漢哀帝上奏說:
“漢朝的曆法已經衰落,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當時沒有順應天命,所以他沒有親生兒子。現在,皇上您生病的時間已很長了,天下又多次發生各種變異,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隻有馬上改變年號,才可以延年益壽,生養皇子,平息災禍。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而不照著做,各種災禍都會發生,人民就要遭受災難。”
哀帝也盼自己身體健康,聽了夏賀良的一番話後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後死後的第四天,發布詔書,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改帝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把計時的漏上的刻度從一百度改為一百二十度。
但改變年號並沒有效果,哀帝依舊生病,他就派人去調查夏賀良等人,發現他們實際是一夥騙子,並且想趁機幹預朝政,隻不過有大臣反對尚未得逞。於是在月間又下詔書,說道:
“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和帝號,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永遠安定,我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定,但是並沒有應驗。夏賀良等所說的和所做的,都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日的詔書,除了大赦一項之外,全部廢除。”
這次改元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夏賀良等人因妖言惑眾,被處以死刑。
不拘小節
【釋義】不拘泥於生活小事。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虞延列傳》。
虞延是東漢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長得非常威武,勇力過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飛,被人視為天神下凡。年輕時在家鄉任戶牖亭長。
王莽稱帝時寵幸魏貴人,朝中公卿及郡縣官員對魏貴人的親屬及奴仆都畏之如虎。魏貴人的家人依仗主人的勢力橫行不法,虞延聽說後十分震怒,他不計後果,采取突然行動將那些不法的家奴抓進監牢,後因為這件事導致他很長時間不得提升。
王莽末年,天下紛爭。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邏,維護百裏方圓的治安,百姓得以安寧。劉秀稱帝時,虞延任細陽縣(今安徽阜陽)縣令。
古時候,人們特別重視伏天和臘月兩個節令,在這期間,人們祭祀祖先,探親訪友。虞延在伏、臘之際,法外施仁破例允許監獄裏的犯人回家與家人團聚。犯人們對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其中有一個犯人回家期間生了病,為了不誤時限,特雇了一輛車趕回監獄,剛回到監獄就咽氣死了。虞延認為他很守信用,便親自帶人將他埋葬在城外,這件事使犯人的家屬和其他百姓十分感動。
後來虞延辭職回到家鄉。當地的太守宗富對虞延的賢名早有耳聞,請虞延出任功曹(郡中總務長,可參與郡中一切政務)。
宗富生活奢侈,服裝車馬常常超過法定的標準,虞廷認為這樣幹下去遲早會觸犯刑律,便勸諫說:
“晏嬰當齊國相國時,連一件像樣的皮衣都沒有;季文子為魯國相國時,他的妻子從不穿絲綢衣物。從古至今,生活儉樸的人很少犯生活錯誤,請您留意。”
宗富聽了虞延這番話不但不悔悟,還很不高興,照樣我行我素。虞延見宗富執迷不悟,料到他早晚會出事,便立即辭職回鄉。
漢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均是很節儉的皇帝,他們最痛恨官員的奢侈腐化。不久,宗富的過分奢侈被大臣們參了一本,皇帝下令處以死刑。臨刑前,宗富想起了過去虞延的好言相勸,追悔莫及,歎息道:“真後悔當初沒有聽虞功曹的話,不然何至有今天的殺身之禍!”
有人將宗富的這些話向劉秀做了彙報,劉秀便對虞延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漢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劉秀東巡時路過昭陵,召見虞延。當時虞延任督郵(此職每郡設1一5人不等,職權是代表太守巡察屬縣,宣達政令,兼管捕盜及訴訟)。劉秀見虞延進退從容,且儀表堂堂,彬彬有禮,便龍顏大悅。尤其當問起祭祖的事情及昭陵的樹木品種和數量時,虞延均對答如流,如數家珍,劉秀更加滿意。
可是當劉秀的車駕進封丘門的時候,因城門狹窄,儀仗不能通過,一時路塞。劉秀大怒,命令痛打負責此次行動的侍禦史100鞭子。虞延即向前跪倒請罪說:“城門狹窄是地方官的責任,侍禦史沒有責任,受過的應該是我。”劉秀聽了有理,便赦免了侍禦史。虞延如此深明大義,在百官中傳為美談,虞延也從此賢名遠揚。
虞廷雖然在原則問題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卻從不大留心,所以史傳上說他:“性敦樸,不注意細事(不拘小節)。”
不敢越雷池一步
【釋義】不逾越一定的界限和範圍。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庾亮傳》。
庾亮字元規,是東晉皇太後的哥哥,他當時任中書令,主持朝政,但有好些大臣對庾亮不滿,又值大將蘇峻叛亂,率兵伐國都建康,一時政局大亂。庾亮的好友、親信江州都督溫嶠為了庾亮的安危,便準備揮師東進救援。
庾亮分析了國內的形勢,認為西部邊境更為重要,所以他急忙給溫嶠送去一封信,說:“你駐守的西部邊陲更是不可疏忽的,我擔心它勝過蘇峻的曆陽郡,你一定要坐鎮死防,不要跨過雷水到京都來呀,越過一步也不行啊(無過雷池一步)!”
不久蘇峻帶兵攻入京都。皇帝命令庾亮征討叛將,雙方在京都城內的建陽門外廝殺起來,結果庾亮大敗,隻帶著少數衛兵往西跑到溫峽的防地,重新部署兵馬,圍剿叛軍。
與虎謀皮
【釋義】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本作“與狐謀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衝突,一定不能成功。現多用來形容跟惡人商量,要其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出處】晉·苻朗《太平禦覽·符子》。
有個書呆子想做一件用狐狸皮為原料的皮衣,因為這種皮衣很貴重,他天真地想:
“山上狐狸很多,我不如上山去和狐狸們商量商量。”
於是,他興衝衝地來到山上,找到了一群狐狸,一本正經地和狐狸們說:
“親愛的狐狸們,我想做一件價值千金的狐皮衣,所以特地來請你們幫個忙,剝下你們的皮送給我好嗎?”
狐狸們聽了,嚇得掉頭就跑。一眨眼工夫,便全隱沒在高山深穀之中。
這人無計可施,隻好垂頭喪氣地下山去了。
過了些時候,他準備祭祀祖宗,但是缺少羊肉。他想起山腳下經常有一大群羊在吃草,便來到羊群中,和羊商量說:
“親愛的羔羊嗬,我想祭祀祖宗,可是缺少羊肉。你們誰能行行好,把身上的肉送給我呢?”
那些羊聽了,爭先恐後地逃進密林中,一刹那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與狐謀皮,與羊謀羞”,“與羊謀羞”不常用,“與狐謀皮”後演化為“與虎謀皮”。
為人作嫁
【釋義】比喻一個人空有滿腹才華、本領,卻不能直接為己用,不得不借助他人力量,為他人服務。現多作為頌揚“甘為人梯”的精神,屬褒義。
【出處】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六百七十。
唐朝的一位不大出名的詩人,名叫秦韜玉。但他寫的一首題為《貧女》的七言律詩,卻非常著名。全詩如下:
蓬門未識翁羅香,
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
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
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
為他人作嫁衣裳。
詩的大意是:我這個生在窮人家的姑娘,從小就穿著粗布做的衣裳,因為家境清貧,我都長成大姑娘了,還沒人來替我說媒。如今,人們看重的隻是衣著、打扮,有誰欣賞我的高尚情操呢?我有一雙靈巧的手,針錢活兒也在姊妹們之上。至於把眉毛畫得長長的,去討人家的喜歡,跟別人爭妍鬥麗,這種事情我是不願意幹的。你看我這樣的脾氣、性格,不隨和如今的世態人情,即使有良媒相托,不也是難擇佳婿嗎?唉!我自己的親事毫無指望,叫人心神不定,可是還要天天手按金線、銀線刺繡綢衣羅裙,不停地為人家縫製出嫁的衣裳啊。
詩人的字裏行間表現出對現世的強烈不滿,因為出身的卑賤,導致待遇的不平等,卻毫無辦法。那些才智超群的寒士,終年為人家謀劃、獻策,得不到朝廷的賞識、重用,這是多麼叫人傷心啊!
予取予求
【釋義】任意索取。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七年》。
春秋時期,申、楚兩國交戰,申國戰敗,國君申侯為人貪得無厭,能說會道,在向楚國投誠之後受楚文王寵幸,封為大夫。
楚文王臨終時,擔心後人不能寬容申侯,就勸他外出避禍,對他說:“唯我知汝,汝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汝疵瑕也。”
意思是說:隻有我最了解你,你貪得無厭,永遠也不會知足。從我這兒拿,從我這兒要,我從不指責你的過失,但別人就不會這樣了。
申侯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在楚文王死後,楚國將不會再有他的容身之地,他趕緊帶上文王賜給的寶物出逃到鄭國,用同樣的方法,獲取厥後公信任,出任鄭國大夫。
不久,楚國攻伐鄭國,齊國便集合陳、宋等六國攻打楚國的盟國蔡國,楚成王見情勢不妙,派使者向齊桓公求和。桓公答應了。於是,雙方都開始撤軍。
在撤軍途中,申侯陽奉陰違,先與陳國大夫轅濤塗商議請齊軍從東循海道回國。然後,對桓公說取道鄭國可以減少許多費用,齊桓公見申侯能為齊國考慮,十分高興,就把齊國占有鄭國的一個軍事重鎮虎牢賞給申侯。
兩年後,鄭文公得罪了齊桓公。齊桓公出兵攻打鄭國,鄭文公嚇得沒了主意,申侯便自告奮勇前往楚國,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成王出兵解了鄭國之圍。他滿心希望能加官晉爵,可鄭文公沒給他賞賜。申侯對此深感不滿。
第二年,齊桓公又率軍伐鄭。轅濤塗要向申侯報複,便寫信給鄭國大夫孔叔,說申侯先前犧牲鄭國利益取媚齊國,取得虎牢之賞,現在又向楚國獻媚,使鄭國屢遭兵禍,現在隻有殺了他,才能退齊兵。
鄭文公正因無退兵良策而焦頭爛額,加之對申侯的不滿,便下令殺申侯以退齊兵。
申侯被殺的消息傳到楚國後,令尹子文歎道:“古人說‘知臣莫如君。’先王早已看出申侯貪得無厭,予取予求,早晚會惹殺身之禍,真是一點不錯啊!”
分我杯羹
【釋義】分給我一杯肉羹。引申為分享利益。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楚漢之爭時,項羽本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想法設下鴻門宴,地點在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但未能如願。過了一段時間,項羽占據了秦都鹹陽殺掉了秦降王子嬰。自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漢二年春,劉邦在平定了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之後,率大軍討伐項羽,被項羽打敗,父親和妻子呂後也被楚軍活捉。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城中,危急萬分,不得不率一小隊人馬逃逸。此後,劉邦率領從韓信手中接過的軍隊,繼續同項羽對峙。項羽因後方被彭越的軍隊幹擾,絕了軍糧,無法迅速擊潰劉邦,心裏很急。他就在軍中放置了一個高高的切菜板,將劉邦的父親按在上麵,對劉邦說:“你今日要是再不退兵的話,我就把你的父親煮著吃了!”
劉邦卻回答說:“我與你項羽曾經一起擁戴過楚懷王,並且相約為兄弟,所以我的父親也等於是你的父親。你如今果真要煮著吃了我父親的話,那你就分我一杯羹吧!”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惱火極了,真的想立刻把劉邦的父親殺掉。但他的叔父項伯勸他說:“爭天下的人著眼於大事,是決不會顧個人小家的。你現在把劉邦的父親殺掉了,不會有什麼好處,隻能增加他的仇恨。”
項羽思忖:如果我真的殺掉了劉邦的父親,一方麵,對漢軍來說,劉邦是大義滅親,為大業而不顧親情,因而會更加效忠,另一方麵,顯得我不夠光明正大,嚴重的可動搖軍心,萬萬不可。最後,項羽終於沒有殺掉劉邦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