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2 / 3)

劉邦當時非常重視籠絡人心,軍紀也比較好。劉邦的部隊,進至霸上的時候,秦王子嬰前來投降,脖子上套著帶子,雙手捧著皇帝的印,跪在道旁。有的將領主張把秦王殺了,劉邦不同意,說:“他既已投降,就不必殺他了。”當即把他看管起來,大軍於是開進鹹陽。

劉邦當時召集各縣代表人物舉行了會議,劉邦對大家說:“各位父老們,你們已被暴秦折磨夠了,我現在宣布廢除秦朝的一切苛捐雜稅和法律製度;地方官吏照常工作,我們的部隊,已經撤回霸上,請大家不要害怕。”劉邦為安定秩序,收攏人心,還宣布了三條約法,他說:“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意思是殺了人的要償命,傷害了人要治罪,搶劫東西的要懲處。劉邦還派出人員會同秦朝原來的地方官吏,在各縣各鄉普遍宣傳。關中各地群眾,很快都安定下來,紛紛擁護新主劉邦。

網開三麵

【釋義】把捕捉鳥獸的網打開三麵,指給予生路,對罪犯從寬處理。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異用》。

夏末暴君夏桀殘暴無道,不得人心,諸侯商湯英明聖賢,福澤四方,深得人們擁戴。他不失時機地聯合其他諸侯,準備討伐暴君夏桀。

一天,商湯出外巡遊,見一個獵人在一個樹林的四麵都張上網,準備捕捉禽獸。隻見他拱手對天禱告道:“從天上飛下來的,從地下往上爬的,從四麵八方來的,統統進入我網裏來!”

商湯聽了,對獵人說:“唉,你這樣做太殘忍,禽獸要被你捉光了!快撤掉三麵網,隻留下一麵便夠了!”

獵人不理解,問:“隻在一麵張網,怎麼能捕到禽獸呢?”

商湯回答說:“你留下一麵網後,就禱告說,“禽獸啊!你們願意往左就往左,願意往右就往右,實在不想活的,就進到我網裏來!”

商湯對獵人講的話,很快就四處傳開。諸侯們聽後都感動地說:“商湯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王,他對禽獸都這麼仁慈。對人一定更仁慈了,我們應該擁護他!”

沒過多久,商湯得到了很多諸侯的幫助,他的勢力一下子趕過了夏桀,不久,商湯揮軍東進,滅掉了夏桀。

羽翼已成

【釋義】小鳥的羽毛已經長成了,也指輔助的人已經有了,可以成其大事。比喻地位已經鞏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做了皇帝,呂氏被封為皇後,兒子被封為太子。在漢高祖晚年,寵愛戚夫人。戚夫人的兒子如意,一出生便被封為趙王,高祖想改立趙王為太子。但因大臣們力爭,一時未能如願。後來呂後用了留侯張良計謀,請出了四位年高德重的人來輔助太子。

有一次,高祖宴請大臣,太子在旁侍候,那四位長者追隨在太子身旁。四位長者都是80多歲的人,須眉皓齒,紅光滿麵,穿戴十分齊整,高祖奇怪地問他們的名字,原來就是他幾次請求輔佐他而不得的人,四人向高祖敬酒後便不辭而別了。高祖目送他們遠去,將戚夫人叫出來,指著四人的背影向她說:“我本想換你的兒子作太子,但這四個人都已出來輔助原來的太子,太子身旁有了這幾個人,就等於羽翼已成,無法再變動,你就別在有想法了。”

負荊請罪

【釋義】形容主動向人認錯、賠禮道歉。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國的藺相如很有膽識和才華,他多次在外交上為趙國立功,所以被趙王拜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得知此事後,很不服氣,事事都要跟藺相如一爭長短,藺相如總是忍讓。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麵而來,急忙讓車夫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車夫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語重心長地說:

“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是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隻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而互相攻擊,像兩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的手下都為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所感動,非常欽佩藺相如。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被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心裏萬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

藺相如沒有責怪廉頗,而是握手言和,成為刎頸之交。

閉關卻掃

【釋義】指不再掃門接客,形容屏跡深居,不與外界來往。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江淹<恨賦>》。

趙壹是東漢時期一個品德高尚的讀書人,當時他給郡太守袁逢當幕僚,卻不知袁逢是個偽君子,他與奸臣同流合汙。

袁逢為了裝出喜交名士的樣子,經常屈尊前往趙壹家中拜訪。每次袁逢前來,趙壹都大開正門,並讓人把庭院中的通道打掃幹淨,以表示自己對袁逢的敬意。

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壹發現了袁逢和奸臣勾結,心中十分惱怒,他也不向袁逢說明理由,毅然辭去了幕僚的職務。

袁逢不知道趙壹已看清自己的真麵目,仍去拜訪趙壹,他來到趙壹家門口,隻見大門緊閉,門前通道上也一片狼藉,無人打掃。袁逢對守門的莊客說:“請你通報,說袁逢前來拜訪!”

趙壹此時根本不想見他,便叫莊客拒絕他的拜訪,並說他是個德行低下的小人,不願與之交住。

袁逢知道事情已敗露,無奈之下隻好走了。“閉關卻掃”從此而得來。

兩敗俱傷

【釋義】俱:都。爭鬥的雙方都受到損傷。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曹操於公元208年,統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準備消滅東吳孫權、西蜀劉備的勢力,為他統一大業畫上句號。在此種情況下,諸葛亮應劉備之命出使東吳,商議共對曹操的辦法。

東吳的大都督周瑜是位名將,但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能,總想借機把他除掉。諸葛亮很了解周瑜的心思,可是為了顧全大局,隻好與周瑜一起共事。

有一次,諸葛亮接受了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的任務,並且立下軍令狀,到時交不出十萬支箭,就要被斬首。

周瑜暗暗高興,料定諸葛亮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到時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把他除掉。他還暗中吩咐造箭軍匠故意拖延時間,不給諸葛亮準備所需要的材料。

諸葛亮知道這些情況後,沒有作聲,他另有妙計,他偷偷地從魯肅那兒要了20隻快船,船上要求有30名士兵,並且船上紮放一千多個草靶,須用青布遮蓋。

一天、兩天都沒有動靜,周瑜認為這次諸葛亮必死無疑。不料到了第三天淩晨,諸葛亮趁江麵上籠罩著大霧,下令將草船駛近曹軍水寨。他和魯肅一麵在船中飲酒,一麵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裝作攻打曹軍的樣子。

曹軍大驚,以為敵人趁早晨大霧來進攻,由於江麵上看不清楚隻好用弓箭來迎故。

等到太陽初開、霧散之後,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駛回。這時,二十隻船的草人上已經掛滿了箭,遠遠超過十萬支。他又讓各船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贈箭”。等曹操明白真相時,諸葛亮的草船已經駛了二十多裏,無法追趕。曹操懊悔不已。

魯肅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以後,周瑜大吃一驚,感慨萬分地歎道。

“諸葛亮靈巧的心思已達到神奇的程度,我不如他。”

伯樂一顧

【釋義】比喻受到重要人物或專家的賞識與肯定。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春秋時期,伯樂以善長相馬而聞名。有一天,有個人拉了一匹駿馬到市場上去賣,心想賣上個好價錢。沒想到那些買馬的人不但沒買,甚至連過來看的人都很少。

賣馬的人心裏納悶,不知是什麼原因,但他想,第二天總會有人來買吧!可是後來又連著兩天都還是那樣,人們都不認為那是匹好馬,要麼是問個價錢,搖搖頭走開,要麼就是看了看馬,連價錢都不問就走了。

賣馬人萬般無奈之下來找伯樂。伯樂說:“我能幫你什麼忙呢?”賣馬人說:“我也不敢勞您出大力氣,隻要您明天早上到市場上去看看我的馬,離開時再回頭看一眼,就行了。”伯樂也想看看那匹馬,就答應了。賣馬人一聽伯樂肯幫忙,心花怒放地走了。

翌日,伯樂按賣馬人的要求來到了馬市。想買馬的人都認識伯樂,就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伯樂身上。他們都知道,伯樂一見到好馬,就會眼睛發亮,就會多看幾眼,於是他們都盯著伯樂的眼神,看伯樂對哪匹馬感興趣。

伯樂在市場上轉了一圈,對其他馬都是不屑一顧的樣子,而到了那位賣馬人牽著的馬麵前時,伯樂停了下來,圍著那匹馬前後左右看了一遍,還不時地點頭,看完以後,伯樂就走開了。走了幾步,他又回過頭來看了那匹馬一眼。其實,那匹馬還真的是匹好馬。

眾人一見伯樂都這麼關注這匹馬,就都認定這匹馬一定是匹難得的駿馬,於是呼拉一下全圍了上來,爭著要買這匹烏。賣馬人趕緊大聲說:“我隻有這一匹馬,誰出的價錢高我就賣給誰!”

就這樣,賣馬之人在伯樂一顧之下,順利地把馬賣掉,而且價格不菲。

助桀為虐

【釋義】桀:古代暴君。助暴君作惡,指幫助惡人幹壞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的軍隊先攻到秦國京都鹹陽城下。秦王子嬰看到大勢已去,就派人把印交給了劉邦,然後就投降了。劉邦率領兵馬進入鹹陽後,看到秦朝宮殿十分壯麗宏偉,宮中富麗堂皇,無比壯觀,宮中又有無數的金銀珠寶,無數的妙齡美女,於是,就想留居宮中,盡情享樂一番。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反對劉邦的這種打算,勸他到秦宮之外居住,劉邦想不通。於是,劉邦的謀士張良勸道:“秦朝十分殘暴無道,因此,您才能推翻秦王朝,來到這裏,您想替天下老百姓消滅殘存的惡人,就應該徹底摒棄秦朝的奢侈與淫樂,以艱苦樸素號召天下,決不能像秦王那樣驕奢淫逸。現在,您剛剛推翻秦王朝,接著又想像秦王那樣貪圖享樂,這就等於助桀為虐。應該知道,忠誠之言,聽起來雖然很不順耳,但對於端正人們的行為卻是很有好處的;良藥喝起來雖然覺得口苦,但對於治病卻是很有益的。希望您能夠聽從樊噲的勸說。”

劉邦聽完張良的議論,認為言之有理。於是撤出鹹陽,駐軍霸上。

含沙射影

【釋義】原指動物“蜮”的特性,比喻隱射或暗中攻擊別人。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何人斯》。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種動物,樣子長得像鱉,隻有三條腿,人們稱它為“蜮”。蜮平時藏在水中,見有人來,就含上一口沙子朝人身上噴去,人因此便會生瘡、得病。即使是噴到人的影子上,人也會害病。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聽了這個傳說後寫了一首詩,詩中說:

含沙射人影,

雖病人不知。

這種動物的神奇本領當然是沒有的。但“含沙射影”卻成了一句被後人引用的成語。

聽人穿鼻

【釋義】牛鼻穿繩任人牽引,比喻聽候別人指使擺弄。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張宏策傳》。

徐孝嗣是南朝的一個貴族,他缺乏主見,遇事沒個主意,總是聽齊武帝的話。

公元493年,齊武帝去世,由皇太孫蕭昭業繼位。武帝臨終時,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囑托他輔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蕭鸞企圖謀奪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為人沒有主見,膽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實現他的野心。為了試探一下徐的反應,蕭鸞便派心腹暗地裏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陰謀,以討取意見,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殘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對。

但這件事被樂豫知道了,樂豫是徐孝嗣好友,他瞞怨徐孝嗣說:“你如此不忠,對不起武帝。”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樂豫講得有理,卻又害怕蕭鸞。樂豫走後,他一個人在屋裏徘徊。

這時,正好蕭鸞駕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蕭鸞把篡奪帝位的具體步驟告知了徐孝嗣,並要他一起協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還是答應了。在他的幫助下,蕭鸞派人殺死了皇帝。

皇帝死後,國不可一日無君,蕭鸞怕自己現在篡位會引起公憤,便想借用太後名義立15歲的新安王蕭昭文為帝,自己可在暗地裏操縱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擬好的太後詔令,滿足了蕭鸞的心願。

同年,蕭鸞又相繼誅殺了齊高帝、齊武帝的子孫,借皇太後的名義再次廢去蕭昭文的帝位,自己稱帝,史稱齊明帝。

四年後齊明帝去世,他的第二個兒子蕭寶卷繼承皇位。蕭寶卷比其父蕭鸞更加殘暴專橫,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一不稱心就要殺人。朝廷大臣誰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雖已擔任尚書令,但仍不敢進諫,隻是聽任暴君胡作非為。

後人把徐孝嗣的軟弱無能的行為,稱之為“聽人穿鼻”。

吳越同舟

【釋義】吳越是春秋時兩個不友好的國家,比喻雙方在危難中,化敵為友,共同渡過難關。

【出處】戰國·孫武《孫子·九地》。

春秋時,由於吳、越兩國連年混戰,彼此經濟都遭受到極大的破壞,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一天,在吳越交界處一條河麵的一艘渡船上,乘坐著十幾個人,其中吳人和越人各一半,分坐在船的兩頭,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沉悶。

船離北岸後,一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突然滿天烏雲,暴雨傾盆而下,巨浪一個接著一個向渡船撲來。幾個吳國孩子嚇得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太跌倒在船艙裏。掌舵的老艄公一麵竭力把住船舵,一麵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繩索,想把篷帆迅速解下來。但由於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他們一時解不開。這時如果不快解開繩索,降下帆來,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勢非常危急。

就在這萬分危急之時,同船的不管是越人,還是吳人都奔過來幫助船工解繩索,因為他們知道此時應該同舟共濟,才能平安渡河,在眾人的努力之下,船身終於穩定下來。眾人也平安地到達了目的地,這船上的吳越人也因此而摒棄前嫌彼此珍惜起來。

坐山觀虎鬥

【釋義】坐在山上觀兩虎相鬥。形容旁觀別人的爭鬥,從而坐收漁利。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戰國時代,韓、魏交戰,交戰結果是各有勝負,持相峙階段。這時,秦惠文王想坐收漁人之利,準備派兵征討,出發之前,征求大臣的意見,可沒達成共識。秦惠文王想聽聽大夫陳軫的意見,陳軫講了這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的人勸他說:‘你不必著忙,你看兩隻老虎正在吃牛,一會兒把牛吃光了,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隻老虎嗎?”

秦惠文王恍然大悟,說:“你的意思是說,先讓韓國和魏國打一陣子,等一個失敗,另一個受損時,我再出兵討伐,就可以一次打敗他們兩個國家,就與那卞莊子刺虎一樣,坐山觀虎鬥,一舉兩得,是吧!”

陳軫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文王認真聽取了陳軫的意見,並按計行事,真的沒有費大氣力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坐觀成敗

【釋義】坐在一旁冷眼觀看別人的成功或失敗,含袖手旁觀的意思。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田叔列傳》。

漢武帝晚年,迷信成仙成神一類的事情,經常亂吃藥,以求長生不老,結果身體不如以前,人也開始昏庸起來。他寵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漢武帝懷疑有人要謀害他的心理,說武帝得的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頭人暗加詛咒的結果。於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調查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機誣陷平時和自己作對的人,把他們一個個全殺了,前後竟殺了幾萬人。

當時,太子劉據和江充也是對頭。於是,江充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誣告太子宮中也埋有大量的木頭人,想置太子於死地。太子忍無可忍,便立即發兵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去向漢武帝稟告,並欺騙武帝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為真,便派丞相劉屈麾帶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軍抵抗,雙方激戰了好幾天,劉據兵敗逃走,後來在湖縣被殺。

劉據在發兵抵抗丞相的部隊時,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亂”,特來肅清奸臣的名義,他曾親自到當時負責守衛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宮寨中,授給他兵符,要他發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兵,閉寨不出。因為他搞不清楚誰是誰非。

後來,漢武帝帶病回京,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起先認為任安隻是假裝接受了兵符,並沒有依附太子,就沒追究他。

任安軍隊裏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他以前曾受過任安的鞭打,懷恨在心,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答應太子出兵,聽從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這封告發信,說:

“任安是個資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見戰事發生,卻腳踏兩隻船,坐觀成敗,想投靠贏的一方,背棄輸的一方,如此懷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