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傷風敗俗

【釋義】敗壞社會風氣。常用於譴責不正當的行為。傷:損傷。敗:敗壞。

【出處】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他仕途頗不順利,多次遭到貶職。進士出身後,任過低職如連州陽小縣令,國子監博士,也任過高職位如監察禦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殺身之禍。原來,當時佛教盛行,從官員到百姓,許多人都信佛,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說:

“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聖人不知道有什麼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人中國的,明帝在位隻有18年。宋、齊、梁、陳和北魏後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說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葷,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還是被叛軍包圍,活活餓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結果卻是悲慘死去。

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裏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舍,浪費大量的財富。有的百姓愚昧無知,甚至發狂似地燒的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作笑話四處傳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裏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憲宗以為韓愈在詛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殺他以解心頭之恨,但宰相裴度為他講情,韓愈才得以解脫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職。

先斬後奏

【釋義】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將罪犯殺死以後再奏報皇帝。後泛指先采取行動,再向上報告。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

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寫過一部《竇娥冤》的戲,說的是有個寡婦竇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張驢兒的迫害,被誣告殺了人,糊塗官府斷案不明,嚴刑逼供,結果判竇娥死刑,臨刑時竇娥在刑場上指天發誓,哭天喊地地說:“死後必定血濺白練,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上了大官參知政事,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汙吏,才替女兒竇娥鳴冤昭雪。

《竇娥冤》第四折中,講的就是竇娥父親竇天章,在京城一舉中第,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他想念女兒竇娥,尋她不著,十分傷心,眼睛哭花了,頭發愁白了,又見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煩悶。夜間燈下觀看案卷,遇上女兒竇娥托夢與他……

戲中有這樣一段話:“隻因老夫廉潔清正,剛正不阿,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貪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共為唇齒

【釋義】比喻兩個人關係像嘴唇與牙齒的關係一樣,缺一不可,互相依靠。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鄧芝傳》。

三國時,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修複與東吳的關係,共同抗魏,派鄧芝出使吳國。鄧芝到了吳國,孫權稱病不見他。鄧芝料到孫權變了心,不打算與蜀國友好,可能要依附魏國,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召見鄧芝。

孫權直言不諱,說蜀國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擊,一旦失敗自己還保不了自己,怎能為他分憂。

鄧芝說:“吳、蜀兩國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世英傑,蜀國有險要地勢,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湯。如果把我們兩國的優勢合為一股,共為唇齒,進攻可以兼並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假如吳國屈服於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之所以猶豫不決的原因也在於怕魏吞並了吳,加上鄧芝的一席話,使孫權痛下決心,拒絕了魏和談的要求而答應聯合蜀國。

興師動眾

【釋義】興:發動之意。原指發動大批兵馬,後借以形容動用很多人力來辦一件事。

【出處】佚名《吳子·勵士》。

戰國時魏國的名將吳起,曾任西河太守,把西河治理得井井有條,魏武侯非常欣賞他。有一次魏武侯向他請教說:“一個國家是否刑法嚴厲、賞罰分明就可以戰無不勝呢?”

吳起回答說:“關於這點,我從用兵作戰這方麵來談談看法。將軍在戰場上發號施令,軍士願意聽從;將軍興師動眾采取作戰行動,士卒願意出征;到了戰場上與敵人交戰,士兵不怕死。這三條是君王所倚仗的,有了這三條國家就不會受人侵犯。”

魏武侯又問:“君王如何才能實現這三條呢?”

吳起說:“說起來也並不難做到,你舉拔有功勞的人然後獎賞他,對於無功勞的人你設法激勵他、鼓勵他,他們就會爭著去立功。”

魏武侯按照吳起的意見,在朝廷上擺上三排座席,請有大功的士大夫、將領坐在前排;有中等功勞的人坐在第二排;無功的人坐在後排,菜肴也分成三等。酒宴散席以後,魏武侯又把有功勞人的父母、妻子請到太廟門外,也給予獎賞。這樣一來,人們都以立功為榮耀,以無功為恥辱,紛紛尋找立功的機會。

三年以後,秦國的軍隊侵擾魏國,魏軍軍吏和士卒不等上級部署,就主動抵抗秦兵,魏武侯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對吳起說:“士兵能有這樣的素質,國家能有這樣的形勢,多虧了你啊!”

動輒得咎

【釋義】比喻做事往往會獲罪或遭人責難。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

韓愈是唐朝傑出的散文家,他才學甚高,24歲中進士,由於他剛正不阿,對宦官利用“宮市”而壓榨百姓的事看不過眼而上書皇帝,哪裏知道後果是貶到連陽山做縣令。

後來唐德宗死了,唐順宗繼位,韓愈才被調回京城,擔任吏部員外郎之職。但好景不長,又被貶為國子監博士。韓愈自視才高,卻屢遭貶謫,心中十分鬱悶,於是便寫了一篇《進學解》。文中有一段大意是:“國子博士來到太學,勉勵全體學員努力上進,不要荒廢學業。因為現在的執政者都是選賢任能、公正無私的人。所以隻要自己有真才實學,不怕沒人賞識提拔。”

這話還沒讀完,學員中爆發出一陣哄笑,有人站出來說:“博士先生,你這是在騙人!我們跟先生學習了這麼多年,深知先生學問淵博,文才蓋世,但先生為什麼往往動輒得咎呢?”

韓愈無奈卻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雖然屢遭貶職,但最終還是一個博士而沒有落到市井,不也是很好嗎?”

名正言順

【釋義】名義正當,道理就講得通。也表示作事理由正當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公元前501年,當上魯國的中都宰的孔子已經51歲了,孔子很用心地工作,在公元前502年,又做了司空,接著,工作性質發生了改變,當上了司寇,這也是孔子所希望的。

孔子56歲那年,又當上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他參與國政僅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大變了樣。

孔子的成就使齊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80個美貌的女子,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舞蹈,加上120匹駿馬,一起送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以腐蝕他的意誌。這一計果然奏效,魯定公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不再過問政事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裏了吧!”

孔子回答說:“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祖,如果能按照禮法把典禮後的烤肉分給大夫們,那我還可以留下不走。”

結果,魯定公違背常禮,沒有把烤肉分給大夫們。於是,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他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孔子回答說是俸米六萬鬥。於是,衛靈公也給他這個數的俸米。

跟隨孔子的學生們見有了安身之處,都很高興。子路尤其高興,問孔子道:“衛國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首先幹些什麼?”

孔子略為思索了一下,說:“我以為首先要糾正名分。”

子路不客氣地說:“老師未免太迂腐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駁說:“您真粗暴!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隻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講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教化也就興辦不起來;禮樂教化興辦不起來,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是好,連手腳都不曉得往何處擺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說得出來,講出來的道理一定要行得通!”

孔子在衛國也沒有呆多長時間,隻十個月的時間,原因是衛靈公聽信讒言進而不信任孔子,孔子無奈,隻好走了。

好好先生

【釋義】不分是非,與人無爭,不得罪人。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譚概》。

司馬徽是東漢末年穎川的一位名士。

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後,深感要擴大自己的力量,必須得到有智謀的人輔佐。他聽說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在襄陽地區很有聲望,特地去拜訪他,請教他對天下大勢的看法。就在這次會見中,劉備誠懇地邀請司馬徽做自己的謀士,共圖大業,但司馬徽自謙才識學淺,不堪此重任,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俊傑,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龐統。後來,這兩人都成為劉備的重要謀士。

司馬徽善於識別人才,但由於當時社會鬥爭相當複雜,他自己卻經常裝糊塗,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不管是好是歹,他總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為“好好先生”。

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問他近來身體是否安好。司馬徽回答說:“好”。

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傷心地談起了自己的兒子死了。不料,司馬徽聽了竟說:“很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後,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裏有聽別人說兒子死了,反而說好的?”

司馬徽回答說:“好啊,你的話講得很好。”

妻子聽了,感到哭笑不得。

如魚得水

【釋義】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適合自己的環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陽都人;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群雄爭霸,劉備為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多方搜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臥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麵。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誌,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將成為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麵。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為軍師。

孔明千方百計、竭盡全力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麵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給他們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魚兒離不開水,反複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

“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

以後,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聯合東吳的孫權,首先占領荊州,進而攻取益州,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最後促成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

安然無恙

【釋義】平安無事,沒有受到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繼位,稱作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年紀小,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賢慧的中年婦女。她開始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對趙國進行了全麵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

“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感到很不高興,說:

“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您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麵,把尊貴的放在後麵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

“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就沒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就沒有君主?難道問候時能舍棄根本而隻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以後,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無恙”的故事,後來慢慢演化為成語“安然無恙”。

師出無名

【釋義】原指出兵沒有理由。現泛指辦事沒有正當理由。

【出處】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上》。

楚懷王對起義軍的將領們有約在先,誰先進入鹹陽,誰就當秦王。項羽後進鹹陽,卻自封西楚霸王,私自把先入鹹陽的劉邦封為漢王,把他趕到了巴蜀之地。項羽懷恨楚懷王,秘密派人殺死了他。

項羽的這些舉動,引起了諸侯們的強烈不滿。漢王劉邦領兵到了洛陽,董公對劉邦說:“我聽說順德的昌盛,逆德的滅亡。沒有正當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項羽殺了君王,為天下人所怨。您何不借此機會領兵討伐項羽,四海之內都會仰慕你的德行。這樣,您就同從前的周武王討伐紂王一樣,興的是仁義之師。”

劉邦馬上為義帝發喪,命令三軍全都穿上白衣,自己則袒露左臂,放聲大哭,接連公祭了三天。接著,劉邦又派使者給其他諸侯送信說:“天下共立義帝,我們作為臣子尊他為君。現在項羽殺害了義帝,實在是大逆不道。我要興仁義之師,和你們一起去討伐殺害義帝的人。”楚漢之爭開始了。

捫虱而言

【釋義】捫:摸。一麵摸虱子一麵談話,形容談話隨便,不拘小節。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猛傳》。

當過前秦宰相的王猛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那時前秦建國不久,王猛也在華陰隱居,聽說東晉大將桓溫率軍攻打前秦,並在霸上駐守,便隻身披了一件粗麻衣去見桓溫。

王猛見了桓溫,一麵談論天下形勢,一麵用手捉著身上的虱子(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桓溫問他:“我奉朝廷之命,帶領10萬精兵北伐,為民除害。可是關中豪傑至今沒有一個人前來見我,這是什麼原因?”王猛道:“將軍不遠千裏而來,大軍深入敵境,長安已近在眼前,卻不渡過灞水去攻打長安。百姓都摸不透你的心,自然沒有人前來歡迎啦。”

原來,桓溫並沒有收複失地的誠意,不過利用北伐樹立自己的威望而已。王猛這幾句話,觸及了桓溫內心的秘密。

桓溫為王猛敏銳的洞察而震驚,心裏很是對他欽佩,並在大軍撤離之前賜給王猛車馬,許以官職,並要帶王猛回去。王猛雖然沒有在桓溫那裏施展才華但卻在秦王苻堅那裏得以發揮他的卓越才能,隻因為苻堅賞識,重用他。

權宜之計

【釋義】權:姑且。宜:適宜。指應付某種需要,暫時采取的措施。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王允》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王允被派去討閥。因在一敵俘身上發現一封常侍張讓的通敵信他立即報告給了皇帝,因而與張讓結下深仇。

然而後來張讓借故把王允關進牢獄,決定處死他。司徒楊賜派人告訴王允說:“你犯在張讓手上,看樣子活不成了,別受罪了,還是設法早點結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捧著毒藥流著眼淚送給王允。王允把藥碗猛地摔在地上,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今日獲罪,就應該伏刑以謝天下,豈有自己喝藥求死的道理!”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塊兒去請求皇帝免他一死。王允獲赦後怕再遭厄運,便改換姓名,遷居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在漢獻帝統治時期,王允被重新啟用並任太仆、尚書令,在這期間與大將軍何進一起收呂布,殺董卓,在這以後,王允高枕無憂粗心大意而招來殺身之禍,死於董卓部將之手。

《後漢書·王允傳》中說:“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約法三章

【釋義】原意是約定三條章程,後泛指公開講定條件,嚴格遵照執行。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領導的起義軍是兩支最大的起義隊伍。最後,他們約定,誰先入鹹陽,誰就稱王。結果,劉邦率部長驅直入,向西進兵,攻下秦都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