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聽了溫嶠的話,很受感動,隻好打消回老家的念頭。接著,溫嶠和他仔細商討了作戰計劃,從水陸兩路進攻叛軍。溫嶠又親自率領一支精壯的騎兵,突然襲擊叛軍。最後蘇峻、祖約兩叛賊首領先後被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強弩之末
【釋義】弩:古代用機械發箭的弓。強弩所發的箭,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起作用。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
韓安國是西漢時梁王劉武的中大夫。後來觸犯國法。本來應該殺頭,可考慮到他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有功,就革職為民。他就一直在家閑居。
直到漢武帝做了皇帝,知道韓安國很有才能,便起用他擔任北地都尉的職務,不久又升遷為大司農。
後來,由於韓安國平定戰亂有功,漢武帝又讓他作了禦史大夫。這時,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而交戰,時而議和。一次,匈奴方麵突然派了一位使者來議和,武帝一時之間也難以決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來討論這件事。
大臣中有個叫王恢的,過去曾在邊疆做過幾年官,對於匈奴的情況相當了解,他認為憑漢朝的軍事實力,一定能掃平匈奴,因此他反對和匈奴議和;而且建議漢武帝立即采取行動,發兵到邊疆去征伐匈奴。
在場的官員聽了,大都保持沉默,隻有韓安國站出來大聲反對說:“現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壯大,而且又神出鬼沒,流竄不定,如果我們要出兵千裏去圍剿他,那不但很難成功而且人馬到那就疲憊不堪,會給匈奴以逸待勞、得以致勝的機會。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飛行到最後沒有力量的時候,連最薄的綢緞也無法穿破;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一樣。這並不是因為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因為到了最後,力量哀竭,起不了什麼作用了。(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我們現在如果發兵征討匈奴,實在是不智之舉。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們締約談和。”
大家都覺得他的見解很有道理,漢武帝便采納了韓安國的意見,同意和匈奴議和。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就此冰消瓦解。
短兵相接
【釋義】“短兵相接”用以形容敵我逼近,戰鬥激烈。
【出處】此典出自《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楚漢相爭初期,有一次劉邦攻占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從山東回軍南下彭城,劉邦大敗;項羽部將丁公率軍緊追不舍。追到彭城西,兩軍展開大戰,劉邦看情形估計自己很難脫身,便對丁公說:“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聽了劉邦的這句話,就順水推舟,引兵退去,劉邦得以脫身。
司馬遷在描寫兩軍相遇時,有“丁公逐窘高帝彭城西,短兵相接”之句,意思是說:丁公追逐劉邦到彭城之西時,兩軍迫近,用刀劍等短兵器相接戰。古時打仗的兵器,弓箭稱為“長兵”,刀劍稱為“短兵”,近身作戰,必須用短兵器,故叫做“短兵相接”。
落花流水
【釋義】本指殘春時的景象,後多用來比喻衰敗零落的情形或哀愁無奈的情緒,打敗仗後的狼狽狀態。
【出處】南唐·李煜《浪淘沙》。
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建立北宋,幾年後滅掉南唐,唐後主李煜被俘後安置在一處冷宮裏,亡國後的李煜憂鬱消極之餘寫了一首《浪淘沙》。裏麵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後人根據此名引申出“落花流水”的成語。
後來,一般人都以“落花流水”比喻衰敗零落的情形,舊小說中更常用它來形容吃了敗仗的狼狽狀態,例如《紅樓夢》第四回:“那薛公子便喝令下人,將馮公子打了個落花流水。”
有時,人們把“落花”和“流水”分別比作一個有意,一個無情的雙方,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就成了另一個意思、另一句成語了。這句成語,最早見之於文字的,大概要算是宋代詞人賀鑄的《南柯子》中的兩句:“有恨花空萎,無情水自流。”在舊小說和戲曲中,引用這句成語的很多,一般都用它來比喻單相思。有時也用它來表示對不義之人的不可信賴。例如京劇《捉放曹》有這麼一段戲:曹操多疑,竟把好意款待他的呂伯奢全家殺害。當他發現錯殺了好人的時候,還要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心想:原來這是個“不義之人”,怎能信賴和跟隨他。於是他偷偷離去,臨走,唱道:
這是我陳宮作事差,悔不該與他走天涯;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源源而來
【釋義】“源源而來”表示連續不斷地到來。
【出處】此典出自《孟子·萬章上》:“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有一天,孟子的學生萬章去問孟子道:“象每天都想謀殺舜,然而舜做了天子卻沒有殺他,僅僅把他流放了,這是為什麼?”孟子說:“實際上是封他到有庳,不過有人說是流放罷了。”萬章聽了並不滿意,又問道:“為什麼有人說是流放呢?”孟子說:“舜雖以有庳之地封他,但不讓象在他的國土上為所欲為,因此又另派官吏去治理這個國家,所以有人說是流放。”萬章繼續問道:“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孟子想了一想說:“他們到底是弟兄,這是仁人的做法啊!舜想時時能夠見到自己的弟弟,象自然也想見到舜並希望舜能夠給他一塊封地,這樣,象便可借朝貢而常常回來,舜也可常常借故有政事而接待象。”萬章聽到這裏,覺得已經明白了,就辭別孟子而去。
滿城風雨
【釋義】原指秋天的景象,後比喻消息一經傳出,很快傳開來,人們議論紛紛。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
北宋時的詩人謝無逸與潘大臨是好朋友。隻是家境都非常貧寒。兩人都很有才華,又情投意合。但因一個在江西臨川,一個位於湖北黃州,所以隻好鴻雁往來,以敘友情和詩趣。
有一次,謝無逸惦念潘大臨,就去信問候,並問他近來是不是又作了什麼新詩,可讓他一飽眼福。
對於好友的慰問,潘大臨十分感激,立即給他寫了回信,信中說:“近來秋高氣爽,景物宜人,很能引發作詩的雅興。可恨的是常有庸俗鄙陋的事情攪亂心緒,敗壞詩興。昨天閑臥床上,耳中聽著窗外風濤陣陣,雨打秋林,頓覺詩興大發,連忙起身,濃墨飽蘸,在白壁上寫下‘滿城風雨近重陽’的佳句。誰知剛寫了這一句,一個催收田租的官吏忽然闖了進來,勃發的詩興頓時全被打消。所以,現在隻能將這一句詩奉寄給你了。”
由於這句詩準確生動地描繪了秋天風雨蕭索、萬物易色的景象,所以它雖未成篇,卻同樣膾炙人口,備受稱頌。
後來,“滿城風雨近重陽”演化為成語“滿城風雨”。
藍田生玉
【釋義】藍田縣盛產美玉。比喻名門出才子。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諸葛恪傳》
(裴鬆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時,諸葛亮、諸葛謹兄弟二人各事其主:諸葛謹在吳,諸葛亮在蜀,其實他們還有個兄弟諸葛誕在魏,當時人都說:蜀得龍,吳得鳳,魏得狗。諸葛謹的兒子諸葛恪,字元遜,後為吳主孫亮的大將軍。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受孫權喜愛。諸葛恪六歲那年,有一次孫權在宮中設宴,諸葛謹自然要參加,孫權讓他把諸葛恪也帶上。諸葛謹的臉比較長,孫權乘著酒興想開他一個玩笑,就叫人牽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字。“子瑜”是諸葛謹的字,大家見了,都捧腹大笑起來。
諸葛謹覺得很難堪,但孫權是國君,他也不敢說什麼。這時,諸葛恪走到孫權麵前,要求讓他在驢臉上再加上兩個字。孫權就讓人拿來筆墨,諸葛恪在“諸葛子瑜”後麵加上“之驢”兩個字,這樣,驢臉上的字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當時參加宴會的有滿朝的文武大臣,大家見諸葛恪才六歲,就有這樣的才能,都十分驚歎,孫權也非常高興,就把毛驢賞給了諸葛恪。
後來又有一次,諸葛恪到孫權那兒去玩耍,孫權問他:“你說說看,你的父親和你的叔叔誰更高明一些?”諸葛恪回答說:“當然是我的父親更高明。”孫權就讓他說出道理來,他說:“我的父親更懂得去侍奉賢明的國君。”
諸葛恪的話表麵上是誇父親,實際上是在誇孫權賢明,所以,孫權聽了以後十分高興,對他更加疼愛。孫權曾經對諸葛謹說:“人們都說藍田盛產美玉,名門多出賢良,真是一點都不虛呀!”
藍田在古代以出產美玉而聞名,“藍田生玉”比喻賢父生賢子。也作“藍田出玉”。
蓬萊仙境
【釋義】蓬萊是相傳中的仙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
歸墟是渤海之中的一個很大的無底深淵,它離陸地很遠。天下所有江河海洋之水都向歸墟彙集,可歸墟的水並不見增加,水麵始終是那麼高。人們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多深。
歸墟中有五座神山,它們分別名叫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每座山的高下周圍各三萬裏,山頂上平坦之處也有九千裏,山與山之間的距離約七萬裏。山上有黃金、白玉造成的殿台樓閣;飛禽走獸都是純白的;到處長著珍珠寶石的樹,結的果吃了可以長生不死。
這五座神山,都是仙人的住處,他們每天飛來飛去,從這座山飛到那座山,又從那座山飛到這座山,真是自由自在,快樂逍遙。可是有一件事情,卻使仙人們頗為不滿,就是:五座神山都漂浮在大海裏,隨波逐流,不能固定,仙人們彼此往來,常常感到不便。於是他們向天帝請求,要求解決這個問題。
天帝也認為這樣不妥當:五座神山萬一漂走了,叫仙人們都住到哪裏去呢!於是命令北海的海神禹強,趕快替五座神山上的諸仙想個妥善的處置辦法。
禹強就調遣了十五隻巨鼇,到歸墟去分管五座神山。每三隻巨鼇管一座山:由一隻鼇在水下把山頂住,其餘兩隻,在旁守候,準備替換,規定每六萬年換一次班。這樣,神山才算固定不動了。
後來,大人國有一個人來到這裏,他的腿可真長,不幾步,就把五座神山都走遍了。他發現這裏有鼇,就放下釣竿去釣。這一釣,釣起了六隻巨鼇,一下子都被他背著走了。他把巨鼇帶著回家去,把硬殼剝下來,作為占卦之用。這樣,岱輿員嶠兩座神山便漂流到北極去,終於沉沒在大海裏了。害得這兩座神山上的許許多多的仙人們,忙著搬家。
由於此五座神山中有一座叫蓬萊,後來就產生了“蓬萊仙境”這一成語。
觥籌交錯
【釋義】觥:盛酒的器具。籌:行酒令時使用的碼子。形容眾人聚飲場麵喧雜和熱鬧的情景。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的。滁州琅琊山上有“釀泉”,泉旁有亭。歐陽修常與賓客在此亭中飲酒,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把它叫做“醉翁亭”。
《醉翁亭記》描寫賓客們遊宴的歡樂情景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觥籌交錯”和“杯盤狼藉”的意思相仿。
摧枯拉朽
【釋義】摧:摧毀;枯:幹萎的草幹;朽:朽爛的樹木。比喻敵人大勢已盡,像枯朽的樹木,很容易摧毀。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甘卓傳》。
公元318年,琅玡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兄弟的支持和擁護下,建立東晉王朝。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來,由於晉元帝司馬睿抑製王氏勢力,王敦便暗地裏圖謀起兵反叛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發前,勸說安南將軍、梁州刺史甘卓一起舉兵東下,甘卓答應了。但到出發那天,王敦已登上戰船,甘卓卻沒有到,隻是派了一名參軍來到武昌,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聽了非常吃驚,說:“甘將軍沒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談的意思。我隻是去消除皇上周圍的壞人,沒有他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將軍,請你轉告甘將軍。”
參軍回稟甘卓後,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這時也有謀士向他獻計,不妨答應王敦一起舉兵,待他東下後再討伐他。但甘卓怕將來說不清楚,還是不同意。
當時,湘州刺史司馬承堅決反對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舉兵東下,便派主簿鄧騫前往襄陽,希望甘卓忠於朝廷,討伐王敦。甘卓的參軍李梁勸甘卓伺機而動,不要草率行事。如果王敦取勝,他必將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勝,朝廷必將重用甘卓,讓他起兵平定叛亂。這樣,無論哪一方取勝甘卓都不會吃虧,因此不能輕易舉兵出戰。
鄧騫反駁李梁說,甘卓這樣做是腳踩兩隻船,必然會招來禍患。其實,王敦的兵馬不過萬餘,守衛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軍隊超過王敦一倍,如果進軍武昌,一定能取得勝利。最後他對甘卓說:“甘將軍如果發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毀幹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不必有什麼顧慮。”(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盡管如此,甘卓仍然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王敦揮軍東下,見甘卓不來響應,又派參軍樂道融去襄陽,再次勸說甘卓起兵。樂道融是反對王敦叛亂的,所以他勸甘卓起兵討伐王敦。甘卓這才下了決心,寫檄文聲討王敦罪狀,同時調兵遣將討伐王敦。
王敦得知甘卓率軍前來討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兒、參軍甘卯請求甘卓回師襄陽。而都尉秦康勸說甘卓忠於朝廷,一舉消滅王敦。但是甘卓優柔寡斷,不聽秦康勸告,竟然回師襄陽。後來,襄陽太守周慮等人與王敦勾結,將甘卓暗害。甘卓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王敦,結果因為動搖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模棱兩可
【釋義】棱:物體的角。模棱:可左可右之意。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不明確表態。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蘇味道傳》。
唐初有個叫蘇味道的讀書人,文采有點小名氣,人們把他與當時的另一位文士李嶠並稱“蘇李”。這蘇味道,據說從小相當聰明,二十歲就考上了進士,做官做到吏部侍郎;武則天執政的時候,還擔任過宰相。可是這人辦事缺乏決斷,往往這樣也好,那樣也行,從來不肯表示明確的態度。他以為這樣方可不得罪人、不出錯誤;即使錯了,也可以不負責任,以便永遠保住個人的名譽地位。《新唐書·蘇味道傳》曾記錄了他的一句話,這句話典型地道出了蘇味道圓滑的處世哲學。他說:“處理事情不要明白說出自己的意見,否則,出了錯就要後悔不及,能夠‘摸棱持兩端’為最好。”(決事不欲明白,悔誤則有悔,摸棱持兩端可也)
棱,就是棱角,也寫作“稜”。例如一根方柱,有四條棱。用手撫模任何一條棱,可以同時摸到兩個麵,而並不肯定摸哪一麵,所以叫做“持兩端”。
蘇味道這一套“摸棱持兩端”的態度,自以為很聰明,其實,就在那時的封建社會裏,也不被人們讚賞,而反被人們譏笑。人們叫他“蘇摸棱”,也叫“摸棱手”或“摸棱子”。但他後來仍不免出了岔子,被人告發,貶官到四川眉州,最後就死在四川。
“摸棱待兩端可也”這句話,後人加以演變而為成語“模棱兩可”,它形容不置可否、不作決斷、不表示明確的態度。
宋代詩人陸遊的《示客》詩有句道:“客來苦勸摸床棱”。“摸床棱”也就是“摸棱”的意思。
蠅營狗苟
【釋義】像蒼蠅那樣追逐髒東西,像狗一樣搖尾乞憐,苟且偷安。形容沒有廉恥的人物的卑劣行為。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唐·韓愈《送窮文》。
《詩經》裏有一首題為《青蠅》的詩,共三節,每節都以“營營青蠅……”起句。第一節的四句原文是:“營營青蠅,止於樊。愷悌君子,無信讒言。”大意是說:
綠頭蒼蠅真正討厭,把它趕出籬笆外麵。
和善明理的正派人,決不聽信挑撥離間。
營營,形容往來頻繁之狀;青蠅,即綠頭蒼蠅,是蠅類中最惹人厭惡的;樊,義同藩,即籬笆;愷悌,兄弟般和睦的意思。這首詩,是用來諷刺昏君和讒臣的,詩人把搬弄是非、顛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蠅。從前,人們形容貪賄舞弊、爭逐微利的卑劣人物,稱之謂“蠅營”,說他們好比往來營營的青蠅一般,討厭之至。唐代文學家韓愈在他的《送窮文》中說:“蠅營狗苟,驅去複還。”他在“蠅營”二字之後,添了“狗苟”二字,從此這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狗,是苟且、貪婪、善於偷偷摸摸的畜牲,用來和討厭的青蠅並列,是很恰當的。而且“蠅營”二字同音,“狗苟”二字也同音,這句成語,在字麵上組合得相當巧妙。
暮雲春樹
【釋義】傍晚的雲,春天的樹,指能勾起回憶的景物。比喻思念遠方的知己。
【出處】唐·杜甫《春日懷李白》。
李白和杜甫同是我國唐代兩個偉大的詩人。李白以謳歌祖國山水,想象豐富而聞名;杜甫則以一腔愛國熱情訴諸詩中,憂國憂民之情誦之筆端,後人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公元744年夏,二人在洛陽會麵。當時杜甫33歲,比李白小ll歲,但是,年齡的差距並沒有妨礙他們成為好朋友。杜甫一見李白,就被這位“天上謫仙人”的風采吸引住了,希望與李白一起去求仙訪道。李白見杜甫謙虛純樸,詩也寫得很好,因此一見如故,與他結成了好友。
不久,李白到梁園(令河南省開封市)結婚。過後,杜甫也特意到那裏去賀喜。李白非常高興,請杜甫進城喝酒。
第二年,杜甫和李白在齊州度過了夏天。六月底,李白告別杜甫,前往魯郡(令山東省究州市)。第二年秋天,杜甫也前往那裏。他倆又一起訪問友人,飲酒作詩。白天攜手出遊,醉後同床共被,形影不離,情同手足。
暮秋時節,杜甫決定西去長安,謀求一個官職。李白一直把他送到城東門前。兩人在一家小酒店默默地喝了幾杯酒,終於依依不舍地分手了。此後,這兩位詩壇巨匠再也沒會過麵。
杜甫到長安後,未能謀到官職,失意兼寂寞,使他更懷念李白。於是,他寫了一首五言律詩抒思念之情。詩的後四句是這樣的:
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
重與細論文。
杜甫住在渭水之濱的長安,他把自己比作那裏春天的樹。李白當時在江東漫遊,杜甫把他比作那裏傍晚的浮雲。慨歎什麼時候兩人才會再一麵飲酒,一麵重新細細談論文學方麵的事呀!這是杜甫所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