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治理人民,遵循天道,沒有比節儉再好的了。正因為節儉,所以能順應自然道理,利人而不害人。這叫做重視積累美德。重視積累美德,則無往而不勝。無往而不勝,則沒有人能估計出他的力量。沒有人能估計出他的力量,則可以保有國家。保有國家,用此大道,則可以長治久安矣。這叫做深根固柢。這是長久生活的途徑。
海不揚波
【釋義】“海不揚波”比喻天下太平,好像大海風平浪靜,沒有一點波濤,也比喻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社會秩序非常良好。
【出處】此典出自《韓詩外傳》五:“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於茲矣,意者,中國殆有聖人,盍往朝之。”
周成王時,周公攝行相事,處理國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國都非常敬仰,紛紛來朝貢。
交趾國越裳氏也派了使臣重譯來中國朝貢,向周公贈獻珍禽白雉。周公很謙虛地說:“我國並沒有恩德加給貴國,何況有道德的人,是不貪圖享受物質的,況且我們又沒有好的政令設施,哪裏敢把你們當臣屬看待呢?”重譯說道:“我來的時候,我們國王黃考對我說:‘如今天下已沒有猛烈的風暴和連綿不斷的陰雨;災難也好久沒有看到了,海不揚波也有三年了,我想中國一定出聖人啦!我們應該去朝貢。’”使臣朝貢完畢,在回國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周公賜他一輛指南車,並派人給他當向導。
海市蜃樓
【釋義】海邊或沙漠中的幻影,為陽光折射所產生的現象。比喻虛無縹緲的實際不存在的事物。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天官書》、宋·沈括《夢溪筆談》。
宋朝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這樣描述蓬萊仙閣的景象:在山東省蓬萊縣的上空經常看見城市、樓台等幻景,由於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對這種現象往往看得很神秘,傳說是蜃吐的氣。實際是因為該地臨海,雨後天晴時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虛無景象,其間似乎還有往來的車馬行人。古人把這種現象叫做“海市”,認為是“蜃氣”結成的,故稱為“海市蜃樓”。
“還有在沙漠上旅行的人,常常會看到前麵不遠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片樹林、一池湖水……可是當走到近處一看卻又不見了。這也是由於光線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物理現象。”
但是,最早記載此情景的當為《史記·天官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海旁蜃氣像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像其山川人民所聚積。”意謂海邊的蜃氣形成的城市樓閣。
破天荒
【釋義】比喻從來沒有過或第一次出現。
【出處】宋·孫光憲《兆夢瑣言》卷四。
從隋唐開始,直到清代時結束,朝廷均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文武官員。
唐朝時,荊州南部地區的太守崔鉉每年都從荊州眾多的文人中選送舉人進京應試,然而卻屢試不第,考不中進士,人們因此戲稱荊南地區為“天荒”,意在將它比作從未開墾的土地。崔鉉為此十分苦惱,在其他地區的太守麵前也甚覺無顏以對。
直至唐宣宗大中四年,在崔鉉選派的進京人選中有位叫劉蛻的舉人,終於不負眾望,考中了進士。喜報傳來時,崔鉉正滿麵愁容地坐在內堂為這次京試擔憂,這時,一位衙吏氣喘籲籲地跑進來,上氣不接下氣地報告道:“報……報告大人,劉……劉蛻……中……中進士了啦”崔鉉一聽,“騰”地一下從椅子上站起來,急忙下令道:“快,快贈他七十萬‘破天荒’錢!”可是,劉蛻沒有要這筆錢,謝絕了他的一番好意。
釜底遊魚
【釋義】指魚在鍋中遊。比喻將要滅亡的事物。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張綱傳》。
張綱是東漢時朝中一位敢於直言的官員,不僅反對宦官專權,而且還上書揭發、控告外戚大將軍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貪汙腐敗、獨斷專橫的罪行,因此,梁冀對他恨之入骨。當時,在廣陵地區,張嬰領導一支數萬人的起義軍,梁冀趁機讓人推薦張綱做廣陵太守,企圖借刀殺人,讓他到張嬰那裏去送死。
張綱到任後,隻帶了十幾個隨行人員去張嬰兵營勸降。他說:“你們一夥造反事出有因,責任在於以前的太守肆虐貪暴,我並不想跟起義軍為敵,隻是希望你們能歸順朝廷。”張綱在勸降的同時,又對農民進行武力威脅。於是,張嬰對張綱說:“因為我們忍受不了貪官汙吏的欺壓,又無法向朝廷反映,所以才起兵反抗。現在我們就好像魚遊在釜中一樣,很快就會滅亡,所以我們甘願歸順朝廷。”後來,張嬰帶領一萬餘人投降了。
張綱不僅沒有被起義軍殺死,反而由於勸降了起義軍而立了大功,這是他的冤家怎麼也沒有料想到的事情,真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從此“釜底遊魚”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高枕無憂
【釋義】墊高枕頭睡大覺。比喻身心安逸,無所憂慮。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魏策》。
馮諼是春秋時齊國相國孟嚐君的門下。有一次孟嚐君派他到薛地去討債,他到達薛地後,不僅不討債,反而把借契全燒掉了,並在薛地設宴招待欠債之人,以此說明孟嚐君是很好的主人,他不在乎這些錢,所以借錢給大家,主要是幫助大家能過好的生活,故沒錢的人就不需還錢。這樣,薛地的人民大為高興,對孟嚐君非常感激。
當齊王解除了孟嚐君相國的職務後,他便前往薛地閑居,受到薛地人民熱烈的歡迎。這時馮諼對孟嚐君說:“狡兔三窟,隻能免除一死。現在你才有一窟,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的睡覺,我再替你築兩窟。”於是他去遊說梁惠王,說是若能請到孟嚐君治理國事,定能國富兵強,梁惠王被說動了,便用重金去請孟嚐君,請了三次,馮諼都叫他不要去,這事給齊王知道了,怕孟嚐君為梁國所用,急忙用更隆重的禮節再請他做相國。馮諼又勸孟嚐君向齊王請求賜給先王傳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廟,以保證薛地的安全,當宗廟建成時,馮諼對孟嚐君說:“現在三個窟已經建成,你可以‘高枕為樂’了。”
“高枕為樂”後來演化為“高枕無憂”的成語。
偃旗息鼓
【釋義】放倒軍旗,停止敲鼓。指軍隊隱蔽而行。後也指停止行動。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趙雲傳》。三國時,劉備與曹操爭奪戰略要地漢中,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淵被劉備手下的老將黃忠殺死。曹操得知消息,十分憤怒,就親自率領大軍前來進攻漢中。他先派士兵在北山寨中修建糧庫,然後派人運送糧草囤積在那裏,作為部隊的軍糧。
劉備和諸葛亮得到消息,就派黃忠和趙雲一起領兵去燒曹操的糧草。黃忠和趙雲紮下營寨,約定第二天一早由黃忠領兵偷偷過去燒曹操的糧庫,並約好了回營的時間。
黃忠領兵到了曹營,正要放火燒糧,不料被曹軍發現,雙方互相廝打起來。曹軍人多,黃忠他們怎麼也脫不了身。到了約定的時間,趙雲見黃忠還沒有回來,就帶了幾十名精兵前去接應。走到半路,正碰上曹操帶領大軍殺來,趙雲就同他們打了起來。趙雲武藝高強,在曹軍中左衝右突,殺死了不少曹兵。可是曹操的人馬太多,把趙雲圍住,趙雲根本就衝不過去。趙雲沒有辦法,隻好回身殺出重圍,回到自己的營寨。守營的將士見趙雲他們回來了,得知曹操領關大軍在後麵追來,就要關上寨門堅守。趙雲說:“不行,曹操人太多,我們硬守是守不住的,我們不如用計嚇退他們。”
於是,趙雲命令把營門打開,讓士兵們埋伏在壕溝裏,把旗幟全部放下,也不要敲擊戰鼓,自己則單槍匹馬,站在營寨門口等著。
曹操領著大軍一到,他看到蜀軍的營寨裏毫無動靜,隻有趙雲鎮定自若地站在那裏,就懷疑蜀軍有埋伏,馬上命令部隊後撤。他的軍隊剛一後撤,趙雲一聲令下,戰鼓齊鳴,埋伏在壕溝中的士兵們紛紛射箭,射死了不少曹兵。
曹兵以為真的中了蜀國大軍的埋伏,不知道蜀軍到底有多少人,嚇得抱頭鼠竄。曹軍陣形大亂,自相踐踏,傷亡慘重,大敗而回。
劉備知道勝利後,高興萬分,誇讚趙子龍“渾身是膽”。在以後戰鬥中每每委以重任。
彈丸之地
【釋義】彈丸:彈弓所打的泥丸。比喻地方極小。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
戰國時期,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接著又派人向趙國索要六座城池,趙國不樂意給,但秦國非要不可。
趙國一片恐慌,趙王猶豫不決。無奈之下,趙王求助於新從秦國來到趙國的樓緩。
樓緩說:“我剛從秦國來,說不給城地吧,又沒有辦法;說給吧,大王您又要懷疑我為秦國說話,所以我不敢說。假如我要真心為您考慮,我認為不如把城池給秦國。”
趙國大臣虞卿聽到這話,上朝晉見趙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樓緩掩飾真實用心的詭辯。秦國在長平一戰後是力倦而歸。趙國如果答應給六城,實際上是幫助秦國得到了力所不能及的東西。”趙王又把虞卿的話告訴了樓緩。
樓緩說:“虞卿能夠完全了解秦國實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嗎?如果他確實知道秦國力量已經不夠,那六城那麼彈丸之地完全可以不給。假如秦國明年再一次來攻打大王,那就恐怕不是六城的問題,而是要割讓大片富庶之地才得以求和了。”
趙王問:“假如割讓六城給秦國,你能保證明年秦國不來進攻趙國嗎?
樓緩不動聲色地把責任推給了趙王,他說:“這不是我所能擔保的,過去韓、趙、魏三國都與秦國友好,現在秦國放開韓、魏,單獨進攻大王,必定是大王侍奉秦國不如韓、魏吧。”
望風披靡
【釋義】披靡:草木隨風而倒。比喻作戰中被對方強大的勢力壓倒或被敵人的氣勢震懾,不戰而潰。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
西漢初年,因多年戰爭剛結束,到處留下一派蕭條的景象,國力極其衰弱,因此君臣都很節儉,到了武帝時,國家強盛起來,皇帝也開始鋪張奢侈起來。漢武帝遊獵玩樂的地方叫做上林苑,是在秦朝舊苑的基礎上加大擴建而成的,消耗了無數人力物力,周圍長達300裏,有離宮別館70所,可以容納千乘萬騎,苑中禽獸眾多,草林繁茂。
漢代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寫了一篇《上林賦》,虛設了子虛、烏有先生和亡是公三個人物,通過亡是公之口,批評了楚國的子虛和齊國的烏有兩人相互鬥富的言論,極力鋪陳天子上林苑的繁華,最後寫了天子自省,認識到實行王道仁政的重要性,從而達到諷諫的目的。行文采用誇飾的手法,辭藻十分華麗。
司馬相如筆下的上林苑麵積極為廣大,東邊到蒼梧山,西邊直抵鄰國,南部氣候溫暖的時候,北部氣候卻是很寒冷。在隆冬,上林苑南方草木仍生長不止,水波蕩漾不冰凍;在盛夏,上林苑北方依然滴水成冰,大地凍裂。地域廣闊,可見一斑。
上林苑的河流,則可以看見八條河流奔騰往來,互相交錯,在山間、水濱、樹林和廣大原野中穿行奔流,隨處可見。水流湍急,波濤洶湧,曲折跌宕。
珍奇禽獸則是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跑的,無所不有。
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遍地都是,江邊的小草長得很高,幾乎覆蓋了水麵。森林一望無際,又如起伏延綿的群山。特別是那些發出濃鬱香氣的奇花異草,布滿平原。高大的灌木直衝雲霄,與藍天相連,草木一望無際,風一吹,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樣起伏不斷。望風披靡的成語便由此而生。
涸轍之鮒
【釋義】就是幹涸了的車轍中的鯽魚,比喻處在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
【出處】春秋·莊周《莊子·外物》。
戰國時期的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是著名的哲學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輕時他家裏很窮,經常靠借錢借糧過日子。
有一天,莊子家裏又沒有米了,他聽說有個熟人當了監河侯,便到他的家裏去借糧食。到了監河侯的家裏,因為莊子很有學問,是個有名的人,監河侯對他很客氣。可當莊子說明來意後,監河侯心裏馬上就不痛快了。他不想借糧給莊子,但又不好明說,就裝出一副很慷慨的樣子,對莊子說:“要借糧?沒有問題,過段時間等我收了稻穀以後就派人給你送去。”
莊子一聽,就知道監河侯是不願意借糧給自己,卻又要假意充好人,就講了一個故事來諷刺他。莊子說:
我在來你家的路上,看到車輪壓出的溝裏有一條鯽魚正在泥漿中掙紮,它看到我,就趕緊呼救,說:“我快要幹死了。你能不能給我一升水喝,救我一命。”我很慷慨地對它說:“可以,你在這裏等著,我現在就到南方去見吳、越等國的國王,讓他們同意我把西江的水開河挖渠引過來,那時你也就得救了。”
鯽魚聽了非常生氣,說:“我現在快要渴死了,你隻要給一升水就可以救我,你卻要到南方去放西江水來。等你回來的時候,我早就幹死了,你隻有到幹魚店裏去找我了!”
監河侯聽了莊子的故事,明白莊子是在諷刺自己,羞得滿臉通紅。莊子講完故事,頭也不回地走了。
“涸轍之鮒”也作“涸轍之魚”或“涸轍枯魚”。
盤根錯節
【釋義】盤:盤旋;錯:交錯。樹木的根條枝節盤屈交錯。比喻事情繁難複雜,不易處理;或比喻勢力根深蒂固,不易消除。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虞詡傳》。
虞詡是東漢時的讀書人,從小父母雙亡,成了孤兒,是祖母把他一手拉扯成人,為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直到等祖母去世後,才去太尉府李修處任職。
這時,西羌和匈奴突然入侵,北方的並州和西方的涼州同時受到嚴重的威脅,大將軍鄧騭認為與其兵分兩地駐守,分散實力,還不如把兵力集中防守並州而棄涼州,朝廷中不少大臣也附和鄧騭的意見。隻有虞詡獨排眾議,他對太尉李修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涼州的百姓不但熟習軍事,而且個個英勇善戰;西羌之所以不敢入侵關中,也是因為畏懼涼州的百姓,而涼州百姓一向認為自己是大漢的一脈,才義無反顧地犧牲一切來捍衛國家。今天如果照鄧將軍建議,舍棄涼州,那對整個局勢恐怕隻有害處而沒有好處吧!”
鄧騭聽到了虞詡的意見,認為虞詡是故意和自己作對,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進行報複。
時隔不久,朝歌縣發生農民起義,老百姓紛紛武裝起來與地主官府對抗,常常有地方官被殺的事情發生,朝廷雖然一再領兵去鎮壓,卻始終沒法平息。
鄧騭看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報複機會,便找了個理由,把虞詡調去當朝歌的縣令,虞詡的親朋好友知道後,都很為他擔心,認為這次去一定凶多吉少,沒有一個不替他打不平的。可是虞詡卻很有信心地笑著說:“一個有抱負、有誌氣的人,絕不會避開困難的事而專門去找容易的事來做。這就像我們在砍樹時,如果不遇到堅硬牢固的盤根錯節,就顯不出斧頭的鋒利一樣。我去出任朝歌縣令,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虞詡到了朝歌後,他出色的政治才能立即顯露出來,不久就平息動亂。此事得到朝廷的讚賞,把他升任武都太守。後又帶兵平反羌,因多次立下大功,官升尚書仆射。
累見不鮮
這個典故比喻事物經常看見並不新奇。“數”和“屢”、“累”都是表示次數之多,所以“數見不鮮”、“屢見不鮮”意思一樣,可以通用。
此典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天久慁,公為也。”
楚漢相爭時,有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叫陸賈,經常跟隨在劉邦手下,擔負著出使諸侯做說客的使命。劉邦死後,陸賈辭官回家,居住在富裕的雍州縣。陸賈有五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陸賈便將自己的財產分給他們,讓他們成家立業。他自己則經常坐著車子,帶著十幾名歌舞彈琴的侍者,還帶著一把十分貴重的寶劍到處遊玩。他和他的兒子們約定,經過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家時,那一家必須供應他和他的隨從足夠的酒食,十天輪流一次。如果他死在哪一家,寶劍、車騎和隨從就全部歸哪一家所有。陸賈對兒子們說:“我一年中常來常往,你們每次都要準備新鮮的食物招待我,不要以為常見就覺得厭煩。”
綠樹成蔭
“綠樹成蔭”用以比喻女子年華已逝;也用來形容樹木枝葉繁茂。“綠樹成蔭”亦作“綠葉成蔭”。今多用來指樹木成林。
此典出自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十六:“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方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樹成蔭子滿枝。”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次去湖州遊曆。在那裏他看到一位相貌非凡的少女,於是就以重禮為聘,和她定下了婚約。臨別時,杜牧對少女的母親:“如果十年之後我不來迎娶,她便可改嫁。”十四年後,杜牧做了湖州刺史,便去尋訪那位少女。這時少女已經出嫁,並已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杜牧為此非常傷感,因吟詩一首道:
自是尋春去校遲,
不須惆帳怨方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
綠樹成蔭子滿枝。
脫胎換骨
【釋義】比喻思想作風的根本轉變,像脫了胎、換了骨一般。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
從前許多文人,借用古詩文中的意思,而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出來,他們叫“奪胎換骨”。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曾說過:借用古詩的原意,而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它,這可以叫做“換骨法”;深入探究和體會古詩的詩意,進一步加以刻畫形容,這可以叫做“奪胎法”。還有其他人曾說:“文章雖不要蹈古人一言一句,然自有奪胎換骨等法,所謂靈丹一點,點鐵成金也。”
“奪胎換骨”,原是道家的語言,他們認為吃了金丹,換去凡骨凡胎,就可以成仙。“奪胎換骨”,現在一般用作“脫胎換骨。”
騎虎難下
【釋義】騎在老虎身上,很難下來。比喻做事遇到未曾估計到的困難,但停頓會造成更大損失,不得不做下去。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溫嶠傳》。
晉成帝鹹和三年(公元328年),鎮守曆陽的將領蘇峻和鎮守壽春的將領祖約,以誅殺輔佐成帝的中書令庾亮為名,率軍攻入都城建康,專擅朝政。
在這危急時刻,擔任江州刺史的溫嶠挺身而出,和逃到他那裏的棱亮共推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起兵討伐叛軍。由於叛軍勢眾,再加上挾持了成帝,陶侃接連打了幾個敗仗。不久,軍糧也發生了困難。
由於戰爭一再失利,陶侃產生了畏懼心理,他責備溫嶠說:
“起兵時,您說要將有將,要糧有糧,隻要我出來當盟主就行了。可是現在將在哪裏了?糧在何方?如果糧食再接濟不上,我隻能帶領本部人馬回老家去了,待到以後條件具備後再幹。”
溫嶠反駁說:
“您的看法不對。戰勝叛軍最要緊的是靠隊伍自身的團結。當年劉秀、曹操所以能以寡敵眾,因為他們是正義之師。蘇峻、祖約這幫家夥欺世盜名,有勇無謀,我們定能戰勝他們。現在皇上蒙難,國家正處在危急關頭,我們仗義討伐逆賊,決不能改弦易轍。就好比騎在猛獸身上,不把它打死,怎麼能半途下來呢!如您違背大眾意願,獨自帶兵回老家,必然會影響士氣,使討伐失敗。這個罪責您是推卸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