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3 / 3)

張祿說:“論起秦國的地位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多天然的屏障?論起秦國的兵力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多兵車、這麼多強壯的士兵?論起秦國的人來,哪個國家的人也沒有這麼遵守紀律、愛護國家的!除了秦國,哪個能夠管理諸侯、統一中國呢?雖然大王渴望要這麼做,可是幾十年來也沒有多大的成就。因為秦國光知道一會兒跟這個諸侯訂立盟約,一會兒跟那個諸侯打仗,根本沒有製定統一的製度。聽說最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當,發兵去打齊國。”

秦王插嘴說:“這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張祿說:“齊國離秦國這麼遠,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如果出去的兵馬少了,也許被齊國打敗,讓各國諸侯取笑;如果出去的兵馬多了,國內也許會出亂子。就算順利地把齊國打敗,也不過叫韓國和魏國撿點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齊國搬到秦國來。當初魏國越過趙國把中山打敗了,後來中山反而被趙國吞並了。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中山離趙國近、離魏國遠嗎?我建議,大王最好是一麵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麵去打韓國跟魏國。距離遠的國家既然跟我們有了來往,就不會去管跟他們沒有關係的事情。把近的國家打下來,就能夠擴張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兼並了韓國和魏國,齊國和楚國還站得住嗎?這種像蠶吃桑葉似的由近而遠的法子叫‘遠交近攻’,是個最合適的辦法。”秦昭襄王拍著手說:“如果秦國真的能夠兼並六國,統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遠交近攻’了!”立刻就拜張祿為客卿,依照他的計策去做,把攻打齊國的兵馬都撤回來。從此以後,秦國隻把韓國和魏國當做進攻的目標了。

運籌帷幄

“運籌帷幄”用以表示在軍營內謀劃戰鬥策略,或策劃、規劃重要事情。

此典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劉邦滅了項羽,建立漢朝,定都洛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於是他就在洛陽南宮設宴,酬勞群臣。宴會中,君臣熱烈地交談了起來。

高祖劉邦說:“各位諸侯,各路將領,請你們不要欺騙我,都坦率地說一說:我為什麼能夠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掉天下?”

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喜歡侮辱人,項羽仁慈而愛惜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掠地,誰攻下城池就封給誰,與大家利益均分。而項羽卻妒賢嫉能,陷害有功的人,懷疑賢能的人,打了勝仗不認可別人的功勞,攻占了土地不給別人酬勞,這就是他丟失天下的原因。”

劉邦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在營帳裏運用、籌劃戰略戰術,就可以取得千裏之外的勝利,這種能力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籌運軍糧,使運輸線路暢通無阻,這種能力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種能力我不如韓信。這三個都是傑出的人才,但是我能夠任用他們,發揮他們的作用。這就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原因。項羽手下隻有一個謀臣範增,而項羽又不任用他,這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運用得巧妙、靈活,全在於思考。用以指作戰等手段極其靈活、高超。

此典出自《宋史·嶽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朝嶽飛抗金時,有一天,遭到敵人的偷襲,嶽飛指揮全體士兵英勇作戰,他說:“敵人數量雖然很多,可是他們並不了解我軍的虛實,應當在他們喘息未定,狠狠地打擊他們。”說罷,嶽飛一人獨騎衝向敵人。敵群中有一員猛將舞刀衝來,嶽飛迅速把他斬首,敵人因此大敗。嶽飛由承信郎轉任秉義郎,在宗澤的手下任職。在開德、曹州的戰鬥中,嶽飛都立下屢屢戰功,宗澤因此感到很驚奇,對嶽飛說:“你智勇雙全,才藝過人,古代的良將也超不過你。可是,你隻擅長野戰,這並不是十全十美。”於是,教給他列陣作戰的策略。嶽飛說:“列陣之後再打仗,這是兵法的常規,可是,戰略戰術要運用得巧妙、靈活,全在於思考。”宗澤對他的話十分認同。

斬草除根

“斬草除根”比喻除掉禍根,以免後患。

此典出自《左傳·隱公六年》:“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春秋時期,衛、陳一起討伐鄭國。鄭莊公請求陳桓公,希望講和。陳桓公不答應,他的弟弟陳五父勸他說:“與善人親近,與鄰國和睦相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不能失掉這個傳統。我看還是與鄭國講和吧!”

陳桓公聽了弟弟的話,很生氣,說:

“宋國和衛國是強大的國家,我擔心他們難為我;可鄭國是一個小國,我去攻打它,他們能把我怎麼樣呢?”於是就攻打鄭國。

兩年以後,鄭國強大起來,派兵侵襲陳國,把陳國打得大敗。鄰國眼看著陳國吃了敗仗,他們卻坐而不救。人們議論說:陳國自找苦吃,長期作惡事不知改悔。古書有言,做惡事容易,這猶如燎原烈火一樣,無法撲滅,必然最後將大禍引到自己頭上。周朝的大夫周任講過這樣的道理:

“作為國家的國君,對待惡事應像農夫對雜草一樣,將它們鏟除,連根挖掉,不讓它們再生長出來,隻有這樣做,善事才能伸張起來。”

知彼知己

意思是對敵人和自己的情況都了解透徹。

此典出自《孫子·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孫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他曾著《兵法》十三篇,拿了去見吳王闔閭,因此得到重用,被任為大將。這以後,孫武率領吳軍攻破楚國,征服了北方的大國齊國和晉國。使吳國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從而稱霸於諸侯。

孫武的軍事著作被後世稱為《孫子》或《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曆代軍事將領都把它看作是軍事著作的典範。

這裏引用的,大意是說:了解對方,同時又了解自己,每一仗都不會失敗;如果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那麼勝負的可能性隻能是各占一半;如果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那麼打起仗來,肯定會失敗。

裝瘋忍辱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受到迫害的孫臏,為了想辦法逃過龐涓的毒手,吃盡苦頭,受盡屈辱,終於脫離了險境。意思是假裝瘋癲,忍受屈辱,從而保全全自己,逃脫險境。

此典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孫臏變成了殘疾人以後,天天依靠著龐涓過日子,老覺著對不起人家。有一天,龐涓對他說:“大哥,你那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憑著記憶寫出來?不但能給我拜讀拜讀,還能傳於後世呢。”孫臏恨不能做點事情好報答報答龐涓。那十三篇兵法,據說是鬼穀子傳給孫臏的,孫臏早就背得滾瓜爛熟。龐涓這麼一說,他就滿口答應了。從此,孫臏便開始寫他祖傳的兵書。可是那時候寫一篇東西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再說孫臏心裏煩得慌,天天唉聲歎氣,寫了一個多月,也沒寫幾篇。伺候孫臏的那個老頭兒叫誠兒,他見孫臏受了冤屈,倒挺可憐他的,時常勸他歇息,不要老坐著,辛辛苦苦地寫兵法。

有一天,龐涓把誠兒叫去,問他:“他每天寫多少?”誠兒說:“孫先生因為兩腿不便,躺著的時候多,坐著的時候少,一天隻寫三五行。”龐涓一聽,十分惱火了,罵著說:“這麼慢條斯理地要寫到什麼時候?你得催著他,叫他快點兒寫!”誠兒嘴裏答應著,心裏可不大明白。他想:“幹嗎死命催他呢?”誠兒那股傻勁叫他心裏有點不踏實。可巧服侍龐涓的一個手下來了,誠兒就問他:“嗨!我跟你打聽一件事。軍師幹嘛老催孫先生?”那個手下說:“傻瓜,你還不知道嗎?軍師為了要得到一部兵書,才留著他的命。等到兵書寫完了,他的命也就完了。這話你可千萬別跟人說!”

誠兒一聽,替孫臏捏了一把冷汗。他偷偷地告訴了孫臏。孫臏到了這時候,才如夢初醒。他想:“原來龐涓是這麼一個人!唉,我真瞎了眼睛,交上了這麼一個人麵獸心的東西!”他又想:“如果我不寫,他必定要我的命。怎麼辦呢?”他越想越氣,越氣越沒有主意,急得直流眼淚,一下子氣暈過去了。醒過來時,他瞪著兩隻眼睛,連喊帶叫,把東西全扔在地下,把他寫好了的兵書扔在火裏燒了。嚇得誠兒趕緊跑去告訴龐涓,說:“不好了!孫先生瘋了!”

龐涓親自來看孫臏,就瞧見他趴在地下哈哈大笑,笑完了又哭,龐涓叫了他一聲,他一個勁兒地磕頭,哭著說:“鬼穀老師,救命啊!救命啊!”龐涓說:“你認錯了,我是龐涓!”孫臏拉著龐涓的衣裳,揪著不放手,嘴裏亂喊亂叫。龐涓怕他裝瘋,就叫人把他揪到豬圈裏。孫臏披頭散發,竟然趴在豬圈裏睡著了。龐涓暗中派人給他送飯。那個人小聲地對他說:“孫先生,我知道先生是冤屈,我瞞著軍師,給你送點酒菜來,請你吃吧。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說著又唉聲歎氣的,還流了幾滴眼淚。孫臏做著怪樣把送來的酒和飯都倒在地下,罵著說:“呸!誰吃這種髒東西?我做的比你那個好得多了。”說著,他就抓了一把豬糞,揉成一個圓球,往嘴裏塞。龐涓知道了這件事,就說:“他真瘋了。”

從此,孫臏住在豬圈裏。有時候,爬到外邊曬曬太陽;有時候,自己跟自己傻笑,或者是哭。一到晚上,又爬到豬圈裏去睡覺。龐涓叫人給他一點吃的,讓他瘋瘋癲癲地爬進來爬出去。他還想等孫臏好起來給他寫那部兵法呢。要是孫臏到街上去,就派人跟著他。後來龐涓讓手下每天把孫臏到哪兒的情形報告他。孫臏老在街上躺著,一到晚上,他就知道爬回來,有時候也在外頭過夜。人人都知道他是個瘋子,兩條腿也不能行走,挺可憐的,如果有人還給他吃的。他高興了,就吃點兒;一不高興,嘴裏嘟嘟嚷嚷地嘮叨一陣,把吃的倒在身上。他變成了一個迷迷糊糊又髒又可憐的瘋子了。

孫瘋子總是躺在街上。有人跟他說話,他也不理。有一天後半夜,他覺得有人揪他的衣裳。那人就坐在他旁邊,流著眼淚,低聲地說:“孫先生,你怎麼到了這步田地?我是禽滑厘,墨子的門生,你還認得我嗎?一聽說你在這兒受苦,我的心裏真難受。我已經把你的冤屈告訴了齊王。齊王打發淳於髡上魏國來聘問。我們一切都安排妥當了,想把你偷偷地帶回齊國去,給你報仇。”孫臏一聽禽滑厘來了,頓時淚如雨下,對他說:“我自以為早晚會死在這兒了,沒想到今天還能夠見著你。你們可得小心,龐涓天天派人看著我。”禽滑厘給孫臏換上衣裳,抱他上了車,那套髒衣裳叫一個手下的人穿上,讓他假裝孫臏,披頭散發的,兩隻手捧著腦袋躺在那兒。

第二天,魏惠王招待了齊國的使臣淳於髡,送他一點禮物,叫龐涓護送他出境,那天龐涓得到手下的報告,說孫臏還在街上躺著,他就十分放心地去送齊國的使臣。淳於髡叫禽滑厘的車馬先走,自己和龐涓談了一會兒天,從從容容地辭別了龐涓,動身走了。

過了兩天,那個手下人脫去孫臏的衣裳,偷偷跑回去了。龐涓的手下一見那套髒衣裳扔在地上,孫臏卻不見了,立刻去報告龐涓。龐涓一想,他到底哪去了呢?大概是跳井了吧,於是叫人四處打撈屍首。可是哪兒有孫臏的影兒?他又怕魏惠王查問,就撒個謊,說孫臏淹死了。

淳於髡、禽滑厘他們帶著孫臏到了齊國,大夫田忌親自到城外去接他。孫臏洗個澡,換了衣裳,坐著軟軲轆車,跟著田忌去見齊威王。齊威王跟他一談論兵法,真是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齊威王要封他官職。孫臏推辭說:“我一點功勞都沒有,哪能受封呢?再說,龐涓要是知道我在此地,必然又會使出壞主意。不如我不露麵,隻要大王有用著我的地方,我一定盡力。”齊威王就讓孫臏住在田忌家裏。

醉翁之意

“醉翁之意”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也比喻別有用心。

此典出自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歐陽修,字永叔,盧陵人(今江西吉安)。仁宗年間舉進士甲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他就由他的母親教導。他經常到南州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找他家舊筐中的書看,有一天找到了六卷唐《昌黎先生集》(韓愈文集)。借回家讀,愛不釋手。可當時天下學者,是以能詩文取科第的。將來出人頭地,,都依賴詩文。像韓文這種古樸的章法,是沒有人學的。於是歐陽修立誌,一旦顯貴,決定提倡韓昌黎體例的古文。他進士及第之後,與尹師魯等人,竭力倡韓文,把從前那部《昌黎先生集》補綴校定,以致天下學者漸趨於古。

王安石為相,提倡新法,歐陽修是站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派這一邊,反對新法的。他做陳官,論事切直,於是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有一座琅琊山,風景絕佳。歐陽修做滁州太守時,琅琊山的寺僧建了一個亭子,歐陽修常到亭子上與客飲酒。他寫了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記》。文章說:“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於心而寓於酒者也……”。

坐觀成敗

“坐觀成敗”意思是,坐在一旁看人爭鬥,待到分曉後,去聯合勝利者。後多指對別人的成敗抱袖手旁觀的態度。

此典出自《史記·田叔列傳》:“是老吏也,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安有當死之罪甚眾,吾常活之,今懷詐,有不忠之心。”

漢武帝時期,大將軍衛青家裏有兩個舍人,一個叫田仁,另一個叫任安。這二人官運不錯,都當上了不小的官。然而,他們安享富貴,知進而不知退,最終釀成大禍,被武帝誅殺而亡。

田仁是怎麼被處死的呢?漢武帝有一次外出巡視,丞相又要親自帶兵出戰,身為丞相司直的田仁那時候負責防守京城。正好這時,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要求出城。田仁想到武帝和太子有骨肉親情,於是就答應了。這件事讓漢武帝知道了,他認為田仁是故意放縱太子,便下令把他殺了。

而任安又是怎樣被處死的呢?

任安是北軍使者護軍,戾太子驅車來到北軍南門外,召見任安,交給他一支令箭,叫任安出兵作戰。任安拜受令箭以後,回到軍營內,閉門不出,可是卻不肯出兵。漢武帝聽說了這件事,他認為任安太狡詐了,雖然接受了令箭,卻不肯出兵,簡直是不把太子放在眼裏,這成何體統?,所以對任安十分不滿。北軍中有一個管錢糧的小官,經常被任安鞭打和羞辱,記恨在心,向漢武帝告任安的狀,說任安接受太子令箭以後,曾經在私下裏講:“太子召見我,是想要我的好兵甲。”漢武帝讀了這封告狀信後就說:“任安這個老家夥,看著戰鬥就要打了起來了,卻袖手旁觀,想坐收漁翁之利,對我三心二意,沒有一點忠心。過去,任安多次犯有該死之罪,我都赦免他。現在,他竟然心懷鬼胎,對我沒有一點忠心。”於是,武帝下令把任安交給獄吏查辦,殺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