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2 / 3)

李園雖然得了勢,可是對春申君卻特別恭敬。隻要能叫春申君高興的事,他都願意去做,心甘情願地去做。

遷都以後第三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五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了。春申君靜靜地等待著,他那“親骨肉”眼看就要即位了。到那時候他就是太上皇了。忽然有一天,他的門客朱英來見他,對他說:“天下有意想不到的福氣,有意想不到的災禍,還有意想不到的人。您知道嗎?”春申君說:“你別打啞謎了直接說吧。”朱英說:“您做了二十多年相國,富貴無雙。如今大王得了重病,沒見好轉。一旦小王即位,您就是伊尹、周公。這就是意想不到的福氣。可是那位國舅李園表麵上對您恭敬,背地裏卻養著武士。為了他妹妹的事,他怎麼能放過您呢?隻要大王一死,他一定會先來對付您。這就是意想不到的災禍。”春申君笑著說:“他哪敢?——還有意想不到的人呢?”朱英指著自己的鼻子,說:“我幫您去對付李園,免得您落在他手裏。我就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春申君說:“李園這麼殷勤地伺候著我,怎麼能陷害我呢?你別誣陷人!”朱英微微一笑,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原來您也是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哪!”

朱英勸不了春申君,就跑到其他國家隱居起來了。

朱英走之後,十幾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園叫人去報告春申君。春申君趕到宮裏,就被李園的武士們團團圍住,嚷嚷著說:“奉王後密令:黃歇謀反,理應處死!”春申君就這樣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災禍,滿門抄斬。

以暴易暴

“以暴易暴”形容殘暴的統治代替殘暴的統治。

此典出自《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殷朝時,有個小國叫孤竹國,是殷湯封的。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齊。依照傳統,接替君位的應是伯夷,但孤竹國君卻想將君位傳給叔齊,後來孤竹國君死了,叔齊要將君位讓給伯夷,伯夷不願接受,逃走了。叔齊也不願做國君,也悄悄逃走了。國人便立孤竹國的二兒子為國君。伯夷、叔齊兩人聽說西伯昌很得人心,便去投奔,誰知到了那裏以後,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周武王)用車載著西伯昌的神位,到東方討伐殷紂王,伯夷、叔齊一起上前去勸阻,武王的左右要抓捕這兩個人,薑太公把二人放走了。不久武王滅了殷紂王,自稱周武王,封他父親為周文王,整個國家便在他的管轄範圍內了。

伯夷、叔齊卻誓死不吃周朝的米,他們居住在首陽山中,采野菜充饑,餓得快要死了,做了一首歌,其中有兩句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說:周武王用他的暴行除去了殘暴的君王殷紂王,結果仍然是一暴換一暴,他們自己真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

殷紂王荒淫暴虐,百姓痛苦不堪,周武王率諸侯討伐,正是順從民意,伯夷、叔齊的見解,迂極,愚極,可歎又可笑!

以夷製夷

“以夷製夷”原指封建統治階級對待其他民族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現用以表示利用一種勢力抵製另一種勢力。

此典出自《後漢書·鄧訓列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漢章帝時候,有一年因為護羌校尉用兵失策,引起羌人憤怒,起兵犯境,朝廷命鄧訓為校尉,前去平叛。

羌人首領是迷唐,他率領一萬騎兵先去脅迫月氏胡。月氏胡有二三千騎兵,人數雖然不多,但卻驍勇善戰,每次與羌人作戰,總能以少勝多。鄧訓的部下得知羌人攻打月氏胡,心裏非常高興,對鄧訓說:“真是老天助我,羌人打月氏胡,月氏胡打羌人,讓他們互相打吧,我們可以坐等他們的毀滅,這是以夷伐夷的謀略呀……”

鄧訓卻不這樣想,他深謀遠慮地說:“你們的想法是錯誤的呀,前任護羌校尉所以失策,就在於他失信於羌,惹得羌有騷亂,結果讓朝廷興師動眾,耗費巨資,又使邊塞百姓不得安生。讓羌胡服從漢朝,必須獲得他們的信任。如果想獲得他們的信任,就應該對他們有恩賜。眼下月氏胡,遭到迷唐的攻擊,我們要救援月氏胡!”

漢軍按照鄧訓的命令,打開城門,讓月氏胡的婦女、老人、孩子和傷員進城,然後派兵嚴密防禦。迷唐的羌兵退走以後,月氏胡的兵士看到自己的父老、妻子受到漢軍的保護,非常感動。他們紛紛給鄧訓叩頭,流著眼淚說:“鄧使君對我們胡人這麼好,我們真是感恩不盡呀,以後我們一切聽從鄧使君的,決不與漢朝三心二意!”

鄧訓從胡人中挑選一批年輕力壯的作為漢軍兵士。胡人歡天喜地,願同漢人結為一家。

當時羌人和胡人中流行一種風習,人生了病,久治不愈,就自殺,認為病死是一種恥辱,不如自殺。鄧訓想改變這種惡習。他聽說胡人生了病,就去問候,並且將病人隔離開,收取他的刀劍,然後派醫生為他耐心治療。這樣一來,許多病人都痊愈了,一傳十,十傳百,胡人對鄧訓更加崇拜和敬仰。

不久,鄧訓依靠月氏胡騎兵的幫助,平定了迷唐的叛軍,俘虜了他們的將領,主要頭目大都被殺死,邊境從此安定下來。

因地製宜

“因地製宜”比喻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采用適宜的措施。

此典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築城郭,立倉庫,因地製宜。”

春秋末年,楚國的伍子胥逃到吳國受到了吳王闔閭的器重。各路諸侯都想當霸主,闔閭也有這樣的想法。

有一次,闔閭問伍子胥:“我想把國家搞得強盛一些,以便爭當霸主,不知你有什麼好辦法。”伍子胥說:“要想使國家富強,並讓遠近國家都服從大王的指揮,要腳踏實地去做。首先,要把城市的防禦工事搞好,將城牆築得高大堅實。其次,要加強戰備,把武器造得又多又好,讓武器庫的刀槍堆得滿滿的。再次,要發展農業,把糧食倉庫充實起來。”

吳王聽了伍子胥的話很高興,他對伍子胥說:“你的建議很好,修築防禦工事,加強戰備,發展農業,廣積糧草,這些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去做。”

引而不發

“引而不發”比喻善於誘導、啟發,讓別人自己去摸索、提高。

此典出自《孟子·盡心上》:“公孫醜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孟子的學生公孫醜同老師對話。公孫醜問孟子說:“老師關於儒家學說的道理,講得的確非常好,也很完善。可是對於我們學生來說,要想掌握它,幾乎像登天一樣難,老師,您為什麼不把這些高深的道理變成我們能夠掌握的東西,使我們能夠通過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它呢?”

孟子回答說:“我先通過實例加以說明吧。高明的工匠,不會為了遷就工人的笨拙而改變用墨繩測好的尺寸標準,更不會因此廢棄它。著名的射箭能手後羿,也不會為了遷就射手的笨拙而改變拉弓的要求和標準。因此,有地位、有道德的人在教導別人的時候,就像教人射箭一樣,拉滿了弓卻不把箭射出去,隻是擺出一個躍躍欲射的姿勢,讓學習射箭的人觀摩、體會。”

有備無患

“有備無患”比喻做事先有準備,才可以避免失敗和禍患。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春秋時代,晉悼公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的臣下司馬魏絳也是一個執法嚴明的官吏。有一次,晉悼公的弟弟楊幹在曲梁擾亂軍陣,魏降就把替楊幹趕車的仆人,抓來斬首示眾。

楊幹向悼公哭訴,說魏絳目中無人侮辱王室。晉悼公聽了火冒三丈地,說:“我的弟弟受了侮辱,有什麼羞恥比得上?我一定要殺死魏絳才能出這口氣,快把他抓來。”

羊舌赤道:“魏絳是個忠臣,他絕對不會逃避責任的。”話未說完,魏絳到了宮門外,他呈給悼公一封奏書,然後就拔出佩劍,準備自刎。外門衛士,立即勸阻。

悼公看了魏絳奏書,得知是楊幹無理取鬧,魏絳秉公執法,於是悼公連鞋子也沒穿就急忙跑到宮外,扶起魏絳,說:“這是我的過失,不關你的事呀。”從此悼公對魏絳更加信任,派他去訓練新軍。

北方戎族無終國,向晉國獻禮,請求與戎族和睦。悼公道:“戎族沒什麼情義,又貪心,不如攻打它。”魏絳勸諫說:“戎狄既然求和,是晉國的福氣,為何還要攻打它呢?”悼公聽從了他的建議,從此斷了外患,專心於國事。

晉國在魏絳的輔助下,國勢日漸強盛。有一次鄭國出兵侵犯宋國,宋國向晉國告急。晉悼公招集魯、衛、齊、曹等十一國的軍隊,由魏絳率領圍住鄭國都城,逼鄭國停止侵略宋國。鄭國害怕了,就同宋、晉、齊等十二國簽了和約。

楚國見鄭國傾向北方,非常生氣,便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見楚兵強大,無法抵抗,隻好又和楚國訂盟。鄭國的做法引起北方十二國不滿,北方十二國又出兵伐鄭。鄭國更是惶恐不安,鄭國隻好又派使臣向晉國求和。晉國答應了,戰事於是平息。鄭國為了感謝晉國,送給晉國大批珍寶、歌女等。悼公便把一半歌女送給魏絳。魏絳不肯接受,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晉悼公聽了,覺得魏絳言之有理,便把歌女送還鄭國。悼公在魏絳的輔助下,終於完成了晉國的霸業。

予取先與

“予取先與”比喻要想從對方得到什麼,必須先給對方一點甜頭。

此典出自《周書》:“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故予之。”

春秋末期,晉國的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拒絕了。一個叫任章的人勸魏桓子把土地割讓給知伯。他說:“你把土地割給他,知伯必然驕傲而輕敵,而鄰國必然懼怕他而互相團結起來。以互相團結的諸國之兵,來對付驕傲而輕敵的晉國,那麼知伯的命就不會長了。《周書》上說的好,要想打敗對方,必須暫時扶植他;要想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麼,必須先給他一點東西。”後來魏桓子采納了任章的建議,知伯果然因為驕橫、貪得無厭而喪了命。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用於個人提出建議又表示謙遜的時候。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雜下》:“聖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齊景公有個宰相名叫晏嬰,他聰明、公正、廉潔。他誅殺了跋扈的武人,搞好了鄰國的關係,諫止了齊景公的奢侈。景公三十二年,彗星出現,景公覺得這是災害將要到來的象征,打算祈禱免災。晏嬰說:“如果你一個人禱告上帝請求免災,而數以萬計的百姓卻在叫苦連天,上帝聽誰的呢?與其禱告,不如減輕百姓負擔,減少他們的冤苦。”景公聽了他的話,齊國就強大起來。

景公認為晏嬰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看到他生活很貧困,就賞賜給他千金。晏嬰三次都謝絕了。齊景公很不高興地說:“你未免太固執了。過去我國著名宰相管仲,國公賜給他錢,他從來沒有推辭過,你為什麼要推辭呢?”晏嬰說:“千金之賞,是應該立功才受獎的,我沒有立功,所以我不配得到賞賜。諺語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當然比不上管仲,我或許是個愚者,但在拒絕獎賞這事上,我或許比管仲做得對呢!”最終他辭掉推辭了千金之賞,一生過著貧寒的生活。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中獲得了利益。

此典出自《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戰國時期,趙國曾一度準備攻打燕國。著名的說客蘇代不很讚成,他趕到趙國替燕國說情,勸阻趙國攻打燕國。他對趙國國君惠文王說:“我這次來貴國的時候,路經易水,見到了這樣的情景:一隻河蚌從水裏出來,在河灘上張開蚌殼曬太陽。一隻鷸鳥看見了,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合攏蚌殼,緊緊地夾住鷸鳥的嘴。鷸鳥用盡力氣,如果也拔不出嘴來。於是它對蚌說:‘還不鬆嘴?怎麼甩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活活曬死你!’河蚌脫不了身,無法回到河裏去,還是硬著頭皮對鷸鳥說:‘還不服氣?如果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活活夾死你!’它們兩個誰也不肯示弱,誰也不肯放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兩個一起捉走了。”

蘇代講完這個故事,對趙惠文王說:“現在趙國準備進攻燕國,兩國爭戰,長期相持不下,最終會把兩國的老百姓弄得財力衰竭,疲憊不堪。那時,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夫那樣,乘機把趙、燕兩國一起吞並掉。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指結交遠邦,進攻鄰國。後亦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此典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秦王跽曰:‘……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範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張祿準備到宮裏去,路上遇到秦王坐著車過來。他既不迎接,也不躲避,大模大樣地照舊走他的路。衛士叫他躲開,說:“大王來了!”張祿回答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正在爭執之中,秦昭襄王到了。張祿還在嚷嚷說:“秦國哪有什麼大王呢?”正說在秦昭襄王的心坎上。一問,他就是張祿,就很恭敬地把他迎接到宮裏去。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出去,向張祿拱了拱手說:“請先生指教!”

張祿說:“哦,哦!”他一句話也不說。秦王見他不說話,就又說:“請先生指教!”張祿依然不說話。秦王第三回真心誠意地請求說:“難道先生認為我是不值得教導的嗎?”張祿說:“從前薑太公碰見了文王,給他出了主意,文王滅了商朝,得了天下。比幹碰見了紂王,給他出了主意,反倒被紂王殺害了。這是什麼緣故?還不是因為一個信服一個不信服嗎?如今我跟大王的交情還不深,而我要說的話非常深。我怕的是‘交淺言深’,也像比幹那樣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大王問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張嘴。”秦昭襄王說:“我仰慕先生的才能,才叫左右退出去,誠誠懇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是什麼事,上自太後,下至大臣,請先生直言不諱,我沒有不願意聽的。”張祿說:“大王能給我這麼個機會,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說著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個揖。君臣倆就談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