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偷梁換柱

“偷梁換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以假亂真,或偷換事物的內容。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九十七回。

賈寶玉與林黛玉情投意合,卻不能締結良緣。結果,賈寶玉又犯了瘋病,林黛玉也重病染身。為了保住賈寶玉,鳳姐替賈母出了一個“調包兒”的主意,對賈寶玉說由老爺做主,將林黛玉許配給他,暗中卻把薛寶釵嫁給他。當賈府秘密籌備為賈寶玉、薛寶釵結親時,林黛玉病危。丫鬟紫鵑跑遍賈府,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前來相助。猛然間,她想起了孀居的李紈,便命小丫頭急忙去請。

李紈急忙趕往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她一邊走,一邊落淚,心裏想著:“姐妹們在一起相處一場,情深意厚。林黛玉才貌雙全,真是舉世無雙,隻有青霄玉女和月中嫦娥才能同她相媲美,不料這樣小的年紀,就要做了死葬異鄉的女子了。這個歹毒的鳳姐偏偏想出一條偷梁換柱之計,所以她自己也沒有臉麵到瀟湘館看望黛玉,竟然未盡一點姊妹之情,真是既可憐,又可歎!”李紈一邊想著,已經走到瀟湘館的門口。

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是說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做任何事情都應事先準備。

此典出自《詩經·豳風·鴟號鳥》:“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鴟號鳥”是一種體小、嘴尖、性馴的小鳥。詩的作者通過一隻失去小鳥,但仍努力營築巢室的母鳥的哀怨口吻,寫出它自己的辛勤勞苦。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意思說: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用桑根的皮把巢室的空隙之處纏縛緊了,隻有巢室堅固,才能避免人的侵害。

魏王索鄭

“魏王索鄭”比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此典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魏王謂鄭王曰:‘始鄭、梁一國也,已而別,今願複得鄭而合之梁。’”

鄭君患之,召君臣而與之謀所以對魏。鄭公子謂鄭君曰:“此甚易應也。君對魏曰:‘以鄭為故魏而可合也,則弊邑亦願得梁而合之鄭。’”

魏王乃止。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魏王對鄭王說:“起初鄭、魏本是一個國家,後來才分開的。我現在希望再得到鄭國的土地使它合並到魏國來。”

鄭王為此很擔心,便召集大臣們商議對付魏王的辦法。鄭王的兒子說:“這是很容易對付的。您對魏王說:‘如果因為鄭、魏原來是一國而要合並它,那麼我們也希望得到魏國的土地使它合並到鄭國來。’”

從此以後,魏王再也不敢提這件事情了。

聞雷失箸

“聞雷失箸”比喻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字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劉備,涿郡涿縣人,字玄德。他是東漢名儒盧植的學生,小時候家境貧寒,早年曾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在袁術、袁紹等豪強武裝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時,劉備也召集了一支武裝,逐漸發展成一個政治集團。但是,他的兵馬很少,又沒有根據地。十幾年中一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市東),把皇帝牢牢控製在自己的手中,成為中央政權的獨裁者。當時,劉備占據徐州,抵擋著袁術的進攻。曹操為利用劉備阻擋袁術,任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不久,劉備被呂布打敗,投奔曹操。曹操對他非常好,以禮相待。

有一次,曹操和劉備一起吃飯。曹操慢悠悠地對劉備說:“如今天下英雄,隻有您劉備與我曹操了。袁紹那些人,算不了什麼。”劉備正在吃飯,聽到曹操的話,以為曹操識破了他的政治野心,大吃一驚,手中的筷子失手掉到地上。那時正在打雷,劉備乘機掩飾自己,對曹操說:“聖人說:‘疾雷風狂必定帶來災異’,確實是這麼回事。雷震的威力竟可以達到這種程度呀。”

先見之明

“先見之明”比喻有預見性。

此典出自《後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石單先見之明。”

東漢末年,曹操有個主簿叫楊修,字德祖,是侍中楊彪的小兒子。楊修是個很有才智的人,曾因猜中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殺死。”

楊修死後,楊彪非常傷心,麵容一天天消瘦了。有一天,曹操見了楊彪,問他為什麼這麼瘦了,楊彪說,我沒有金日碑的先見之明,而空懷著老牛愛護小牛那樣的深情。因而,在兒子被殺這件事的打擊下,身體一天天消瘦了。

金日石單,字翁叔,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漢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任侍中。他的兩個兒子深受武帝的喜愛。這兩個兒子長大以後,有一次在殿下和宮女們戲耍,金日石單見後,覺得這很不成體統,就把他們殺了。楊彪引用這個事例,是說自己如果知道兒子會因為得罪曹操而被殺,還不如效法金日石單,先把他殺了。

相機行事

“相機而動”亦作“相機而行”或“相機行事”,用來表示視情況的發展變化靈活地處理事情。

此典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春秋時,鄭國攻下了許國都城。許國士兵四散而逃,許莊公也扮成百姓逃到衛國去了。

鄭莊公入城之後,讓原許國的大夫百裏輔佐許莊公的弟弟許叔繼續留在許都,並告訴百裏:“您應幫助許叔安撫百姓。我讓您住在這裏,不僅僅是為了許國,同時也是鞏固我國的邊疆,希望您不要讓其他國家住在逼近我們鄭國的地方,讓他們來和鄭國爭奪這塊土地。”鄭莊公還說:“如得善終,我還希望許莊公回來治理他的國家。”鄭莊公安排妥當之後,就回鄭國去了。

《左傳》作者對此評論說:“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意思是說:許國違背了法度就征伐它,服了罪就寬恕它,揣度德行而處理,權衡力量辦事,看準時機行動,這樣就不會牽連到後人,由此可見,鄭莊公處理事情是很懂得禮的。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比喻某些人的言行表麵上是一回事,實際上是為了達到另一種目的。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進行爭奪天下的鬥爭。項羽怒火衝天地打破函穀關,駐軍鴻門,並打算第二天擊敗劉邦的軍隊。項羽的叔父項伯卻替劉邦說了許多好話,使項羽改變了攻打劉邦的主意。第二天,劉邦隻帶領一百騎兵,同張良、樊噲等幾員將領來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劉邦。參加宴會的,還有項羽的謀士範增,他被稱為亞父。範增想叫項羽殺掉劉邦,宴會的氣氛非常緊張。

項羽、項伯朝東坐著,範增朝南坐著,劉邦向北坐著,張良向西侍立。範增屢次用目光暗示項羽,三次舉起身上佩帶的玉玨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默默地坐著,不肯答應。範增站起來,出去召來武將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太慈善,不忍心殺掉劉邦。你進去給君王祝壽,祝壽完畢,就請求舞劍助興,趁這個機會襲擊劉邦,殺掉他。否則,你們以後都要成為劉邦的階下囚。”項莊立即進入軍帳,為項羽祝壽。祝壽完畢,他對項羽說:“君王與沛公一起喝酒,軍中沒有歌舞為樂,我來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吧。”於是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以身體掩護劉邦,項莊找不到下手的機會。張良一看情況不妙,急忙跑到軍營門口,找到劉邦的大將樊噲。樊噲問道:“今天的情況怎麼樣?”張良回答道:“情況非常危急。項莊正在拔劍起舞,屢次要乘機殺掉沛公!”

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是,挾持、控製皇帝,用皇帝的名義向諸侯發號施令。用以比喻假借權威者的名義發號施令。

此典出自《後漢書·袁紹傳》:“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初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通“廷”),誰能禦之?”

東漢末年,豪強割據,軍閥混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渤海太守袁紹等豪強聯合起來,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袁紹是北方最大的豪強,由於他有很高的聲望,於是大家都推舉他做盟主。董卓得知關東聯軍討伐他,急忙把漢獻帝遷往長安。不久,司徒王允與呂布設計殺死董卓。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又殺死王允,漢獻帝落到李傕、郭汜手中。

袁紹野心勃勃。他威逼韓馥讓出冀州,自任冀州牧,割據河北,夢想有朝一日奪取整個天下。袁紹手下一個叫沮授的人,看透了袁紹的心思,他給袁紹出主意說:“如今朝廷動蕩,皇上顛沛流離,宗廟殘破殆盡。獨霸一方的州郡,雖然表麵上說自己是討伐董卓的義兵,暗地裏卻在關東聯軍內部互相攻擊,根本沒有憂慮國家、體恤百姓的意思。現在將軍您已初步占據了冀州等地,兵強馬壯,士人歸附,如果到長安迎接皇上,在鄴都(今河北省臨漳)建立皇宮,以天子的名義向諸侯發號施令,積蓄兵馬,征討不聽從朝廷號令的人,誰能抵擋得了呢?”袁紹打算采納沮授的計策。潁川郭圖、淳於瓊卻認為,如今漢室氣數已盡,圖謀中興並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建議袁紹三思而後行。袁紹知道自己成不了大事,就改變了主意,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

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以前已經有了成熟的計劃。

此典出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

宋朝有一個讀書人,姓文名同,字與可。他擅長寫生,喜歡用水墨畫的形式畫一些花鳥石魚、翔鷹飛燕、旭日晚霞之類。

他非常喜歡竹子,就在自己的房屋前,對著窗子栽植許多青竹,耐心地培育這些心愛的青竹;從早春到隆冬,從晴天到陰雨,從早霜到晚霧,他憑窗仔細觀察,品評竹葉和竹枝在每一個季節、每一種氣候裏的變化和不同的姿態。時間長了,他對竹的各種變化和姿態便非常熟悉,甚至能瞑目成形,把竹葉和他的枝幹細致地默繪出來,而且每幅作品都栩栩如生。

有一天,他的一位知己晁補之來找他,看到了這種情況,便賦了一首詩,詩中寫道:“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意思說文與可下筆畫竹之前,心中早已孕育了竹的形象。因此詩畫家蘇東坡在其所作《畫竹記》中,也有“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之句。

一箭雙雕

“一箭雙雕”比喻采取一項措施,可以一舉兩得。即做一件事情,能得到兩種好處。

此典出自《北史·長孫晟傳》:“北周遣長孫晟送千金公主去突厥與攝圖完婚,攝圖愛晟,每共遊獵,留之竟歲。嚐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南北朝周時有一個叫長孫晟的人,字季晟,洛陽人。他非常聰明,又懂軍事,尤其擅長射箭。長孫晟和許多人被北周派到西北突厥族去訪問。突厥族國王攝圖隻敬重他一個人,常和他一塊兒出去打獵。當地的人聽見他猛烈發箭的弓聲,都驚異地稱做“霹靂”;把他飛快跑馬的姿勢,稱為“閃電”,可見他臂力之雄勁,騎術之精絕。國王攝圖挽留他同住了一年,才讓他回國。

“一箭雙雕”的故事就發生在長孫晟身上。當他在突厥時,有一次,他和國王攝圖正在打獵,攝圖忽然看見天空中有一隻雕在爭奪另外一隻雕嘴裏的肉塊,馬上交給長孫晟兩支箭,請他把兩隻雕射下來。長孫晟縱馬跑向前去,拉開弓,隻發一支箭,就把兩隻雕都射落下來了。

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用以表達內心高遠的誌向與抱負。

此典出自《史記·楚世家》:“伍舉曰:‘願有進隱。’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周襄王的兒子周頃王六年(公元613年),楚穆王商臣死了,他的兒子即位,就是楚莊王。趙盾趁著楚國正忙著料理喪事的時機,召集了宋、魯、陳、衛、鄭、蔡、許七國諸侯,重新訂立盟約,晉國又做了盟主。楚國的大臣很不服氣,三番五次地請楚莊王去爭霸,以便讓楚國揚眉吐氣。楚莊王不采納這些意見。他白天出去打獵,晚上花天酒地,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就這樣胡鬧了三年,大家都非常痛心,都認為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其實,他自有他的主張,他早就認為楚國令尹的權力太大。現任的令尹鬥越椒更是大權在握,勢力太大。楚莊王深深知道,僅憑他自己兩隻手根本幹不了大事;而在楚國的大臣當中,他一直沒有發現誰有本事、有膽識,可以重用。所以他幹脆飲酒取樂,不問朝政。也有幾位大臣勸告過他,然而他們的話,都是隔靴搔癢,不切實際,他連聽都不想聽。後來他下了一道命令,張貼在朝堂上,說:“誰敢再多嘴,就定死罪!”嚇得大臣們噤若寒蟬,都不敢說話了。楚莊王大失所望,難道就沒有一個不怕死的大臣嗎?他覺得心寒意冷,隻好再多喝幾杯熱酒,暖暖身子。

有一天,大夫申無畏來見楚莊王。不等申無畏開口,楚莊王就先問他:“你是來喝酒的呢?還是來聽音樂的?”又擠著眼睛笑了一下。申無畏弄不明白楚莊王的心情如何,心想豁出去了,於是他回答說:“有人叫我猜個謎語,我猜不出來。大王多才多藝,請您猜猜吧!”楚莊王說:“什麼?猜謎語?蠻有意思的。你說吧!”申無畏說:“楚國山上,有隻大鳥,身披五色,遍體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不叫,誰都不知道它是什麼鳥?”

楚莊王哈哈大笑,說:“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鳥。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別著急!”申無畏磕了個頭,說:“大王真是英明!”

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指把一種花木的枝條嫁接到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換真,欺騙他人。

此典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時,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想找個辦法不讓他沒有後代。他給楚王獻上過好幾個女子,她們連一個也沒生養過。急得春申君無計可施,隻能歎氣出神。他這件心事被一個從趙國來的名叫李園的門客看透了,李園想把他妹妹獻給楚王,又怕她不能生養,白費心機。為此,他還得費點腦筋。

於是,他向春申君告假,說是要回老家去一趟,到了日子一定回來。春申君答應了。李園到了趙國以後,故意誤了限期才回楚國去。春申君問他,為什麼在家裏住了這麼些日子。李園嘟著嘴,翻著白眼說:“都是受了我妹妹嫣嫣的累!因為嫣嫣長得有幾分姿色,連齊國人都知道了。沒想到齊國還真派人來求婚,我隻好招待他幾天。”春申君一想:“趙國的女子,連齊國也全知道,一定是個天下無雙的!”春申君禁不住問道:“你答應齊人了嗎?”李園說:“還沒呢。”“那麼,能不能叫我見見麵?”李園連連點頭,說:“我在您門下,我妹妹就是您的丫頭,這還用說嗎?”李園把妹妹送給了春申君。不到三個月,嫣嫣有了身孕。兄妹兩個一商量,就想“移花接木”,來奪取楚國的大權。

有一天晚上,圓圓的月亮照得屋子直發亮,春申君指著天上的月亮對嫣嫣說:“你瞧,月亮也像咱們一樣,又圓滿又快樂。”嫣嫣歎了口氣,說:“我也想咱們兩個人能夠天長地久,永遠團圓。可是咱們大王還沒有兒子,千秋百歲之後,王位就得傳給他的兄弟。您做了二十多年相國,一向得到大王的重用;將來的新王未必還能夠這麼重用您。”春申君沒有說話。嫣嫣接著說:“不能再做相國,倒也沒有什麼。我知道您在這幾十年當中,難免有得罪人的地方。萬一您得罪過的人當上了君王,您還想有好日子嗎?”春申君聽了媽媽的這番話一下子就坐了起來,著急地說:“這倒是真的!怎麼辦呢?”一陣微風吹過來,有些透著涼意。嫣嫣給春申君披上一件上衣說:“辦法倒是有,不僅能夠躲過禍患,還能福上加福。隻是我說不出口來。說出來怪難為情的。”春申君催促說:“你為我著想,有什麼不好說的呢?我一定聽你的。”嫣嫣抬起頭來,咬著他的耳朵,說:“我已經有喜了,連您還不知道呢。您如果把我獻給大王,大王一定會寵我。如果天從人願,養個兒子,他可就是楚國的太子,也就是您的親骨肉。將來您的親骨肉當了楚王,您還怕什麼呢?您覺得這個‘移花接木’的方法好不好?”春申君眉開眼笑地說:“天下竟有像你這麼聰穎的女子!”春申君就替楚考烈王做媒,把李園的妹妹嫣嫣送到後宮。到了生產的時候,嫣嫣不光替老年的楚王養了個兒子,而且還是個雙胞兒。楚王就立嫣嫣為王後,長子為太子,李園為國舅,跟春申君共同管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