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東北粘豆包(1 / 2)

這一刻,請慢品。舌尖輕輕觸碰美食,悸動的是味蕾,還有我們疲憊的靈魂。

停下來,請細品。舌尖上跳動的精靈,溫潤了胃口,溫暖了白山黑水的性靈。

粘豆包是一種以大黃米麵為皮,以豆為餡,蒸熟後食用的食品。一般出現在中國北方地區。黃米屬於消化慢的糧食。所以用黃米麵製成的粘豆包,成了農民們抗餓的主要食品。同時,作為春節期間的民俗食品,而深受喜歡。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人們已不再把粘豆包作為一種抗餓食品了,而把它作為一種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特色的風味食品了。

初來北方的人一定要聽聽東北十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嘎拉哈姑娘愛,火盆土炕烤爺太,百褶皮鞋腳上踹;吉祥喜慶粘豆包,不吃鮮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煙囪砌在山牆外。

這十大怪裏麵說到的“吉祥喜慶粘豆包”,是我們這裏的美食——粘豆包。遼寧的粘豆包跟別處的粘豆包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主要體現在做粘豆包的選材上。別處的粘豆包選用的是糯米,我們遼寧正宗的粘豆包是大黃米做成的。色澤金黃,入口縈香。遼寧這有句俗語叫做:“別拿豆包不當幹糧。”用普通話解釋就是別拿小人物不當回事兒。

粘豆包是東北人春節期間喜歡吃的一種粘食。用黃米麵和小豆餡或者豇豆餡自製而成。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滿族人出門打獵時帶的食物。後來,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粘豆包就成了冬天裏的軍糧。可以說,大清國的半壁江山裏,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勞。聽著新鮮吧,我們遼寧人對粘豆包那是有感情的,冬天來遼寧,不吃鄉間正宗的粘豆包絕對是你的遺憾。

小時候最大的夢想說來充滿幻想和荒誕,極具科幻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那時候,我時常默默祈禱:滿天都能飛舞粘豆包。我們家院子,我們家盛豆包的大缸裏,我們家後院的柴火垛上,都是金黃的粘豆包……想起粘豆包的話題,是我回鄉下大集看到賣大黃米的鄉親們了。

都市的鋼筋混凝土叢林,帶給我的是一副冷冰冰的麵孔。在都市定居了,樓上的鄰居竟然一次都沒看到。有時候我躺在床上,甚至懷疑起我們這座樓房裏是否居住著其他的人家。盡管都市的文明對我具有強大的誘惑力,可令我魂牽夢繞的仍然是樸素的鄉村。鄉村告訴我人情的冷暖,也提醒我幸福的存在。就如那金黃的大黃米,安靜而又溫暖地擺在鄉親的腳下,他們用響亮的方言在問你:“買大黃米嗎?新鮮的。”

我從他們的語氣裏,聽出了另外的味道。他們懷著複雜的情感,懷著一個對城裏人的敬畏、羨慕或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在認真地問我。那一刻,我還是被他們的質樸感動了。那一刻,我的心裏突然就有了一種隔閡。原來,我的父老鄉親們已經把我完全當作一個城裏人了。

我的家在丘陵山地裏,貧瘠的土壤裏生長著一種叫粘糜子的作物。小時候的年景總是不怎麼好,種植粘糜子的人家不多。問父親原因,大概是粘糜子的產量不高。過年的時候,能蒸上豆包吃的人家不是很多。我家弟兄多,嘴多糧少,好地不敢種植粘糜子,自然無法年年體驗吃粘豆包的幸福。

粘糜子收回家,去皮變成金黃的大黃米,大黃米磨成麵粉,包上豇豆,就是我們最愛吃的粘豆包了。粘豆包要統一蒸出來,放外麵的大缸裏凍上。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拿,北方冬天農人“貓冬”吃最適合。所有的程序都很繁瑣,母親一絲不苟地做著。能夠淘米蒸豆包,說明這家的日子過得紅火。父親咬了牙,寧可少收了高粱玉米,圖的是孩子們的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