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爐餅,用溫水和麵,餅片擀好後,上炭爐烤製,上烤下烙,全透出爐。成品形圓麵平,呈虎皮色,層次分明,外焦裏嫩,清香可口。楊家吊爐餅是由河南人楊玉田於1908年在吉林省洮南縣創製,至今已有90多年的曆史。1950年,楊玉田之子楊善修將餅鋪遷到沈陽並掛出“楊家吊爐餅”的牌號。在沈陽,還有一家歐陽家吊爐餅。
從我租住的陋室往對麵的胡同走,馬上感覺離外麵的喧囂遠了些。小巷狹長而空曠,車也顯得不多了。那條街叫和平北大街,就在總統大廈的附近,我上班就要從這條街上走的。
“歐陽家吊爐餅”就在這條街道上。門臉不大,招牌字也不顯眼,我來回在這條街道上走了幾個月以後才發現它的存在。我沒有吃過吊爐餅,就一直沒有進去過。後來我常去附近的蔬菜小店買菜,看到了很多顧客進進出出。出於好奇,我進了這家小店一次。
裏麵沒有包房,兩個屋子都是散桌,擺設很樸素也很簡陋。正對門的地方卻有一處與別處小吃部不同之處。一張類似電影海報一樣的張貼畫赫然在目。上寫:歐陽菊笙特味小吃。畫麵上是一唱戲的演員各種扮相,這就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索性不管服務員的招呼,仔細欣賞起來。
這家吊爐餅小店牆上貼著很多報紙剪報,都是關於這家小店的報道,我細看才知道,歐陽菊笙是一位著名的評劇演員,沈陽評劇院的,跟韓少雲一起演出過很多經典劇目。
歐陽菊笙,天津市人,1934年生。十七歲從師金鳳樓學小生,後與王曼苓、鮮鳳霞合作演出。1962年入沈陽評劇院,曾在《鳳還巢》《小女婿》《江姐》《家》《三看禦妹》等戲裏,扮演不同類型的人物,頗受觀眾歡迎。他的嗓音洪亮渾厚,“小顎腔”運用自如,演唱富有魅力。在表演上,以扇子生見長,更擅演風流倜儻的反派小生。在扮演《江姐》裏的叛徒甫誌高時,他細心揣摩人物神態,演得相當出色。在《家》中扮演高覺新時,他采用正調低八度高唱,行腔有時奔放流暢,有時迂回委婉,較好地表現了這個悲劇人物極其複雜的內心感情。其中“洞房”等精彩唱段的男聲唱腔,更見沉鬱舒緩,淒楚動人。
看來,這家小店的確不同凡響。牆上的報紙介紹,也在我的腦子裏基本勾勒出了歐陽先生為什麼開一家這樣的小店了。文革期間,歐陽菊笙被下放,他一直在食堂做飯做大師傅,因為家傳會做得一手吊爐餅。有人還打小報告,說叫歐陽菊笙改造,卻在食堂做大師傅,這工作簡直就是一個肥缺。於是,歐陽菊笙被迫離開了食堂。可是,沒有幾天,人們就受不了,覺得歐陽菊笙做的吊爐餅好吃,大家都愛吃。於是,歐陽菊笙再次被請回了食堂。
退休以後,歐陽菊笙發揮餘熱,就在沈陽的和平北大街開了這家吊爐餅小店,以後,他的後人就繼承了他的老字招牌。
我不禁唏噓不已了。
服務員問我要什麼,我看了一下,要了一碗雞蛋糕,一個吊爐餅,還有一碗汆白肉。都是東北的特色,來這裏吃飯的人不少。雞蛋糕兩塊錢一碗,吊爐餅一塊五一張,還有扮花菜也不貴。汆白肉做得不錯,酸菜粉條還有五花肉。另外給一碟韭菜花和蒜泥,蘸著白肉吃,很香。也有叉燒肉賣,我看了一下,感覺肥膩,我怕吃不下,沒敢要。
來吃飯的幾乎都是附近的居民,花錢不多,吃得實惠。他們都是老顧客了,進屋就點:一個糕,一個餅。如此簡潔稱謂是老主顧才能夠做得到的。我後來再去過,點了,拿回家去自己吃。不知道怎的,卻沒有了在小店裏吃的感覺。
店隨小,餅卻香,還有戲曲藝術的芳菲會彌漫開來。心裏,就有了一股莫名的溫暖。我記住了這家“歐陽吊爐餅”,吃一頓飯,品一次藝術人生,值得。
生活與藝術從來都是沒有分開的。我們生活著,我們也藝術著。隻是,有時候我們沒注意到,藝術一直就在我們的生命曆程裏,溫暖而詩意,樸素而美好。
沈陽還有“楊家吊爐餅”,也是老字號,雖然沒有去品嚐過,但是聽朋友傳口碑不錯,來遼寧的朋友,不妨去這兩家老店品嚐一下,一定不虛此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