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幸福的餃子(1 / 3)

老邊餃子是沈陽著名小吃,創始人姓邊,故名老邊餃子。該餃子的創始人邊福於1829年從河北省任丘縣來到沈陽,在小津橋附近經營佼子鋪。他製作的餃子采用煸餡技法,即把餃子餡煸炒至半熟,再包入餃子中,風味獨特,味道極美,於是名聲大噪,成為當地名吃。許多名人都慕名前往品嚐。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食後曾題寫了“老邊餃子,天下第一”八個大字。老邊餃子的特色:皮薄大餡多汁,韌柔勁道,餡鮮味美。

東北有句俗話:好吃不如餃子。餃子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了。是深受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

據說在除夕的交子時分,人吃了餃子會通身添力,然後,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幫助天神除掉厲鬼,再虔誠的貼上新的灶王爺畫像,並在財神爺和灶王爺的畫像前供奉上以餃子為主的美食,取意來年平安吉祥財源滾滾之意。這就是“爆竹聲聲除舊歲(祟)”這一習俗的由來。

小時候家窮,過年的時候大人不會給孩子們發紅包。於是,年夜的餃子就成了最美的享受和期盼。

記不清楚那年我幾歲了,忙碌了一年的鄉親們都在過年的前幾天等待著公社分白麵。那個時候,家家都沒有白麵吃。隻有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公社才會調撥一部分白麵來。過節一般每口人分一斤,過年要多分一些,每口人要分二斤。這樣,年夜的餃子就可以用白麵包了。

白天,生產隊就派了大馬車和強大的陣容去公社領白麵了。可一直到了晚上,也沒有見到拉麵的馬車回來。父親是生產隊隊長,這件非同尋常的大事由他親自來抓。父親領麵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先是在公社的糧站排隊,排到下午才輪到大隊。大隊領完,再按人口往各小隊分。臘月的寒風刺骨,父親和幾個鄉親都堅持排號。把麵領到手時,才知道由原來說好的每口人二斤縮水到一斤半了。不管怎麼樣,總算領到白麵了。父親趕著馬車往回走,在老爺嶺上路又陡又滑,馬車竟然翻到溝去了。所幸的是人和馬都沒有受傷,可兩袋白麵被刮出了口子,白麵灑了滿溝收不起來了。父親很沮喪,損失了兩袋白麵,給鄉親們沒辦法分了。

北風呼嘯,父親是半夜帶著馬車回來的。分麵的計劃被破壞,各家應該分得的斤數要重新統計才行。第二天,生產隊大院裏擠滿了來分麵的人。一袋袋麵粉打開了口袋,都倒在了幾個大圓笸籮裏。父親拎秤,會計念村民名單,念一份父親就稱一份。鄉親們排著隊,都很虔誠。分到的麵盡管不多,可臉上都帶著喜色。麵在逐漸減少,父親不敢馬虎。白麵是按袋來的,不知道是否足斤足兩,可要嚴格地按斤數走,父親的秤杆就絲毫不敢馬虎了。秤是平秤就可以了,秤高一點的話怕後麵的沒法分了。

父親稱到結尾的時候,還是出了問題,笸籮裏的白麵很顯然不夠分了。經一番查證,終於得出結論,會計的計算出了差錯。會計是新手,算盤扒拉得不夠熟練。好在剩下的幾戶都是小隊幹部了,一核計不按斤數和人口分了,幹脆平均分成幾份,每家拿走一份算了。這樣一來,我家就吃虧了。我家人口多,男孩子多,分得的麵粉簡直太少了。大哥一直在排隊分麵,幾次擠上前,都被父親瞪回去了。大哥自作聰明,以為父親瞪他是示意他後分能多分一些。哪知道父親是有覺悟的人,堅決不搞特殊化。

大哥拿回家的白麵少,母親原來的計劃也被打亂了。原來打算吃兩頓白麵餃子,年夜餃子和初一都要吃白麵的。事已至此,母親隻好把初一的餃子改為蕎麵的了。於是,年夜餃子成了過年最吸引人的盛宴,從而備受孩子們的矚目了。

我從小嗜睡,年夜包餃子的時候睡下的,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醒過來。一醒過來,就想起了沒有吃白麵餃子呢。鬧著跟母親要,母親告訴我不用著急,給我留下的餃子在鍋裏熱著呢。可我掀開鍋蓋,隻有一隻空碗在裏麵,哪還有白麵餃子啊。我以為母親在逗我玩,哭鬧起來。為這事,我家劍拔弩張,搞得很恐怖。父親嚴刑拷打了我幾個哥哥,父親認為是我的哥哥們偷著把餃子吃掉了。這件事成了我們家那年最大的冤假錯案,其實,大家在一起吃的時候都把熟睡的我給忘了。當母親看見我時,來個緊急叫停,才為我保留了最後七個餃子。本來就夠少的了,可這七個可憐的餃子仍然難逃厄運,被人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