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也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
淩源皮影屬中國北方皮影戲的一個重要支脈,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影人雕鏤玲瓏剔透、操縱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獨具特色。1996年,文化部命名淩源市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皮影藝術)”。1999年9月17日,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在參觀淩源收藏的幾千卷影卷時說:“淩源的影卷可為全國之最”。
在全國皮影戲已經逐漸瀕臨失傳的現狀下,從1991年開始,遼寧省文化廳連續舉辦了四屆皮影戲彙演,這在全國是少見的。
第一屆:1991年9月在淩源舉辦。五個隊,六個劇目參演。淩源市皮影團的《火焰山》獲得一等獎。
第二屆:1994年9月在岫岩舉辦。四個隊,五個劇目參演。岫岩滿族自治縣皮影團的《多羅罕》,錦州市皮影團的《怒沉百寶箱》獲得一等獎。
第三屆:1998年7月在大連瓦房店舉辦。七個隊,七個劇目參演。瓦房店市皮影團的《紅蓮仙子》,淩源市皮影團的《紅蓮除霸》,岫岩縣皮影團的《小憨的傳說》獲得一等獎。
第四屆:2002年8月在沈陽市舉辦。七個隊,十一個劇目參演。朝陽市《雲陽關》獲得了各項一等獎。鞍山市的《孫悟空大戰毒梟女》,大連市的《鶴與龜》、《熊貓咪咪》和《白骨複生》,錦州市的《雪蘭與筆架山》和《破塔救母》都獲得了各個獎項。
老家有民謠說:驢皮造了反,藝人在上喊。花錢雖不多,熬紅百姓眼。
這四句民謠說的是皮影戲。小時候,村子裏沒有電燈,也沒有電視機,鄉親們的娛樂活動不多,看皮影戲就是最大的藝術盛事了。老早就聽說要來皮影班子演出,孩子大人都很興奮。皮影戲是黑暗中的精靈,演出要借助光影,白天是不能表演的。晚飯家家都吃得很快,孩子的屁股最是坐不住,扒拉一碗飯以後就往村街上跑。
胡同是根繩,拴著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有孩子,孩子們把繩連起來。呼朋喚友,把村子弄出了喜色和動靜。大人其實也很急,都想趕緊去占個好地方。晚飯吃得馬虎不少,心已經野了,還不能表現出來,不忘了大人的風範,所以大人永遠沒有孩子的快樂多。
小時候喜歡聽故事,大人講的關於皮影戲的來龍去脈,大體也曉得。“皮影乃是佛祖留,未從開演燈打頭。大鑼好比開山斧,劈開三教並九流。”這四句詩說的是皮影戲的來曆。據說皮影戲的師祖是南海菩薩。從小就對菩薩敬畏,尤其是皮影班子的藝人們初一十五叩拜師祖的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就不敢出大聲,躲在邊上偷窺神聖莊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