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的靈魂是燈,因為燈能發光,那些惟妙惟肖的影人在燈下才會鮮活靈動起來,才能演繹才子佳人的故事,才能展現無限的美好。天漸漸暗下來,燈火燃起來。影棚前坐滿了鄉親,都期待著一通大鑼。大鑼是皮影戲開始演出的前奏,大鑼一響,孩子的嘴巴就閉上了,大人的心就懸起來了。
皮影箱裏有一個造型奇特的影人,長得特別卡通。麻子臉,大下巴,上身前雞胸後羅鍋,兩條腿一短一長,一瘸一拐。一手特大,長可過膝。一手很短,這就是有名的大爪子。皮影藝人們叫他大師兄。
據說他叫韓旺,心地善良,孝順母親。由此感動了菩薩,菩薩賜他皮影戲技藝。他說,沒有影詞怎麼辦。菩薩就給了他影卷,所以說,現在的皮影戲劇本都不叫劇本,叫影卷。長大以後,接觸了遼寧省淩源市藝術館的韓琢老先生,韓琢癡情皮影,對皮影影卷進行了長達26年的搶救、挖掘和整理。已經整理完成皮影影卷240多部3600卷3500萬字,堪稱國內第一。那一年,我走進他的影卷資料室,被一屋子的保險櫃徹底震撼住了,拿出那些影卷,都是統一紙張、統一字體、統一裝訂、統一開本,而且都是用毛筆字寫的。我想,韓琢老先生莫不是也受了菩薩的點撥。我寫過一篇文章叫《一生奔波為皮影》,詳細地記述過老人家與皮影的不解之緣。
韓旺當時還跟菩薩說,我相貌醜陋,怎麼演出啊。菩薩說,前麵用紙擋上。於是,皮影戲就有了影窗戶。韓旺又說,我嗓子粗,唱起來不好聽,這可怎麼辦。菩薩說,你可以掐著脖子唱。所以現在的皮影戲都是掐著脖子唱的。
唱皮影戲有講究,分為“會影”和“願影”。
“會影”其實是在廟會上演,名為酬神,實際上是為了招徠香客而演出皮影戲。後來,民間的廟會盛事,歡度佳節,喜慶豐收,祈盼豐年,求雨禱告等,都會集體出資或者民眾募錢,在公共場合搭台唱影,也叫“會影”。
一些人家為了驅除病魔,消除災禍,求助神靈護佑,許下“願影”。一旦目的達到,就要還願。“願影”由此得名。唱“願影”有很多講究,影台搭在自家院子內,供奉各路神仙。第一場影必須要唱《三星賜福》,以福祿壽三星的口氣念些吉利話,以討還願人的喜歡。
在鄉下,唱影的日子很多。唱影是一種民俗活動。是一種信仰。正月十五唱燈會影,正月二十八唱火神影,三月三唱祭河神影,三月十六唱祭山神影,四月二十八唱娘娘影,五月初五唱雹神影,五月十三唱關帝影,六月二十四唱龍王影,七月初七唱喜鵲影等等。
皮影戲是長在農人骨子裏的一株草,拔不下的依戀和不舍。隻要鑼鼓一響,農人的心都醉了,因為,那些草兒勾著他們的靈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