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許多人衛鑠是幹什麼的?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但一提衛夫人,他們卻能立即回答:衛夫人是著名的女書法家。衛鑠就是衛夫人,她是東晉傑出的女書法家。衛鑠字茂漪,河南安邑(今山西夏縣)人。衛鑠出生於一個書法世家,她的曾祖父衛凱,祖父衛罐、叔父衛恒都是大書法家,在書法史上頗有影響。她從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在父親、叔父的嚴格要求下,終於自成風格,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女書法家。
衛鑠擅長隸書和楷書(正書)。雖然她深受書法世家的影響,但她師承的卻是鍾繇的筆法。據《法書要錄·傳授筆法人名》說,蔡邕傳之崔瑗以及他的女兒蔡文姬,蔡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相傳楷書創始於漢代,到了鍾繇手裏,書寫法度已臻完備,為楷書之祖。衛鑠則繼承了鍾繇書法的精妙。鍾繇看到衛鑠的書法以後,十分讚賞,說她的書法是“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是說衛鑠的書法像玉壺裏的碎冰一樣冰清玉潔,像瑤台的月光一樣燦然奪目,柔婉處如芳樹一般,嚴整處又如清風拂畫。有令人賞心悅目、清爽怡人的感覺。唐人韋續在《墨藪》中對衛鑠的書法更是推崇倍至,稱讚說:
“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年少的時候,曾經隨衛鑠學過書法。當時衛鑠的書法很受名家推崇,名氣很大。太常王策有一個兒子叫王羲之,已經7歲了。十分喜好書法,他就找到衛鑠,要她教自己的兒子學習書法。衛鑠見到王羲之聰明好學,而且悟性很高,就一口答應了。王羲之練字的勁頭很大,無論什麼季節,什麼天氣,發生什麼事,他都一概不管,不到三年的功夫,他寫出的字就用筆有力,頓挫生姿了。衛鑠見了很高興,稱讚說:“這孩子書法長進真快,將來一定比我還要有名。”
王羲之12歲的時候,發現父親枕頭底下藏有一本前代《筆論》,便拿出來偷偷閱讀,並且按照書法所寫的,苦心揣摩練習,書法水平大有進步。事情當然瞞不過他的老師衛鑠。衛鑠對王羲之的父親說:“這孩子一定是發現並研究過筆訣,我近來覺察到他的書法已經開始老練起來。”她斷定,王羲之一定是在她麵前保守秘密,把那本前代的《筆論》的書名隱瞞了。王羲之的父親回去一問,果然是王羲之看了《筆論》,並且在不斷學習,可見衛鑠對書法的技巧和理論是十分熟悉的。盡管王羲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書法造詣超過了衛鑠,然而從他的書風中仍然可以明顯地看出衛鑠風格的痕跡來。
衛鑠不僅書法名冠一時,而且對書法理論也有獨到見解。她的著作有《筆陣圖》一卷傳於後世。該書是論述寫字筆法的著作,闡述執筆、用筆的方法,並列舉了七種筆畫的方法。在《筆陣圖》裏,她首先提出了“多力豐筋”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見解。她說:“善筆力者寫出的字多骨,不善筆力者寫出的字多肉。多骨微肉的字,叫做筋書,多肉微骨者,隻能叫做墨豬”。多力而且豐筋的字是好字,無力無筋的字是病字。這一創見對後代書法家有很大影響。例如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就被人稱作“筋柳骨”,即是稱讚他們的字多骨豐筋。後來王羲之寫了一篇《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的文章,對衛鑠的理論又加以進一步的闡述。
衛鑠的兒子李允,在他母親的教導下,後來也成了書法家。大概是由於長年練習書法,修身養性,衛鑠很長壽,她生於公元272年,死於公元349年,活了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