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的奮戰,大片蝗蟲死的死,逃的逃,大部分莊稼總算保住了。米元章這才鬆了口氣。
米元章打道回府後,一個公差送來鄰縣的公文。他拆開一看,是責備他不該把蝗蟲趕到他們縣裏去,讓他們遭災受害。他又好氣,又好笑,提筆在公文背後寫了一首詩:“蝗蟲本是天災,不由人力擠排。若是敝邑遣去,卻煩貴縣發來。”
站在旁邊的一個公差高聲誦讀,眾人禁不住哈哈大笑。
公文退回鄰縣後,再也沒有下文了。
水出高原
北宋的安鴻漸,非常滑稽,常做出別人做不出的事,說出別人說不出的話。此人性格還有“另一麵”,就是“懼內”,俗稱“怕老婆”。
一年,嶽父去世,他去奔喪,在老人靈前哭了一場。哭完了,妻子把他拽到沒人的地方,問他:“你怎麼隻有哭聲,不掉眼淚?”安鴻漸說:“流眼淚了,隻是用手絹擦幹了。”妻子說:“明天你早點來,我一定要看你流多少淚,別把我們娘家人不放在心上!”安鴻漸隻得唯唯諾諾地答應了。
第二天,安鴻漸又去奔喪,腦門上放著“寬巾濕紙”,一通大哭,額上都往下滴水。哭罷,他妻子又把他叫出去,仔細一看,吃驚地說:“淚都是從眼睛裏往外流,你怎麼從額頭上流呢?”安鴻漸說:“我聽說自古水出自高原,黃河、長江不都是從高原上流下的嗎?我的額頭是腦袋上的‘高原’,自然可以出水的。”
治平之學
元朝初年,有人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薦胡石塘,說這個人是個奇才。忽必烈就下令召他進京,考察一下。不知是習慣,還是慌張,胡石塘歪戴著帽子就進來了。皇上問:“你學的什麼本領?”相當於現在考核了解學什麼“專業”。胡石塘答:“學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皇上一聽這話,斷定此人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便笑著說:“你連自己的帽子都戴不正,怎麼能平天下呢?”
一字笑
明朝人陳全,是個善說笑的人。有一次,他誤入皇家的禁地,讓一個朝廷裏很有權的太監抓住了。陳全趕忙賠罪:“小人陳全不知,請公公(對太監的尊稱)見饒!”
這太監早聽說陳全的大名,便說:“我常聽說你能說笑話,你給我說一個字,能讓我笑了,就放你。”
陳全說了一個字:“屁!”太監問:“這是什麼意思?”陳全說:“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太監大笑不止,連說:“放了吧!放了吧!”原來,陳全的一個字,加上解釋,同時說了“放屁”和“放人”兩個意思。
清酒濁酒
明朝成化年間,汝寧府(今河南汝南)楊太守,為官清廉,而府治所在地汝陽縣(今河南汝南)的劉知縣,卻是個貪官。有一天晚上,楊太守換上便服出了門,來到一家百姓門前,聽見紡車嗡嗡地轉。突然,紡車聲停了,紡線的老太太對女兒說:“天太冷了,拿點酒來喝吧!”
女兒拿過酒瓶,很輕,沒多少酒了。她輕輕倒出一杯清酒,說:“這一杯是楊太守。”又把其餘的濁酒倒了一杯,說:“這一杯是劉知縣。”
始祖鳥
始祖鳥,是最古的鳥,進化論認為它是介於鳥類與爬行類動物之間的過渡品種。
清代有個叫祖一飛的人,腳有毛病,站不直,隻能扶著牆走。一天,他在朋友家見到一個生人,便問人家姓什麼,回答“姓孫。”這位孫某,又反問他姓什麼。
祖一飛如果簡單一答“姓祖”,也就算了,誰也不去多想“一祖(祖父)一孫(孫子)”這麼巧的事。他不,偏要賣關子,占人家便宜,便說:“我的姓不敢說,說出來你就不自在了。”對方一再說沒關係,請教尊姓大名。
這位祖一飛說:“既然你一定要問,我就告訴你,可別生氣。你不是姓孫嗎?我姓祖,祖一飛。祖孫相對,所以我半天不敢回答呀!”
孫某一聽:這實際是強調“祖孫”來罵我呀!就回敬了一句:“你一飛而未能衝天,豈不是始祖鳥嗎?”
古人有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孫某借用來作戲言,說他飛不起來,無法直立,像始祖鳥,類似爬行動物。
不量尺寸
清朝道光年間,北京城內城外的成衣匠(裁縫)差不多都是寧波人。他們很精明,也極善於觀察。
有人拿著布料去裁剪,裁縫隻問主人的性情、年紀和身材,是官員則問是什麼樣的科第出身,那年考中的,現在官居何位。於是,去人就很奇怪了,問:“你為什麼不問問、也不量量尺寸呢?”
裁縫說:“少年科第者,性情傲慢,必定是挺著胸脯走路,做衣服應該前邊長點、後邊短點;老年科第者,心情慵懶,必定有點哈腰駝背,做衣服應該前邊短點、後邊長點。體胖者,腰寬;體瘦者,身窄。急性人須穿短衣,慢性子該穿長衣……至於尺寸,按比例擴大或縮小就行了,何必再問呢?”
第一等評語
清代有個王少香,學習寫詩,連平仄聲都搞不明白。他住在很偏僻的地方,那裏沒有幾個舞文弄墨的,人們覺得他能寫幾句詩很了不起,他自己呢,也就稱起詩人來了。
有一年,“詩人”到了北京,動不動就贈人一首詩。真正懂詩的李九溪看了他的“作品”,批了“放狗屁”三個字。
有人見了,說:“你怎麼罵人罵得這樣狠呢?”李九溪說:“我這可是第一等評語呀!還有二等、三等,那才是惡罵呢!”
這人可聽糊塗了,請他加以解釋。
李九溪說:“‘放狗屁’,是說人偶然放了個狗屁,其中還有人味,所以是一等評語。第二等是‘狗放屁’是狗而不是人了;好在這狗屁不多,不是終日放屁,列第二等。第三等則是‘放屁狗’,以放屁得名的狗,就全是狗屁了。”
秘訣
清朝時,浙江杭州吳山有個人擺攤,專門出售各類“秘訣”,100錢一條,買什麼樣的秘訣,買多少,都不限製。
有個人花了300錢,挑了三條,都是他所關心的事。三條秘訣,早已用紙密封好了,擺攤的人還小聲囑咐他:“這方法是很靈的,千萬千萬不要傳給別人呀!”
買了“秘訣”的人,回到家裏,把密封紙一層層打開。
第一條是“持家必發”(怎樣才能發家)。隻見紙條上寫著兩個字“勤儉”。
第二條是“飲酒不醉”(怎樣才能不醉酒)。隻見紙條上寫著兩個字“早散”(早離開酒席)。
第三條他想知道“生虱斷根”的辦法,那紙條上是“勤捉”二字。
這人大呼上當,非常後悔,就想找擺攤的辯論講理去,可又一想,人們紙條上說的也有道理:勤儉能致富,早散不醉酒,勤捉不生虱子,沒錯呀!這麼一想,隻好作罷了。
兩個木頭疙瘩
清末,興起新學,不但教授語文,也講算數和其他課程。有個老師問學生:“一加一是多少”
學生答:“三。”
老師生氣地說:“你真是個木頭疙瘩!比如說吧:你和我,是幾個人?”
學生說:“這我知道。”
“你說。”
“兩個木頭疙瘩。”
雞有六德
從前,有個客人去拜訪朋友。兩人一直談話,到了該吃飯的時候了,主人也沒有留客就餐的意思。
客人想:要是留我,我未必在這兒吃飯;既然不打算留我,我卻偏要吃你一頓,而且要吃好的。他看見院子裏主人家的雞,就指著雞說:“雞這種家禽有六德,你聽說過嗎?”
主人說:“我隻聽說過雞有四德,一為文,其貌堂堂;二為武,敢鬥強敵;三為仁,保護同類;四為信,按時報曉。從沒聽說過六德呀,那兩德是什麼?”客人說:“你若舍得,我就吃得。加上這兩德(得)不就是六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