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布衣到天下共主的博弈之道02(2 / 2)

絲寶集團的梁亮勝就是憑著強烈的成功欲望而創業成功的。

1982年,梁亮勝帶著他的妻子和所在內地工廠的其他40多名青工一起被派往香港工作。當時,梁亮勝一家在香港隻有四五平方米的住房。那是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除去公用廚房、洗手間、走道,房間之小難以想象。梁亮勝夫妻倆住客廳,另兩家人各租了一個單間。

因為別人白天上班時要走廳,梁亮勝就在廳裏拉起一塊塑料布,留一個過道,他們夫妻倆隻能擠在沙發上睡

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梁亮勝每天晚上都要堅持去上學。在香港的3年時間裏,梁亮勝係統地學習了航運、英語、國際貿易和經濟管理等課程,後來,梁亮勝涉足於國際貿易,通過向國內販賣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後來,他就辦起了絲寶集團,出品舒蕾、風影等洗發水。

回想自己的創業曆程,梁亮勝感慨地說:“回頭來看,一起到喬港的40多人現在都還在工廠裏做工,因為他們滿足於現狀,覺得現在做工比原來在國內做工好多了。”從他的話裏不難聽出,是成功的欲望促使他走向創業成功。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賺更多的錢,過上更好的生活,他要給自己當老板,做自己的主人。而原來一起隨他到香港做工的40多個工友,卻沒有他這樣的欲望,或者說雖然有過這方麵的想法,卻沒有付諸行動,所以他們20多年前給別人做工,20多年後仍然隻能給別人做工,為別人賺錢。

劉邦渴望自己能夠像秦始皇那樣高居萬乘之尊,這在旁人看來,是一種野心,甚至是一種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妄想。但是,生活在那個時代,天下動蕩的風雨即將來臨,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他這種野心,實際上就是一種強烈的成功欲望,成了他與諸侯博弈的最大動力。與此相類似的是,項羽也曾經見過秦始皇出遊的場麵,而當時的項羽也曾發出過類似的感歎,隻不過他的感歎太過於直率,他說“彼可取而代之也!”。

在反秦的各路諸侯中,劉邦、項羽這兩個人的野心是最大的,成功的欲望是最強烈的,因此兩人也成了決定天下走向的關鍵性人物,成為了當時諸侯博弈中的最主要對手。劉邦含蓄而穩重的成功欲望與項羽急躁直率的成功欲望畢竟有所不同,相對而言,劉邦的成功欲望更為人性化一些,體現的是大丈夫之誌;而項羽的成功欲望顯然更為狼性化,體現的是大丈夫的野心,這就導致了他們在爭取人心向背上的不同結局,並決定了他們在博弈中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