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越死後,劉邦認為梁國地處中原重心,勢力不宜太大,於是將梁國一分為二,東北仍為梁國,由皇子劉恢出任梁王,西南為淮陽國,由皇子劉友出任淮陽王。
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許多開國君主對待開國功臣所奉行的不二法則。劉邦是如此,後來的朱元璋也是如此。其實,不僅是在政治博弈中是這樣,在商海博弈中也是這樣。在企此經營管理中,人被視為“資本”、“成本”,當一個人被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視為“資本”時,那麼,他在這個企業裏就有其用武之地,而當他被視為不能承受的“成本”時,不論其曾經取得過多少成績、為企業立下過多少汗馬功勞,也不論他曾經獲得過多麼高的評價,他都得“鳥盡弓藏”了甚至該“下課”了。
當劉拜與項羽博弈天下時,劉邦在軍事上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為了轉變自己在軍事上的劣勢,劉邦與彭越聯合對付項羽。彭越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明確,由於他是大盜出身,善於打遊擊,於是擔當起襲擊項羽的糧草補給線的重任。在楚漢戰爭中,彭越很出色地完成了這項任務,讓項羽的補給線經常陷於癱瘓的境地。他和劉邦一前一後,一明一暗對付項羽,使項羽疲於奔命,使項別逐漸陷入了困頓的境地。從博弈的角度上講,劉邦之所以能最終戰勝項羽,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彭越和韓信一樣,在戰略上給了他重要、最有效的配合。
劉邦戰勝項羽以後,彭越的使命就完成了,他在劉邦集團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而且,由於他占據了中原地區最富庶的地方,他本人又能征善戰,反而成了劉邦心目中影響帝國穩定的不穩定因素。
可悲的是彭越在漢王朝建立後沒有及時完成自己的角色轉變,沒有意識到他在劉邦心目中的位置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而且引起了劉邦的忌恨。最大的敗筆是劉邦討伐陳豨時,他沒有在第一時間響應劉邦的征召,以前和劉邦是盟友時,尚枳極協助劉邦,現在身為劉邦的臣子卻不服從劉邦的命令,自然會使劉邦龍顏大怒。既然有人告發他縱容部下造反,並且確有其事,那麼劉邦為什麼還會放過他呢?
在處理彭越謀反一事時,起初劉邦還是比較念及彭越的功勞的,沒有判他死刑。但是,彭越沒有看透呂後,居然還天真地寄希望於呂後為他幫忙減刑。其實,呂後比劉邦更在乎權力,而且她沒有什麼殺功臣的心理負擔,於是堅決主張殺掉彭越。
在彭越事件中,彭越和劉邦都是輸家,真正的贏家是呂後——為將來奪權清除了一個威脅,並讓劉邦落了一個濫殺功臣的罵名,並直接引發英布謀反,迫使劉邦和英布開戰,而正是在與英布開戰的過程中,劉邦受了傷,這一次受傷,使年過半百的劉邦不堪承受,從此,身體狀況逐漸轉差,加速了劉邦的死亡。而這一切,對於一心要獨攬大權的呂後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