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布衣到天下共主的博弈之道50(1 / 2)

第二節 廢立太子之爭,劉邦輸了

劉邦晚年,心裏最大的隱憂除了匈奴和異姓諸侯王的威脅外,主要就是繼承人的問題。

呂後所生的嫡長子劉盈,是當然的繼承人,在漢王時代便被立為太子。劉盈生性仁慈、軟弱,沒有亂世領導者應有的風範和氣魄,雖然曆經患難,但還是學不會如何保護自己。

除了長相高大英俊外,劉盈一點也不像他父母。他既不像劉邦那樣瀟灑和大而化之,也不像呂後那樣堅強和狠毒,而且,劉邦長年征戰在外,對劉盈也沒有什麼感情可言。

劉邦晚年特別寵愛年輕的戚姬,常常和戚姬在一起。戚姬生了一個兒子叫劉如意。劉如意既聰慧又可愛,年紀雖小,卻非常懂事,反應又快。劉邦認為,劉如意比較像自己,便有心廢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當上太子,戚姬極力拉攏大臣,希望他們支持劉如意。但是,漢朝的一些元老大臣都比較同情個性仁慈、又沒有犯什麼錯的劉盈。每次劉邦提出更立太子的事情,總是得不到大臣的支持。太子之位關係到帝國根基,劉邦在沒有得到眾大臣的支持下,也不好獨斷專行。於是,更立劉如意為太子一事並沒有什麼進展。

母以子貴。呂雉雖然貴為皇後,但是太子的廢立直接影響到她未來的命運。因此,呂雉對太子廢立的事情非常擔心。如果太子劉盈被廢,自己未來的權勢也將隨之而去,一生的心血自然會付諸流水。曆經長年的患難和孤獨,呂雉變得相當敏感而不安,對別人有極端不信任的傾向;但是也因為長年的孤獨和忍耐,她的個性也變得非常堅強,非常自信。她絕不願意讓戚姬的意圖得逞。

由於劉邦具有絕對的決定權,劉盈隨時都可能被廢掉,她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向善於謀劃又深得皇帝信任的張良求計。

張良也反對廢立太子,他認為一動不如一靜,太子是國家的根基,任何人為的變化,都有可能造成混亂。不過,他認為這是劉邦的家事,隻要劉邦不問,他便一概不管,一切順其自然。

呂雉派呂澤去請求張良指點迷津。張良起先說這事是皇上的家事,他沒有資格插手,但是在呂澤軟硬兼施,死皮賴臉的要求下,張良沒有辦法,隻好給他出了一個主意。

張良說:“這不是靠口舌爭辯就可以解決的。我知道皇上一直想邀請四位高人為其幕僚,伹這四人年歲已大,皆以為皇上為人傲慢輕侮,所以相偕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但是皇上還是非常尊重這四位高人。現在你們倘能不愛金玉壁帛,請太子親自寫書信,用最謙卑的態度,準備最舒適的車子,並派去最擅言辭的人,邀請這四位高人。我相信,他們會會接受太子邀請的。如果他們能來,便聘之為賓客,經常和他們一起上朝廷,讓皇上看到,皇上必會驚問是如何請到這四位高人的。隻要皇上知道這四人已為太子所用,太子之位便安如磐石了。”

張良所說的四位高人,就是“商山四皓”,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隱士。

呂澤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呂雉,呂雉便命呂澤派人奉太子劉盈的親筆書信,卑辭厚禮,去聘請此四人。果然,四位高人接受了太子的聘請,一起住進了呂澤的家,成了太子的賓客。

由於長期勞累,加上征討英布時,劉邦受了傷,他的病情開始一天一天地惡化,他判斷自己的時間可能不多了,決心處理已擱置多年的繼承人問題。

太於少傅張良勸劉邦不要廢立太子,劉邦不但不聽,反而立即著手準備廢立太子。

太子太傅叔孫通極力為太子辯護說:“昔日,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申生,立奚齊,造成晉國混亂數十年,成為天下笑話。秦始皇不早定扶蘇為繼承人,讓趙高得以有機會詐立胡亥,造成亡國,此為陛下所親見啊!今太子為人仁孝,天下皆知也,這也是陛下和呂後辛苦培育的功勞,怎能輕易放棄呢?陛下如果真的想廢長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頭血洗此地。”

叔孫通說辭慷慨,擺出一副要殺身成仁的模樣。

劉邦看到叔孫通如此維護太子,隻好說:“老先生可以休息了,我隻是開玩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