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1 / 3)

章節2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說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隻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曆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複蘇,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曆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隻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蔭。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插柳戴柳。因為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裏,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他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薑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麵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雲:“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蕩秋千,鬥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延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端午節傳說

中國的端午節最先是屈原出現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因為在長江一帶至今有“端午水”一說,也就是在端午節前後會有大暴雨導致的洪水。古人認為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什麼的衝走,舉行的一列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五穀豐登。加上這時候一般是農耕的犁田、插秧季節,經常要在水裏泡著,喝黃酒能有效去除風濕,相傳黃酒是神仙賜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這段時間喝黃酒的習慣。這些並不是紀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國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一說法,屈原投江更加讓人們記住了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慶祝方式。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六月六祭天王

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天上、人間和地獄都是可以通婚的。那時候,板告寨中有一個涼幽幽的水井,可以通到地下的十二層龍宮。

一天,勤勞的男青年六六到井邊去洗菜,發現水裏有一隻大白蝦在遊來遊去。六六很是喜歡,便把這隻大白蝦帶回家裏,放在水缸中養著。這天夜裏,他做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夢,夢見天上的月神婆婆飛到了人間,來尋找她失落的月亮公主。

清晨醒來,他想著昨夜的夢,扛著鋤頭到山上種地去了。他一邊幹著活,心裏總也放不下這件事,便趕緊幹完活,提前回到家來。他來到家剛一推開門,看到家裏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幫他做飯。姑娘見到六六,又驚又喜,低下頭羞紅了臉。

六六走上前去,對姑娘說:“這不是在夢中吧?美麗的姑娘,你是……”姑娘忙說:“昨晚你不是在夢中聽說我的母親要來找我嗎?”“啊,那你就是那位月亮公主了?”六六驚喜萬分地說。

原來,這位幫六六做飯的美麗姑娘,就是月神的第六個女兒,她變成一隻大白蝦,到龍宮去拜望外公龍王,回來路過人間時,看到六六樸實勤勞,便愛上了他,決定留在人間與六六一起生活。

他們結婚了,和和美美地生活著。一年以後,月亮公主生下了一個胖兒子。這孩子一出生,三天會喊媽媽,七天會走路,到了第十天,就能滿山遍野地放牛了。這孩子聰明過人,而且十分勇敢,左鄰右舍的鄉親們都十分喜歡他,便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天王。

消息傳開後,國王知道民間有這樣一位美麗的月亮公主,她的美貌使京城所有的美女都失色,就想把月亮公主娶來做他的第九個妃子。於是國王派大臣帶著一群武士,來到六六住的地方,把月亮公主搶走了。臨別時,月亮公主對兒子天王說:“兒啊,你和你爹不要難過,以後有什麼困難,就到月亮上去找我吧!”

天王聽說媽媽要走了,就放聲大哭:“媽媽呀,我不知上天的路呀!”月亮公主說:“隻要你為人正直,將來必定會有人為你指路的。”

六六砍柴回到家裏,發現妻子不見了,知道是被國王搶去了,他心如萬箭亂穿,非常難過。他對兒子說:“兒呀,你媽被國王搶去了,這世道太不平,好人受氣,我要去找那混賬的國王算賬,就是上天入地也要給你把媽媽找回來。”

六六出門去尋找妻子了。一天,他走到落雨河邊,遇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六六問老人:“老公公,你看見我的妻子月亮公主從這裏走過嗎?”老人說:“我不認識你的妻子,隻見幾個人推著一位女子走到河邊,她彎下腰捧水喝,噴出一道彩虹,她騎上彩虹飛走了。”

六六聽老人一說,馬上急切地說:“啊,那就是我的妻子月亮公主啊!”老人又說:“如果真是你的妻子,她留了根飄帶在河邊。你若能找到,也能夠上天去哩。”六六來到河邊,在草叢中,石頭間,找啊,找啊,果然找到了那根飄帶,那飄帶便帶著六六飄呀飄,飄到了天上,飄到了月亮公主的身邊。

媽媽上天去了,爹爹也跟著去了,家裏隻剩下了年幼的天王。天王是個聰明的孩子,他能獨立生活,他會種田,莊稼長得比誰家都好。這時,板告地方有個土官,他是國王的狗腿子,名叫然蘇,他想霸占天王的收成,趁天王到井邊打水時,他就派人把天王推下井底去了。沒過幾天,有人看見天王在板告寨的一個池塘裏洗澡。土官然蘇知道後,又派人去把天王抓了來,把他捆在虎狼灣的一塊大石頭上,想讓老虎把他吃掉。

過了幾天,又有人看見天王在落雨寨幫著別人種田。土官然蘇又派人把他綁在路邊的一棵大杉樹上。這天正好是六月六。天王說:“兄弟們,你們捆我有什麼用呢?”

這些人想了想,可也是,第一次,然蘇把他沉到井底,他沒有被淹死;第二次,把他丟進虎狼灣,老虎、野狼也沒有把他吃掉;現在又要把他捆起來,對我們這些人也沒有什麼好處,倒不如把他放了。天王對他們說:“今天你們救了我,將來我到天上去,就叫蝗蟲下來吃惡人的莊稼,咬惡人的衣服。哪些是好人的田,你們打一個記號,我就不叫蝗蟲去吃;哪些是你們的衣服,就拿出來曬到院子裏,我就不叫蛀蟲去咬了。”

這些人聽了非常高興,馬上就來給天王解繩子。繩子剛解開,天王隻輕輕地縱身一跳,便飛出了七八丈遠,頃刻間就化成了一股青煙,升到天空中去了。後來,就在天王升天的地方,出現了一尊巨石人像。人們都說,那就是天王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