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年農曆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者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的是釋迦十大弟子目連的母親死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曆7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二
關於鬼節的來曆,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裏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徇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隻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渡法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隨著華人來到東南亞等地區,也將中元節的風俗帶到那些地方。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活動具有很廣的群眾基礎,遠近聞名。八月十五中秋節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曆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 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隻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麵、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隻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麵,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月餅的來曆
很久很久以前,七仙女下凡與董永成親後,被抓回天庭,七仙女臨回天庭前,為董永留下一個兒子。這年農曆八月十五,這個孩子見同村的小夥伴們都在村頭的桂花樹下玩鬧著,心裏也癢癢了,便走過去湊熱鬧。
可是,他剛一走過去,孩子們就都躲開他。他找李狗剩,狗剩走開了,他找張石蛋,石蛋撒腳就跑。王鐵柱還罵他:“你是個沒有媽沒有教養的野小子,我們不跟你玩。”
他一聽,扭頭跑到村外的老槐蔭樹下,放聲大哭起來。他一邊哭一邊喊:“媽呀,我的好媽媽,你在哪裏呀?快來接你可憐的兒子吧!”孩子的哭聲傳到了天上,驚動了善良的天神吳剛。吳剛一看這沒媽的孩子真是可憐,覺得那哭聲好似在撕他的心。
吳剛便急忙扮成一個村夫,從天上下來,走到那個孩子的麵前,和顏悅色地哄他。可是,無論吳剛說了多少好話,哄來哄去,那孩子硬是哭得死去活來地要媽媽。他哭著對吳剛說:“好心的叔叔,別的孩子都有媽媽,媽媽疼他們,愛他們,為什麼我就沒有媽媽呢?我的媽媽到哪裏去了?”
吳剛一看孩子想媽媽的心真是太急切了,自己的心便軟了,於是他一邊給七仙女捎去信兒,一邊悄悄地拿出了登雲鞋,對哭得兩眼通紅的孩子說:“孩子,叔叔告訴你一個辦法:這是一雙登雲鞋,你想見媽媽,穿鞋站在圓月下。”
孩子聽到這話,知道可以找到媽媽,心中樂了。他忙向吳剛行禮道謝,對吳剛說:“叔叔,我先謝謝你,等找到媽媽,我再和媽媽一起去看你。”
於是孩子坐在村頭的一塊石頭上,眼巴巴地盼到太陽下山,又急切地盼著星星在天上眨眼睛。等到月亮剛一露臉,就趕緊從懷裏掏出登雲鞋,在明亮的月光下穿上了它,隻一跳便飛到了天宮中。
此時,七仙女已接到吳剛捎去的信兒,早早就等在天宮門口了,一見兒子來到了身邊,真是悲喜交集,對兒子又是親又是抱。眾姐妹也都迎上來親這個遠道而來的小外甥,這個給石榴,那個送柿子,這人拿出花生、核桃讓他吃,那個又端出板栗、白梨讓他嚐。
七仙女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她親手把嫦娥送來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果、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子,做成了甜蜜蜜、香噴噴的仙餅,讓兒子痛痛快快吃個夠。
哪曉得這事很快傳到了玉皇大帝的耳朵裏,他很不喜歡這個外孫,嫌吳剛多管閑事,馬上把捎信的吳剛罰到月宮裏去砍桂樹,而且永世不能離開月亮。又命令天兵脫下那孩子的登雲鞋,打發麒麟把他送回人間。
這孩子如同做了一場夢,對天宮中的一切總是模模糊糊的,但媽媽給他做的仙餅,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這孩子長大後做了官,便讓百姓們做那種圓月樣子的餅子,這就是現在的月餅。重陽登高節的來曆
戰國時期,在洪衛河邊住著一戶叫石景的人。他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人,守著幾畝薄田過日子。這一年,他們居住的洪衛河兩岸又害起了瘟疫,許許多多的人都病倒了。輕的下不了床,重的送了命。石景的老父親也得瘟疫死去了。
石景小時候曾聽老人們說過:“洪衛河裏住著一個瘟魔,它每年都要到人間。”石景決心去訪仙求道學法術,戰勝瘟魔,為民除害。
他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位名叫費長房的神仙,便收拾起行裝,進山拜師。他來到東南山裏,隻見千峰萬巒,不知仙人住在哪裏。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一座山一座山地找,一條河一條河地尋。
不知過了多少天,石景正走著,忽見麵前有隻白鴿子。那白鴿不住地向他點頭。石景不知何意,也向白鴿子點頭致意,那白鴿子忽然飛起,飛了兩三丈遠便落下了,還是不住地向他點頭,仿佛要和他說些什麼。石景剛走近,那白鴿子又飛了。
這時,石景明白了白鴿子的意思,便隨著鴿子向前走去。又翻過了幾座山,他覺得好像來到了仙境之中,蒼鬆翠柏間有一座古廟,廟上有“費長房仙居”五個金色大字。
他來到廟門前,隻見黑漆大門緊閉。他虔誠地跪在門外,不敢驚動裏麵。他跪呀,跪呀,直跪了兩天兩夜。第三天,大門終於開了。一位銀須拂胸的老人對他說:“你為民除害心誠意切,快隨我進廟吧!”
費長房交給石景一把降妖青龍劍,並教他練功。於是,他便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開始練功了。有一天石景正在練劍,費長房來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日,洪衛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普渡眾生。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災。”
回到家鄉,他便把老神仙的話對大家說了。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家人和村裏的鄉親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他把仙翁送給他的茱萸葉子分給大家,又讓每人喝一口菊花酒,他把鄉親們安排好,便帶著仙翁送給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中,獨坐屋內,單等妖魔來臨。
不一會兒,隻聽洪衛河怒吼,怪風驟起。瘟魔從水中來到了岸上。它穿過村莊,走千家串百戶卻沒有發現一個老百姓。當它看到人們都歡聚在山頭上,就急急地往那裏趕去,可是還沒到跟前,隻覺得酒氣刺鼻,茱萸異香沁腑,便不敢上前了。
它回到村裏,看到石景正坐在屋中,就大吼一聲撲了上去。石景揮劍砍去,直殺得瘟魔拔腳就跑。石景追出來,一劍便把瘟魔刺死了。
人們為了記念石景除妖,感謝仙翁的幫助,便在每年的九月九日登高插茱萸,久而久之形成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