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1 / 3)

章節3

臘八節傳說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關於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一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穀、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刹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幹,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一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說,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一說,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遊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裏斷炊了,那小夥子饑腸難熬,遍搜米缸、麵袋和家裏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洗過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說,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嶽飛的懷念。當年,嶽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嶽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嶽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嶽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還有一說,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監牢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節習俗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臘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後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嚐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醃製鹹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炎帝化身灶君菩薩

炎帝逝世之後,被安葬在白鹿原,當地老百姓都傳說炎帝其實並沒有死,而是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召他到天宮聽封去了。

炎帝跟隨九天玄女來到天宮通明殿上,參見了玉皇。玉皇說:“你在下界為帝,很得民心。如今年紀大了,不必勞累過多,我就封你做九天東廚司命灶君菩薩吧!希望你監督天下人勤儉過日子。每年今日,你上天來稟報一次。如果百姓忘恩負義,浪費五穀,就要受罰。”炎帝聽了,一一答應。

炎帝回到人間後,各家各戶都來看望。聽說炎帝做了灶君菩薩,都爭著要把他接到自己家裏去過日子。大臣郴天說:“好了,好了!灶君隻有一位,大家不要爭。這樣吧,我把他的圖像畫下來,每家灶前貼一張,不就天天和大家在一起嗎?”百姓聽了,都說這個辦法好。據說,這就是貼灶神像的由來。

第二年臘月二十三日,灶君菩薩要上天奏事了,人們舍不得他走,一直把他送到村口。灶君菩薩說:“這次上天,多則七天,少則三五天,就要回來的。我還想把天上的神牛借下來,幫助大家耕地,減輕大家的勞累。”他到天宮向玉皇講了人間的苦情,然後要求允許借神牛下凡耕地。玉皇說:“我沒有意見,你到兜率宮太上老君那裏求助吧。”灶君大喜,謝過玉皇,就找老君去了。

卻說灶君菩薩上天後,百姓天天在想念他。等到年三十晚上,還不見灶君回來,大家心裏很著急。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沒有睡,一直坐在火爐邊等灶君菩薩。快到五更天了,隻聽見空中三聲牛叫,人們覺得稀奇,趕緊開門抬頭一看,啊哈!是灶君菩薩牽著一條大神牛回來了!大家高興得不得了,趕快點起香紙,放起鞭炮迎接。

後來,每年臘月三十日晚上,人們都是夜裏不睡覺,要圍爐“守歲”,實際上是等著迎接慈愛、仁德的灶君菩薩從天回到人間。據說,送春牛的風俗,也就是這時傳下來關於灶王節的傳說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這一天,要把灶王爺請下來,燒了。是讓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再等他回宮降吉祥。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隻限於男子。

“小年”又稱“灶王節”。說起灶王節,民間流傳著幾種版本有趣的傳說。

一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日久出了名,方圓千裏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