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華佗發明麻沸散
華佗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名醫,他最早發明了麻醉藥,當時的藥名叫麻沸散。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你爭我奪,戰爭連續不斷,經常打仗;再加天災人禍,軍隊和老百姓受傷得病的很多。這一帶當時屬譙郡(今亳縣),歸曹操管轄,打仗多在長江兩岸,這裏是後方,因而傷病員大都運到這裏。華佗是有名的外科醫生,當然都要請他去治療。華佗是惜貧憐苦、有求必應的人,不管是兵是民,隻要找到他,他都給醫治。經他治好的病傷員,有鋸腿的,有截手的,有剖腹的,有縫補的,啥樣的傷病都有。可是,那時沒有麻醉藥,每當進行剖腹、截肢等大的手術時,病傷員忍受不了手術的痛苦,有的暈厥了,有的痙攣了,呼爹喊娘的慘狀真使人目不忍睹啊!華佗看了也很心疼,咋辦呢?為了治他們的病,為了救他們的命,隻有咬著牙、含著淚為他們精心治療。傷病員看到華佗那種不怕髒、不怕累,認真為人治病的精神,無不感動地流下淚來。
華佗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想了許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總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一次一次地失敗了。但華佗並不灰心,在治療中繼續摸索和試驗,他定要悟出個減輕病者痛苦的辦法來。
有一次,華佗為一個患爛腸的病人剖腹開刀,由於病情嚴重,腸道壞死太多,前後忙了幾個時辰,才把手術做好,病人得救了。手術做好後,華倫卻累得筋疲力盡。為了解除疲勞,他便叫老婆打了一斤酒,炒了兩個菜,自斟自飲地喝了起來。誰知,華倫因勞累過度又加上空腹多飲了幾杯,一下子喝了個大醉,弄得人事不知。他老婆可嚇壞了!她知道華佗是個謹慎的人,從來沒有喝醉過,今天為什麼突然喝醉了呢?莫非他是得了什麼急症?!她當時很害怕,就用紮銀針的辦法進行搶救。人中穴、百會穴、足三裏都紮了,可是華佗仍沒有什麼反應,好像失去了知覺似的。他老婆看了更是著急,隨手摸摸脈搏,按按心窩,跳動的還都正常,這才放了心,知道他是真的喝醉了。
過了兩個時辰,華佗醒了過來。他老婆就把剛才他醉後給他紮針的經過講了一遍,華佗聽了甚為驚奇!為什麼給我紮針我不知道呢?難道說,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覺嗎?
第二天,華佗就對他老婆說:“今天我再喝醉酒試驗一下,你再給我紮針,看看我有沒有感覺?”試驗結果,開始紮針時還是沒知覺,後來肌肉打哆嗦,最後才知道有點痛了。就這樣,又反複地試驗多次,得出結論,酒也有麻醉人的作用。華佗後來給人動手術時,就叫病人先喝些酒來減輕痛苦。可是由於手術時間長,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來麻醉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有一次,華佗到鄉下行醫,碰到一個奇怪的病症:病者牙關緊閉,瞪著眼,口吐白沫,睡在地上不動彈。華佗上前看看神態,按按脈搏,摸摸額頭體溫,一切正常;又問問病者過去有過什麼疾病?病者家裏的人說:“他身體非常健壯,什麼疾病都沒有,就是今天他誤吃了幾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這種病症的。”
華佗從病者家人的介紹中,得到了一些線索,他說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來我看!”
病者的家人就連忙把一棵連花帶果的臭麻子花送到華佗麵前,華佗接過臭麻子花聞了聞,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裏嚐了嚐,頓時覺得頭暈目眩,滿嘴發麻:“啊,好大的毒性呀!”
華佗摸清了病人得病的原因,就對症下藥,用清涼解毒的辦法把病者救了過來。華佗臨走時什麼也沒要,就要了一捆連花帶果的臭麻子花。
華佗把臭麻子花背到家,高興地對老婆子說:“這回我找到能麻醉人的藥物了。”
他老婆一看說:“嘿,我還以為你得了什麼寶貝呢,原來是臭麻子花!有什麼稀罕,這東西我娘家莊前屋後到處都是。”
華佗說:“那好呀,你趕快到你娘家去,盡快地再多收一些臭麻子花來,讓我配製麻醉藥。”
他老婆聽了把嘴一撇說:“你今個試驗,明個配製,也不知你哪一天能把麻醉藥配製好!”
華佗聽了笑笑說:“‘世上無難事,就怕有心人。’隻要我不死,就一定要把麻醉藥配製出來。”
從那天起,華佗開始對臭麻子花進行試驗,他先嚐葉,後嚐花,然後再把果根嚼。試驗結果,臭麻子果的效力最好。華倫又到處走訪了好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泡製,終於把麻醉藥試製成功了!最後他又把麻醉藥和熱酒配製,麻醉效果更好。因此,華佗就給它起個名字——麻沸散。
華佗製成麻沸散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這話可一點也不假。華佗自從製成麻沸散以後,不論是開刀,還是剖腹,他先讓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覺後,再開刀動手術,這樣病人就減少了痛苦。手術動好後,在刀口上敷些金瘡膏,病人的傷口就愈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 直到現在,這一帶的人們都很懷念華佗,都說他是神醫。隻可惜,華佗沒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傳下來。李時珍的傳說
傳說,李時珍剛開始行醫時,出過一次很大的差錯,還差點鬧出人命來。 有一天,有一個病人,高燒不出汗,頭痛得厲害,請李時珍去診斷。李時珍趕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飲,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脈看病。他診斷病人患的是傷風病,首先應該發汗,於是他就叫病人在藥抓回來之前先煎些生薑水喝,然後裹緊被子睡一覺,出出汗,病就會減輕。
李時珍開好處方準備走了,病人問他:“傷風病能不能吃魚?”李時珍一抬頭看見病人家裏掛著一條烏鱧魚,就笑著說:“用生薑煮烏鱧魚吃無妨,隻要發了汗就行。”
李時珍辭別了傷風病人就到別處去診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裏,剛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兒子就喘著粗氣趕來說,他老子吃了生薑煮的烏鱧魚後,眼眶子變大,臉色變白,舌頭打結,喘氣不勻。李時珍一聽急了,心想:不好,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幸好這時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老先生挖藥回來,一聽說這件事,抓起幾樣草藥就和李時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趕到了傷風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個老中醫,他讓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藥,等病情好轉些再煎服治傷風病的草藥,隻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幹活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李時珍問他父親。父親告訴他,生薑煮烏鱧魚能使人中毒。這件事對李時珍震動很大,他一連幾夜都沒睡好覺,傷風病人中毒的情景總是在他的頭腦裏打轉轉。他暗下決心,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藥的藥性,他一邊采藥行醫,一邊四處求拜名師。工夫不負苦心人,他後來終於成了“醫聖”,寫出了《本草綱目》。
直到現在,還有些地方不用生薑煮烏鱧魚吃。雌雄劍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王打敗,越王勾踐負辱在吳,臥薪嚐膽,終於取得了吳王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勾踐記恨在心,他一麵繼續討好吳王,貢奉古木修築姑蘇台,選送絕代佳人西施給吳王,巧施美人計;一方麵富國強兵,暗自鑄造精良兵器。勾踐為使自己有一把世上獨一無二的寶劍,特意挑選了當時最好的工匠鄭勤來為他鑄造。鄭勤和他的兒子鄭剛凝聚平生心血,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時間,終於鍛鑄出一對雌雄劍。那天深夜,鄭勤按照越王的吩咐,刻好“超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後,便對他兒子說:“我明日早朝,將雌劍獻給越王,此去必然凶多吉少,性命難保,或許連你也要受到株連,你趕快帶著這把雄劍,連夜投奔楚國去吧。”說完父子倆抱頭痛哭,灑淚而別。
第二天早朝,越王勾踐傳鄭勤獻劍。鄭勤遞上劍,越王將劍拔出劍鞘,隻見光芒四射,耀眼奪目,越王頓時喜形於色,眾大臣也讚不絕口。勾踐為了炫耀一番,手執寶劍,對著大臣的兵器,初試鋒芒,果然削鐵如泥,鋒利無比。越王得意之餘,心想:鄭勤若再造出如此好劍,我勾踐豈能稱雄於世?想到此,他陡然聲色俱厲,命武土將鄭勤推出午門斬了,並通緝全國捉拿鄭剛。鄭剛聽說父親被越王殺害,悲痛欲絕,又見到處有通緝自己的告示,感到身佩寶劍易於暴露,隻好將寶劍埋藏在雁蕩山中,並喬裝打扮成一漁女,日夜兼程逃出越國,隻身投奔楚國去了。
鄭剛來到楚國後,把從小隨父親學到的冶煉手藝,精心傳授給楚人。很快使楚國的冶煉業得到發展和提高,與越齊名不相上下。鄭剛從而得到楚王的賞識,被封為冶煉吏。這時,楚國進一步廣征役卒,大造精良兵器,一時國威大振。之後,楚王親率數十萬大軍去討伐越國。楚軍英勇善戰,隻殺得越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很快就攻破越都,直追王宮。越王見大勢已去,隻好用那把雌劍自刎而死。恰巧楚王一步走來,連忙從地上撿起了越王劍。楚王久聞此劍蓋世無雙,真是夢寐以求,本想留作自用,但又覺得它已不是吉利之物,便靈機一動,把它賞給了一位立了戰功的武官。後來,這位武官病亡,越王劍就成了他的殉葬品。
鄭剛定居楚國後,雖然被楚王封為冶煉吏,但他怕再引起殺身之禍,一直沒把鑄造雌雄劍的事說出來。因此,那柄被鄭剛埋在雁蕩山中的雄劍,至今下落不明。餘裁縫巧製慈禧衣
清朝年間,慈禧太後執掌政權,垂簾聽政。她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卻不關心民間疾苦。在她七十大壽之際,竟不惜工本,命全國各地高級裁縫進京為她精製一件萬壽錦衣。很快,幾百個有名的裁縫會師京都。根據祖傳規矩,一齊奏請慈禧:要量體後再裁料製衣。不料慈禧聽後大發雌威,拍桌吼道:“反了!反了!小小百姓,竟敢要量我龍體,這……這……這還了得!統統與我綁出去斬首示眾!”話一出口,立時就把這批高級裁縫全部斬盡殺絕,又征調一批裁縫進宮製衣。後來的裁縫匠再也不敢提量體之事,大家瞎猜瞎想瞎剪瞎裁。製出來的錦衣一件也不合慈禧的心意。這樣,人殺了一批又一批,可誰也沒法把萬壽衣縫製出來。轉眼,壽期臨近,慈禧斥責手下宮娥太監:“如再不趕快找到裁縫,製出我如意的錦衣來,定將你們一同問斬!”這消息傳到鎮海,大小裁縫匠嚇得目瞪口呆,有的竟偷偷改了行。有位姓餘的裁縫聽後十分氣憤,一定要為同行解除這殺身之禍,就毛遂自薦,隻身冒死進京製衣。宮娥太監們大喜過望,以為來了救星,照例捧出大匹大匹的錦緞綢料給他動手趕製。誰知一連三日,餘裁縫隻是吃飯睡覺,不裁不剪。急得宮娥太監們連連催促:“裁縫師傅啊,你再不動手,耽誤了太後壽期,可要殺頭的呀!”餘裁縫聽後嗬嗬大笑說:“我死不足惜,隻恐太後錦衣製不出來,連你們也逃脫不了這殺身之禍啊!”“是呀!這可如何是好呀?”宮娥太監們嚇得臉色青白,連連叩頭向他討取計策。餘裁縫不慌不忙在他們的耳邊如此這般地吩咐了一遍,官娥太監實在無可奈何,隻得點頭應允。
第二天,慈禧在萬壽宮垂簾聽政,在眾多的隨從中,餘裁縫早已喬裝改扮成一個太監,站在珠簾外遠遠地觀察著她的身影。一片參見聲中,宮娥太監們有意扶著太後起立並徐徐轉體三次,餘裁縫看清慈禧身影微呈弧形,恍然大悟:“喔,原來如此!”當天就迅速開剪,製出一件後襟長,前襟短的錦衣來。慈禧拿來一試,非常合體。賞了餘裁縫許多銀兩。
原來,清政府腐敗無能,慈禧一見洋人就點頭哈腰,時間長了,變成一個駝背老太婆。怪不得其他裁縫做出來的衣服不合體呢。“神醫”扁鵲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名醫生名叫扁鵲,他醫術高明,妙手回春,被人們稱作“神醫”。
有一年,齊國的國王生了一種怪病,終日昏昏沉沉,蒙頭大睡,叫也不醒。皇宮裏的禦醫用了不少好藥,仍不見好轉,文武大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皇後和太子也愁得日夜啼哭。
大家都想不出好辦法時,有個太監說:“聽說扁鵲是個神醫,何不請他來看看,也許可以治好。”
皇後和太子立即派人把扁鵲請來。扁鵲看了看齊王,搭了搭脈,對皇後和太子說:“大王的病可以治好。不過,我治好了大王的病,大王會處死我的。”
皇後和太子連聲說:“哪有這個道理,你治好了大王的病,感謝還來不及呢,哪會處死你呢!”
扁鵲說:“既是這樣,隔幾天我再來。”
一天,天下大雨,扁鵲來給齊王看病。一路上,扁鵲既不坐轎,也不打傘,冒雨步行,弄得一身是泥水。
扁鵲走進皇宮,來到齊王寢宮,隻見齊王仍然悶頭大睡,叫了幾次也沒叫醒。扁鵲既不脫鞋,也不脫衣,就爬到了齊王床上,把齊王推過去翻過來地折騰開了。齊王睜開眼睛一看,見一個渾身泥水的人趴在床上擺弄他,頓時怒火中燒,坐起來指著扁鵲破口大罵。外麵的文武大臣聽了,連忙趕進寢宮,齊王見了,再望望濕淋淋的扁鵲,覺得有失威嚴,更加生氣,大喝道:“來人哪!快把這無禮野人拉出去斬首示眾!”皇後和太子上前前求情,齊王根本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