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 3)

武士把扁鵲推了出去,扁鵲對皇後和太子道:“大王今日發了此番大火,病已不治自愈,不必再服藥了。我犯了辱君之罪,大王要處死我,我早就想到了。不過,我有個請求,不要殺我的頭,把我罩在大鍾內悶死好了。”皇後和太子把扁鵲的要求回報了齊王,齊王同意了。

扁鵲被罩在鍾內,知道時間一長就要悶死,就用手在鍾邊挖泥土,掏露出一個通氣孔道,自己就端坐在鍾內靜氣養神。

三天以後,齊王的病徹底痊愈。他想起被他下令處死的扁鵲,心中十分後悔,便同皇後和太子一同來到鍾前,叫人把大鍾吊起來,隻見扁鵲正端坐養神,麵孔紅潤,平安無事。

齊王見了很是驚訝,皇後和太子問扁鵲為什麼要用那樣粗野沒禮貌的辦法給大王治病,扁鵲說:“大王之病,乃因操勞國事過度,把許多煩惱之事悶在心頭。積鬱成疾,名為‘鬱症’。這種病隻有激發他生氣狂怒,把胸中積鬱發泄出來才會好。”齊王和文武百官聽了點頭稱是,讚口不絕,大擺宴席,款待扁鵲,並且賞賜了他許多金銀財寶。 華佗拜師

現在,人們稱讚醫生的高超技術經常用“華佗再世”這個詞語,充分體現出華佗的醫術的高明,下麵講述一個華佗學藝的故事。

華佗的師傅是個老郎中,這人脾氣古怪,與眾不同。那時候,各行各業師傅收徒弟,是把徒弟當奴仆使喚,洗衣煮飯,掃地倒尿,什麼累活髒活都做。這老郎中不是這樣,他在書房門口貼了一副對聯:

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訣竅

莫洗衣,見病如親學功夫

誰要是來學藝,就先到書房門口對聯下來“考”一下。

這天,華佗來投師,老郎中還是不改老規矩,把華佗帶到門口,讓華佗看了對聯,問道:

“華佗,你記住嗎?”

華佗說:

“記住了: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訣竅;莫洗衣,見病如親學功夫!”

“好。你懂這個意思嗎?”

“我不懂。我慢慢學吧!”

“好!”

老郎中高興了,因為好多年輕人來投師時,都說:

“懂。”一懂就壞了,老郎中就不收了。因為講起來簡單,做起來複雜啊!

於是,老郎中帶著華佗到後園,指指水簷下一塊青石說:

“什麼時候,水滴石穿,你就學好了。”

“嗯!”

第二天,老郎中開始門診了。一天下來,老郎中看了五個病人,全要華佗把病例記下來。記一個,老郎中問一下:

“華佗,你怕麻煩嗎?”

“不怕。”

“華佗,你怕辛苦嗎?”

“不怕。”

吃了晚飯,老郎中把華佗叫到跟前,說:

“華佗,你把今天五個病例,查對一下醫書,看看用藥有無差錯處。”

華佗在燈下,對著病例,翻著醫書,一行一行地看著。五個病例弄好,也差不多二更鼓盡。華佗伸個懶腰,打著嗬欠,感到疲勞。於是脫衣上床。剛好上床,老郎中來了,他說:

“華佗,我來給你講課。”

華佗隻得起來。講完課,老郎中說: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自己看吧!”

於是,老郎中向外踱著,學著老夫子的腔調,哼著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用功時……”

華佗聽著老郎中的詩,不覺舌頭一伸:“好嚴的老頭兒,這比洗衣倒尿難多啦!”又用心地看下去……

日複一日,月複一月。老郎中都這樣要求著,華佗勤奮學習,毫不鬆懈。

一年下來,華佗的病例已記了一千五百多個。這日,老郎中問道:

“華佗,一千五百多個病例中,有多少黃疽病?” 華佗說:

“三十二個。”

老郎中又問:

“這三十二個用藥都相同嗎?”

“沒有一個相同。”

“為啥!”

“根據老師教導,因為病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初患和複發等不同情況,因此用藥各不相同。”

華佗像背書一樣地回答,老郎中高興得直點頭。直到晚年,他才收了這麼一個稱意的徒弟。華佗的功夫過細、過深,使他佩服,老郎中戲謔地說:

“看樣子,快水滴石穿快了!”

華佗謙虛地說:

“早咧!”

一天,一個產婦難產,去請老郎中和華佗。老郎中到了產婦家,沒費多大工夫,孩子就生下來了,可是落地沒有聲音。老郎中招呼華佗說:

“這是羊水悶的……”

華佗沒等老郎中說完,就彎下腰,用嘴吮吸著胎兒嘴裏的羊水,孩子“哇”的一聲哭了。產婦全家高興極了,熱情地款待了師徒倆。

師徒倆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走到簷下,老郎中指著青石說:

“細水滴穿青石,全靠功夫深啊!”

華佗點點頭!

走到書房門口,老郎中指著那對聯說:

“華佗,如今你領會了吧?”

華佗望著老郎中,懇求他說:

“老師啊,我還是領會不深。”

老郎中高興地說:

“你的話對啊,學無止境嘛!當初我行醫時,就遵循兩條:一是多熟讀醫書,多臨症;二是對病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你如今兩條都已具備,就出師去闖吧!常言說得好,‘隻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老師’,我相信你將來會大有作為的。”

華佗牢記老郎中的話,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師傅。果然,他後來行醫出了名,名氣比他的師傅還響,還大,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孫思邈行醫

有一天,孫思邈到遠處去出診,當他經過一個村口時,正巧見幾個人抬著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後邊還跟著幾個送葬的人,情景甚是淒涼。孫思邈見棺材抬過來,便站立在路旁觀看,當棺材從他身前過去時,他看到棺縫裏還在向外滴血,血的顏色鮮紅鮮紅的。

孫思邈清楚地看到這種血色後,不由地思考起來,他想:人死了,血為什麼還這樣的鮮紅呢?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判斷,這個人可能還沒有死。救人之心驅使著他,不能再作猶豫,他便立刻趕上前去大聲問道:“棺材裏裝的是什麼人,死了多長時間啦?”棺材後邊一位送葬的青年農民,忽然看見有人來問,便說:“這是我的妻子,半夜裏生孩子,頭一胎遇到難產,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沒生下來,還問這幹啥!”孫思邈說:“我從棺材縫裏流出的血色來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讓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況,或許還能夠把人搶救過來呢!”

人已經死了,怎麼還能夠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仍然抬著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後來在孫思邈的再三說服下,青年農民才讓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邊。

打開棺蓋一看,那位青年婦女的臉色像黃裱一般,沒有一點血色,樣子顯得十分可怕。孫思邈伸出手來,摸摸她的脈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婦女的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著。孫思邈很快選好了穴位,給她紮了幾針,又從藥包裏取出一點藥,給她灌進了口裏。這時,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等待著……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鍋煙的工夫,青年婦女就生下了一個胖娃娃。在嬰兒的哭聲中,產婦也慢慢睜開了眼睛,蘇醒過來了。大家看到孫思邈根據對血色的判斷,救活了兩條性命,都感到十分驚奇,說他是神醫下凡,非常佩服他。產婦的丈夫看見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於是由悲變喜,緊緊拉著孫思邈的手,半天才說道:“我一家三口人,怎麼報答你的恩情呀!”孫思邈說:“不必謝我了,趕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調養。”說罷,便大步向前走去,給遠村病人看病去了。人們看著遠去的神醫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劉師閣”的傳說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裏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隨在長安做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後,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做了尼姑。

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裏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家,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著花千朵,花大盈尺,重瓣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麵。觀者無不讚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省天彭,山東荷澤等,芳香遠播。木匠捉弄富人

木匠尼瑪和一個富人門對門。富人經常欺負木匠。一天,木匠為了報複,悄悄把富人家的大門砸壞了。富人沒看見是誰砸的,隻好叫木匠來重新做一扇大門。木匠說:“做大門需要好木料。”富人拿出一堆木料,剛剛夠做一扇門。

富人整天在家裏算賬。木匠進來問:“門做好了,還要做什麼?”富人以為還有剩餘的木料,說:“做一扇窗戶。”木匠把剛打好的門拆掉,做了一扇窗戶,然後去問富人還要做什麼,富人以為還有剩餘的木料,說:“再做一個鍋蓋。”木匠把窗戶拆了,做了一個鍋蓋。又去問富人還要做什麼,富人說:“再做一個砂壺蓋。”木匠把鍋蓋拆了,做了一個砂壺蓋。最後,富人問剩餘的木料還夠做什麼,木匠說:“可以做一個鼻煙蓋。”他把砂壺蓋拆散,做了一個小小的鼻煙筒蓋。

一天,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木匠拿著鼻煙壺蓋對富人說:“木料全部用完了,我們是好鄰居,工錢我就不要了。”富人咧開大嘴笑著說:“我今後會考慮給你工錢的。你真是個好木匠,沒有浪費一點木料。現在,你把大門、窗戶、鍋蓋、砂壺蓋、鼻煙蓋全部交給我的管家吧。”木匠好像十分驚訝,“主人啊,你說什麼,我用那些木料做好了門,問你還要做什麼,你說做一扇窗戶,但沒再給我木料,我隻好把門拆了做窗戶,然後又把窗戶拆了做鍋蓋;把鍋蓋拆了做砂壺蓋;把砂壺蓋拆了做鼻煙蓋。瞧,鼻煙蓋在這裏。”木匠說完,把小小的鼻煙蓋交給了富人。

貓兒橋

從前,杭州琵琶街拐彎的地方有座橋,橋邊住著一個老皮匠。老皮匠是個孤老頭兒,家裏養著一隻貓。這隻貓通身光禿禿的沒有幾根毛,難看死了,它不會捉老鼠,懶得連叫也不高興叫,一日到夜悶聲不響地伏在老皮匠腳邊打瞌睡。鄰居們看著不順眼,都勸老皮匠:“趁早丟了它吧,養隻癩皮貓有啥用場呀!”但老皮匠聽了,總是搖搖頭:“我家裏冷冷清清的,養隻貓也好作個伴哩。”

一天,有個采寶客經過這裏,恰巧一隻靴後眼走掉了,便拐進老皮匠的修鞋鋪子,叫他修理一下。采寶客等在旁邊,東看看西看看,一眼看見子老皮匠腳邊的癩皮貓。他盯著貓看了半天,就問老皮匠:“老伯伯,這隻貓是你養嗎?”老皮匠點點頭。采寶客又問:“給你三百兩銀子,把它賣給我吧!”老皮匠隻當他尋開心,就說:“你買這樣的貓去做什麼?”采寶客說:“買去做什麼你不用管,隻要答應給我,就一手交銀一手取貨。”老皮匠聽了搖搖頭:“沒有說過有三百兩銀子買隻貓的!我不賣,我不賣!”

旁邊看熱鬧的人都勸老皮匠說:“老皮匠呀,你辛辛苦苦活了大半輩子,連三兩銀子也沒積下過,這下有了三百兩銀子,往後的日子就窮不著啦,快把這癩皮貓賣給他吧。”

老皮匠並沒有動心,他慢吞吞地說:“我大半輩子也窮過來了,隻要苦掙苦做過日子,能有碗飯吃就好,決不指望這隻小貓發橫財!”

人們都笑老皮匠是個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