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1 / 2)

章節9

生日祝壽的由來

你知道生日祝壽的由來嗎?

在中國,祝壽這一習俗很早就存在了。

傳說在堯時候,華山封人就曾向堯祝過壽,隻不過不管其生日在哪一天。

中國人過生日大約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據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記載,當時,在江南就盛行著慶祝孩子一周歲生日的習俗。

在唐代,慶祝成人生日的習俗也很盛行:史籍記載,唐太宗有一次對孫無忌說:“今天是我的生日,世俗都為主歡樂,而我卻感到悲傷。”

唐玄宗生日時,曾在花萼樓下宴會百官,百官上表要求以皇帝生日這天為千秋節。

至於生日獻壽禮,大約始於宋朝。在宋時,朝政腐敗,做官的過生日,僚屬都要獻壽禮。《水滸傳》一書中,就有“送生辰綱”的情節描述。

紹興年間,宋高宗曾下過禁止任何官員接受生日賀禮的命令。但秦檜掌權後,四方之官為巴結他,都趁生日之機向他送禮,各地效仿,於是這一習俗也就流行起來。“壓歲錢”的由來

按照我國習俗,過年時長輩總要給孩子們發一點“壓歲錢”,以示祝福。“壓歲”原意是“壓驚”,來源於古代傳說。

相傳太古時,有一種凶惡的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後的夜晚,“年”就出來傷害人畜,踐踏莊稼,常常使兒童受驚嚇。大人們在燃燒“啪啪”作響的竹子趕走“年”後,便用食物來安慰小孩,謂之“壓驚”。年複一年,“壓驚”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來代替食物。據《宋史》記載:宋神宗時,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觀燈,被壞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車子經過,南陔呼救,得以隨車入宮,神宗賜給他“壓驚”金犀錢。

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的意義由壓驚又轉化為節日祝福。古代的“壓歲錢”是以彩繩穿錢,置於床腳,待年過後方可花掉。明清時,壓歲錢大多用紅繩串著。民國以後,流行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寓“長命百歲”之意。紙幣廣泛使用後,大人們則喜愛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贈給孩子們以作春節的禮品。守歲的由來

每逢新春佳節,我國人民不僅喜歡買年貨、吃餃子、貼年畫、掛春聯,而且還有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記載,在公元紀元前兩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就有了慶賀新年的風俗,“守歲”也就應運而生。人們把每年農曆最後一天的夜晚叫除夕,並把它作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已過,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歡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裏大吉大順,這一習俗即謂除夕“守歲”。

在除夕之夜,還有不少文人墨客以“守歲”為題材即興賦詩,抒發感慨。唐代詩人的七絕《除夜》就是很有名的一首詩:“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時轉淒然,故鄉今夜恩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

貼門神的由來

每逢過年,人們總要去街上買兩張門神畫回來,貼在自己家的門上。這門神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