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遂名此二山為大尖山和水社山;此潭因曾出沒日月,遂名之為日月潭。
奧運會的由來
據記載,希臘人於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克舉辦一次運動會。運動會舉行期間,全希臘的選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於奧林匹克這個希臘南部的風景秀麗的小鎮。公元前776年在這裏舉行第一屆奧運會時,多利亞人克洛斯在短跑比賽中取得冠軍。他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榮獲第一個項目、第一個桂冠的人。後來,古希臘運動會的規模逐漸擴大,並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比賽的優勝者獲得月桂、野橄欖和棕櫚編織的花環等。從公元前776年開始,到公元394年止,曆經1170年,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代奧運會是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倡導發起的。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於189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倡議。經過幾次協商後,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正式召開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大會,會議一致通過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6月23日,正式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第一任主席是希臘人拜克拉斯,秘書長是顧拜旦。1896年4月5日,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首都雅典隆重揭幕,宣告現代奧運會的誕生。顧拜旦因此被稱為現代奧運會的創始人。以後奧運會每隔4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各會員國舉行。到2000年雅典奧運會時,已經舉行了28屆奧運會。2001年,中國北京申奧成功,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地。
圍棋的由來
圍棋是我國傳統的棋種,也是當今體育運動競賽的項目之一。
據說,它誕生於我國遠古的時候,起源於古代部落會議。當時,部落首領會議為商討對敵戰爭,就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小石子代替敵我兵卒,進行籌劃,製定作戰策略。久而久之,由於它啟人心智,便逐漸演變成了人們的遊戲,以供消遣取樂。而後,它又逐漸傳到日本、朝鮮等地,使之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體育娛樂運動。
“東西”的由來
“東”和“西”本來表示方向,可怎麼又成為商品物質的俗稱了呢?裏邊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在東漢早年,商品的買賣活動大多集中在東京洛陽、西京長安。百姓商人進行交易,需要往返於西京、東京之間,所以“買東西”就成了購物的代稱。相傳,宋朝時候,有一位理學家名叫朱熹,他好學多問,愛鑽“牛角尖”。有一天,朱熹在一條冷落的巷子裏,偶然遇見了一個精通天文地理的好友盛溫和。朱熹笑問盛溫和:“你提著竹籃子幹什麼去呀?”盛溫和見是朱熹,存心要和他開個玩笑,便詼諧地眨著小眼睛說:“我呀,是上街去買‘東西’的!”
朱熹聽得簡直有些雲山霧罩,想來想去不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於是又問:“‘東西’怎麼個買法?什麼價?買‘東西’?那為何不買南北呢?”
盛溫和聽了不覺失聲笑道:“你呀,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我問你,與金木水火土相配,統稱為‘五行’的是什麼?”
朱熹這才恍然大悟,晃著腦袋很有興趣地自言自語說:“哦,哦……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金木之類的物品,籃子裏都能容納得下,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這水火類放進籃子不連籃子都被燒掉?”說罷朱熹高興地指著盛溫和的腦袋說:“哎呀,原來你的腦瓜子是轉彎的!”兩個人都樂得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這個有趣的小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天長日久,“東西”逐漸被作為商品物質的代名詞了。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朱熹遇見一個農夫,問農夫上街幹什麼去。農夫嫌朱熹架子大,故意為難他,說是去買“東西”。其實是想買鋤頭,鋤頭由鐵和木把組成,正是金和木,朱熹百思不得其解,被農夫嘲笑了一番。
“烏紗帽”的由來
在戲劇舞台上,凡是當官的,總要戴一頂“烏紗帽”。其由來是這樣的:“烏紗帽”也叫紗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頭發用的襆頭。北宋初年,有人將襆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稱讚,因此便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有時皇帝也會佩戴。這種紗帽兩旁各有一根細長翅,由於翅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便會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員們都養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對此史書上有例證,據說宰相寇準某次微服私訪,路遇一老翁,與其攀談時老翁對他跪拜迎送,十分恭敬。寇準很奇怪,便問道:“老人家,我不是朝中大臣,你為何對我如此客氣?”老翁笑道:“大人休要再瞞我了,剛才你從狹巷過,左看右看生怕碰你的頭頸,說明你是戴慣紗帽的。如今你雖沒穿朝服,但我還是能看出你的身份來的。”寇準麵有慚色,以後便減少了私訪次數。
到了明朝,官員們仍沿襲宋製戴紗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從明世宗時開始,人們將紗帽稱之為“烏紗帽”,同時其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不但翅的長度縮短了,而且其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大,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狀和後世戲台上的烏紗帽基本一樣。
清初順治帝入關時,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等到清室統治鞏固,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為紅纓帽。但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別稱了。時至今日,我們仍將罷官現象稱為“丟了烏紗帽”。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來
“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成語人們經常使用,殊不知它來源於一個古代笑話。
據說從前有一家大戶,戶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個五大三粗的長工給他家幹活。那長工初到時,李元對老婆說:“你每天管他三頓幹的吧!免得他借屙尿的機會偷懶。”他老婆照辦了。那長工每頓三碗幹飯,幹起活來一個能頂兩個用。
10天以後,李元又對老婆說:“這個長工長了一副憨相,幹活雖然賣力氣,但他的飯量太大了!一年要多吃我們幾百斤糧食!從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頓稀飯吧!”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每頓吃七碗稀飯,幹起活來有氣無力,還不如一個弱女子。眼看稻田中雜草猛長,不抓緊時間除草就要減產。李元如油煎心,想再雇一個短工,又舍不得花錢管食,因此他十分惱火。一天吃飯,李元責問長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飯,為啥幹活不像個男子漢?”隻見那長工邊用筷子敲著碗邊唱道:“幹幹幹,一天吃九碗,周身汗毛都有勁,打個噴嚏響過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屙下竹竿雨,腳酥手軟如爛泥。我著急,沒有力;你著急,有啥益?”
李元聽了,想了半天回過神來,當著長工的麵對老婆說:“從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幹,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幹活又一人能頂兩人用了。
這件事逐漸傳開,被人們看做笑談。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把改變錯誤的主張稱為“不管三七二十一”。後來,將其含意慢慢引申開去,把不識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稱為“不管三七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