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有著名的比薩斜塔,還有著名的“Pizza”,即比薩餅。凡到過意大利的人,大概都品嚐過比薩餅。剛從紅通通的爐膛裏烤出的比薩餅,色鮮、味濃、外焦裏嫩、香氣誘人。關於比薩餅的來曆,人們一般認為它於公元1600年誕生在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一位母親,因家裏貧困,隻剩下一點點麵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麼東西吃而發愁。鄰居們得知後,湊來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奶酪。這位母親就將麵粉和成麵團烙成餅,將西紅柿切碎塗在上麵,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後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噴噴的比薩餅。如今比薩餅為世人所喜愛,並走進了中國。但中國人卻有一戲謔說法,是說外國人不會包餡餅,便在麵上撒點兒菜丁湊合事兒。當然,這隻不過是一句玩笑。
漢堡包的由來
美國的快餐文化衝擊著全世界的飲食業,其中快餐之一就是“漢堡包”。“漢堡包”和三明治相似,是麵包夾牛肉。漢堡包並非來自德國的漢堡,而是當時歐洲人向北美移民時,有一艘叫“漢堡——亞美利加”的油輪,船老板為了賺更多的錢,把船上的剩牛肉剁成碎末,摻上麵包渣和洋蔥做成一種麵包肉餅。這種餅既不是完全的麵包,也不是完全的包子,隻是以這艘船命名的食物——“漢堡包”。當這些移民到了北美之後,覺得油輪上的那種餅既經濟又實惠,便成了人們的日常便餐。久之,“漢堡包”名揚天下。
現在漢堡包不僅有牛肉餡,還有雞肉、魚肉、火腿等各種類型。
榨菜的由來
榨菜源於四川涪陵,“涪陵榨菜”現已暢銷全國。榨菜的發明在當時也是不經意間形成的。
光緒年間,四川涪陵有個名叫邱壽安的商人在湖北宜昌開設榮昌醬園,同時經營四川大頭菜,但是生意清淡。後雇傭四川中縣人鄧柄成在老家涪陵做醃菜技工。鄧柄成人比較聰明,他把肥嫩的青菜頭醃製成榨菜,送往宜昌。邱老板覺得不錯,設宴讓人品嚐榨菜,眾人嚐後讚不絕口。於是,榮昌醬園開始銷售榨菜。一上市,就受到顧客的歡迎。從此榮昌醬園生意興隆。由於榨菜醃製過程中經風幹、脫水、用木榨壓、除鹽水等製作方法,故名榨菜。如今,全國的榨菜形成了兩大基地,一為四川,一為浙江。
啤酒的由來
大約5000年前,古人用麥芽煮粥喝,喝不完便倒掉,那粥在野外經自然發酵,居然成了芬芳的液體。人們由此受到啟發,有意識地製成這種液體,一喝即刻感到有一股使人陶醉的香氣,這便是人類與啤酒的曆史淵源。早在公元前3000年,波斯一帶的閃米人不僅會製啤酒,而且把做法刻在粘土板上獻給農耕神。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內“藍色紀念碑”上就記錄著公元前3世紀巴比倫的蘇美爾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事跡。但那時啤酒中並無滿杯的泡沫,15世紀後釀造啤酒時才加入酒花,19世紀發明冷凍機,開始對啤酒進行低溫後熟處理,這一發明終於使得啤酒出現了泡沫。
啤酒生產在我國已有90多年曆史,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是我國生產年代較早的啤酒之一。
西裝的由來
西裝最初來源於歐洲,它是歐洲人穿的傳統服裝。西裝的上衣原是漁民的穿著,他們終年在海上謀生,穿敞領少扣的衣服方便,適於海上捕魚;西裝中背後開衩的燕尾服,原是中世紀歐洲車夫的裝束,出於騎馬方便的考慮,就在上裝的後麵開了一條衩;西裝硬領則是由古代軍人防護咽喉中箭的甲胄演變而來的;“領帶”據說是古代住在深山老林裏的日爾曼人為了防止披在身上禦寒取暖的獸皮掉下來,就用草繩紮在脖子上,這是最早的“領帶”;西裝衣袖沿上的三顆紐扣,傳說與拿破侖有關;西裝褲原是西歐“水手服”的樣式,它便於水手將褲腿捋起來幹活。這些原始的衣著,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現在的西裝。
凡爾賽宮的由來
凡爾賽宮是法國著名而高雅的宮廷式建築物。
法皇路易十四在位時,其財政部長富基特有座城堡,建造得豪華美麗。他為了炫耀,在此宴請路易十四,令路易十四妒忌萬分,找了個借口把他殺死。但路易十四希望自己有一座這樣的城堡,遂於1662年雇用富基特的建築師路易裏華,以玻璃和近似香檳酒顏色的石塊,於巴黎西南12英裏處的凡爾賽建造一座雄偉的郊野皇宮。
建造該座皇宮時,共雇用36000名工匠。單是花草樹木的園地,便占了15000畝。凡爾賽宮的主要部分長600英尺,兩翼各長150英尺,宮中共2000間房,可供1000名顯貴人物及隨員住用,1687年,路易十四覺得需要一所私人住所,故此,又以粉紅色和綠色大理石另建了一座稍為樸實的城堡,裏麵有72個房間,名叫大特裏安努宮。
在1762年,另建一座共占30個房間的夏宮——小特裏安努宮。在路易十四時代,凡爾賽宮是整個歐洲的中心,在這裏居住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君主之一。
由於德皇在此加冕和一戰後在此簽訂對德和約而使凡爾賽宮更為世人所向往。
盧溝橋的由來
盧溝橋因其數不清的石獅子和抗日戰爭爆發地而聞名中外。
民間傳說這裏從前並沒有橋,隻有一個渡口。有一位姓盧的山西人就在渡口附近經商,買賣興隆,積累了許多錢財。
一年秋天,他帶著積蓄,乘一個姓田的人的船,回山西探親。誰料田氏見了盧的錢財,頓起歹心,找了個機會,將盧氏推入永定河中淹死,將盧氏的錢財奪為己有,也經起商來。
第二年,田氏生了個兒子,但當田氏的兒子長到10歲多時,每天必須打田氏三個嘴巴,不讓打就哭鬧不止,田氏十分煩惱,於是求教於一個修道成仙的老和尚。
老和尚告訴他,這個兒子可能是被害死的盧氏轉世,在與其算賬。田氏一聽,驚慌失措,忙求老和尚開恩救命,老和尚說:“救你不難,隻要你把劫走的錢財都拿出來,在這兒修座橋,讓過路行人不再受你們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聽了老和尚的話,就請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橋。橋修好後,田氏又請老和尚給橋起個名。那和尚微笑著說:“你這是還姓盧的賬,我看就叫盧溝橋吧!”日月潭名稱的由來
台灣省南投縣南部的日月潭,麵積7.7平方公裏,由玉山和阿裏山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中有個高10米的小島,遠遠望如水麵明珠,名珠子嶼,又名光華島。以該島為界,北半湖狀如日輪,南半湖形同上弦月,故名日月潭。
關於“日輪和上弦月”的形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此處有雌雄兩條惡龍,分別吞食了日頭和月亮,慢慢地沉入潭底。
青年漁民大尖與水社夫婦決心鏟除惡龍,搶回日月,重把光明帶給人間。他們在鄉親們的簇擁下,來到了潭邊,大尖和水社向鄉親們深深鞠了一躬,轉身投入潭中。眾鄉親站在潭邊,凝視著水麵。
二人在潭底找到了兩條惡龍,展開了一場搏鬥,將其殺死,從惡龍腹中救出了日月。
上岸後,他們二人又用高大的棕櫚樹托住日月,擲往天空。大尖和水社殺死惡龍後,因腹中饑渴,便將惡龍眼睛挖下來吃了,他們二人在擲升日月時,身體也隨之增高,傾刻化作兩座山,分踞潭旁,日月也升入高空,人們又重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