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吻”的由來
吻,在西方是較為流行的禮節。關於“吻”的由來,西方傳說不一。比較流行的看法認為,吻始於古羅馬帝國,因為古羅馬嚴禁婦女飲酒。當男子外出歸來後,要先聞一聞妻子有沒有飲酒,假如妻子無酒味,丈夫就要親昵地吻上一口,這就是由“聞”到“吻”的過渡。以後相沿成習,成為夫婦見麵時的第一道禮節。
吻在非洲某些國家和地區,不隻限於表示男女之戀,它還寄寓尊敬和關心之意。非洲土著居民視酋長為“父母官”,人們爭相親吻酋長走過的地麵,以此表示祝福和對酋長的推崇。古羅馬時期,皇帝允許最高級的貴婦人和寵臣吻他的嘴唇,次者吻他的手,庶民隻能以吻皇帝的膝蓋和腳背為“殊榮”。
更讓人百思不解的是,世界上還有一種吻光頭的禮俗。例如,在比利時王國的裏茲鎮附近的桑朗村,每年的春秋雨季,都有一批來自德國、荷蘭、法國和比利時各地的“光頭佬”來這裏“朝聖”,他們見麵後以互吻一下對方溜光發亮的禿頭為樂趣。禮炮的由來
禮炮在國家慶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種隆重的氣氛。
禮炮儀式起源於德國的中世紀。當時在奧格斯堡城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從前線凱旋的皇帝,決定鳴禮炮100響。但負責鳴炮的軍官數到後來數糊塗了,鳴了101響。從此,鳴禮炮101響的傳統就沿襲下來了。
另一說,鳴放禮炮起源於英國。17至18世紀,英國已成為當時頭號殖民帝國,世界上幾乎每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台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炮致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艦一般鳴炮7響。但是,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弱國與強國、殖民地與宗主國不能平起平坐。英艦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3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不過,後來隨著英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走下坡路,英國軍艦也開始改為鳴21響禮炮,以示平等。
舉行盛大慶典鳴放禮炮的規格各國不盡相同。美國國慶日鳴放50響,表示每州鳴一聲。在迎賓儀式中鳴放禮炮,最高規格是21響,一般為國家元首鳴放;其次19響,為政府首腦鳴放。
獻哈達的由來
獻哈達是藏民表達友情及敬意的傳統方式,哈達是藏族最珍貴的禮品。但是,獻哈達究竟起源於哪個朝代,現在已經無史料可查,但有一點,就是和宗教密切相關。據傳說,宗喀巴時代已經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贈哈達、表示敬意的習慣。另有一種民間傳說,聲稱菩薩的佛光、天上的祥雲都是幸福無疆、吉祥如意的征兆。於是,下界百姓爭相模仿,互贈哈達,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幸福。
哈達是一種工藝水平很高的編織品,有白麻織的,也有繭絲織的,長度二三米不等。哈達顏色有四種:紅、黃、藍、白。上麵編織著蓮花、寶蓋等宗教的八寶紋圖。
目前,獻哈達已經成為藏族的一種禮儀象征。
下半旗致哀的由來
下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當一個國家的重要人物逝世後,習慣上要把國旗升起後下降到離旗杆頂端一段距離(距杆頂1/3處),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據說最早出現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茲·伊斯”號的英國船徐徐地駛進泰晤士河,它的桅杆上飄半旗,象征船員們對已故船長的敬意。該船長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尋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不幸去世的。以後許多船隻沿用了這種哀悼方式,不過直到17世紀上葉,下半旗的做法還一直局限在船上。
隨著時間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傳到陸地上,後來它被官方承認,並被世界各國所采用。
佩戴黑紗的由來
用來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國有所差異。中國、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紅色,歐美是黑色。古人穿哀服與今人大不相同,其主要目的在於偽裝自己,以避免死神認出來。這是因為古代歐洲許多原始民族中存在一種觀念,即隻要有人去世,死者的親屬立刻把自己偽裝起來:或在身上塗黑色泥巴,穿上幹草衣服;或用黑布將全身包裹起來。他們的用意不外是想把死神嚇跑或不讓死神認出來。
在古代歐洲,如果一個貴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為他穿黑色喪服致哀。英國仆役在購不起喪服的情況下,首倡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這樣,節儉易行的佩黑紗喪禮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開了,而且被許多國家所效仿。
年糕的由來
我國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習俗。有白糖年糕、紅糖年糕、豬油百果年糕、棗子年糕、桂花赤糖年糕、水磨年糕……名目繁多。老年人都說,過年吃年糕是盼望“生活節節高”,是一種討取吉利的舊俗。年糕到底始於何朝何代?何人創始的?還有一段古話哩!
據傳,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采納了大臣伍子胥的建議,修建王城,並交由伍子胥督建。幾年之後建成,吳王命名為“闔閭大城”。到公元前484年,闔閭死後,其子夫差接位,一心想吞並齊國,不肯聽取伍子胥“聯齊抗越”的主張,起兵攻齊。當時吳強齊弱,夫差很快就打敗了齊國。當吳王夫差班師回朝那天,滿朝文武都到城外迎接,獨有伍子胥一人憂心忡忡、默默無言,他預料到自己將有殺身之禍。回到營房後,便悄悄地對幾個親信說:“我死之後,如果國家有難,民眾沒有糧食吃,你們到象門城牆下挖地三尺,可以找到能吃的東西。”不久,伍子胥果然被權奸們誣為“私通齊國”、“阻撓攻齊”,夫差不分青紅皂白,賜劍一把逼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死後不久,越國就趁機進攻吳國,夫差連吃敗仗,京城被圍,城中軍民處於彈盡糧絕的困境每天有許多百姓和守城軍士餓死。伍子胥的幾個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帶領軍民們去象門挖地,果然挖到了許多可以充饑的“城磚”。原來,象門一帶的城磚是用糯米粉蒸煮後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韌,既可作磚砌城,又可充饑。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設下的“積糧防急”之計,可見他是一位對國家、百姓安危深思遠慮的忠臣良將。吳國京城的居民就靠著這些“城磚”渡過了危急難關。
以後,每逢過節,吳國的百姓家家戶戶都要蒸煮糯粉糕,紀念、奉祀伍子胥,成為一種習俗。因為這種形如城磚的粉糕是過年製食的,就把它叫做“年糕”,沿傳至今。
餅幹的由來
在150多年以前,有一天,一艘英國帆船正航行在法國附近的比斯開灣的海麵上。突然間,天氣驟變,狂風卷著惡浪向這艘帆船襲來,這艘船不幸觸礁擱淺了。船員死裏逃生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風停後,人們回到船上去找吃的東西。可是船裏儲存的麵粉、沙糖、奶粉全部被水泡了,撈起來的東西根本分不清是什麼。他們把這些撈到的東西裝了幾口袋帶回島上,就用這些混合在一起的東西捏成一個個小團,用火烤熟了吃。這一烤,奇跡出現了,糖、奶油、香料揉合在一起,成了混合麵,而且發了酵,烤出來的麵團鬆脆可口。這些船員回到英國以後,為了紀念這次比斯開灣脫險,用同樣的方法烤製許多小餅子吃,並且把這些小餅子就叫做“比斯開”。這就是餅幹的來曆。“餅幹”就是英語“biscuit”的音譯,可謂音意貼切。直到現在,許多地方還把餅幹叫做“比斯開”。比薩餅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