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圖特摩斯三世
圖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新王國時代第18王朝的第五位國王。在他統治埃及期間,發動了多次遠征,埃及的版圖達到了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廣大程度。他建立了龐大的奴隸製帝國,並在他的花崗岩尖碑上自誇為“勝利之王,諸國之王”。他確實是曆史上一位傑出的統帥、政治家、行政官,而且也是最熟練的射手、騎手,以及他那個時代的一切方麵的優秀運動員。有人把他稱為“古埃及的拿破侖”。
圖特摩斯三世在位時間大約為公元前1504年至前1450年,他在大約10歲時繼承了王位。
當他年幼的時候,王權被野心勃勃的王後哈特舍普蘇特所控製。這個女人不同凡響,她按照她的願望管理全國的事務。她代替了圖特摩斯三世成為埃及惟一的女王,並自稱“太陽之子”,因為她懂得適應傳統習慣,終日把自己打扮成男性。為了鞏固政權,她身著男裝,臉帶假胡須,為自己雕的像也是男性麵目。正當她的權勢如日中天的時候,卻不明不白地死了。
這時,圖特摩斯三世已不再是從前那個柔弱無力的小男孩了。他已成長為一名精通箭術、馬術及一切軍事技藝的健壯青年。他的地位很快便恢複了。
剛剛複位的圖特摩斯三世便麵臨著米丹尼、敘利亞、巴勒斯坦等王國組成的反埃及聯盟的威脅。在軍隊支持下,圖特摩斯三世僅用了短短3個月的時間便安定了局勢。他的聲名和威望立刻樹立起來。他的雄心也猛烈滋長起來。
隨後,圖特摩斯三世厲兵秣馬,發動了他的第一次遠征。在巴勒斯坦北部的美吉多附近,圖特摩斯三世取得了他第一次戰役的巨大勝利。在史書的記載中有這樣生動的描繪:“陛下駕著金銀戰車,配備著自己的戰鬥武器,像常勝者荷魯斯,像威力的主宰,像底比斯的蒙特,出發了……當敵人看到陛下戰勝他們時,就帶著恐懼的麵孔沒有秩序地逃往美吉多去,他們拋棄了自己的馬和金銀製的戰車。”
但是,埃及軍隊隻顧劫掠敵人拋下的金銀財物,而貽誤了戰機,沒能及時拿下城堡,又花費了7個月的時間才最終攻陷了美吉多。
此後,圖特摩斯三世多次發動遠征,接連占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卡疊什一帶。在他執政的22年中,先後遠征西亞15次。隨著對外戰爭的勝利,埃及的版圖不斷擴大,其北部推進到敘利亞的北端,幼發拉底河畔的夫赫朱什城。在南方,他的足跡也達到了尼羅河的第四瀑布。
他除去對外大舉遠征外,還對內大興土木。首都底比斯在他的意圖下變得格外壯麗,許多新的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圖特摩斯三世用它們來炫耀和記載自己的戰功。在繁柱廳的牆壁上,各種珍禽異獸和多姿多彩的植物被栩栩如生地描繪在上麵,那是他們的國王多次出征亞洲帶回來的戰利品。事實上,他帶回的戰利品遠不止這些小玩意。在20年的對外戰爭中,他所到之處城鎮被毀,村莊荒蕪,大批的反抗者被屠殺,餘下的人都被當作俘虜帶回國內,賣為奴隸。遠征的勝利給埃及輸入不可估量的財富和源源不斷的奴隸,圖特摩斯三世統治下的奴隸製大帝國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被征服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努比亞各地的王公每年都要向埃及進貢。其他一些周邊國家諸如克裏特、塞浦路斯、巴比倫、亞述、赫梯等懾於埃及的威力,也不斷地奉獻禮品。圖特摩斯三世為鞏固他的統治,采取了兩種手段:一種是把被征服國家的王公子弟帶回國內作為人質,並給予他們以埃及宮廷的教育,從而使之成為埃及的忠實仆從,消除了後患;另一種就是在被征服地區派遣國王的代理人,並在顯要領地駐紮軍隊,時刻讓人感到武力的威脅。
圖特摩斯三世耀武揚威了一輩子,在他統治的後期,又如願以償地享受著安寧富足的太平盛世。隻是人生己老,盛年不再,他同樣擺脫不了衰老和死亡的自然之法的審判。應當指出,圖特摩斯三世的顯赫功績是建立在侵略的基礎上的,他多年的侵略戰爭給西亞和努比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每當他為自己的功績增加一個籌碼時,他的罪惡也在隨之俱增。居魯士大帝
人類曆史上皇帝萬萬千,但能稱大帝的卻寥寥無幾,而居魯士就是其中之一。古波斯帝國百餘年的輝煌都和這個名字有關。
在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鄉。公元前6世紀初,古代西亞強國米底亞統治著這一地區。由於曆史記載的缺乏,實際上我們對居魯士的早年生活一無所知。隻知道他約於公元前590年出生,後來繼承父親岡比西斯之位,當上了波斯國王,這又使他成為米底亞國王的一個諸侯。但是約在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奮起造他的君主的反,曆經3年的戰爭,終獲成功。
後來流傳著一個關於居魯士的趣聞,使人們不禁想起有關埃迪帕斯國王的希臘傳說。根據這個傳說,居魯士是米底亞國王阿斯戴吉斯的孫子。在居魯士出生之前,阿斯戴吉斯做了一個夢,說他的孫子有一天會推翻他。於是國王就下令等這孩子一降生就把他殺掉。但是被吩咐承擔這項殺嬰工作的官吏不忍心做這等血腥殘酷的事,於是就把嬰兒交托給一對牧羊人夫婦,告訴他倆把嬰兒弄死。但是他倆也不忍心殺死孩子,於是就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來撫養。最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後,真的推翻了國王。
米底亞人和波斯人在血緣和語言上都密切相通。由於居魯士保留了米底亞人的大多數法律,也保留了許多行政管理方法,所以說米底亞人的勝利與其說是要征服外國,倒不如說是要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