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意大利,仍處在分裂之中。全意大利分為八個小的國家,除了撒丁王國保持獨立外,其他國家都處在外國勢力的控製和壓迫之下。其中奧地利占領了威尼斯和倫巴底地區,並駐軍意大利中部,是意大利民族最凶惡的敵人。在爭取意大利獨立運動中,加富爾反對民主派馬誌尼通過革命統一意大利的路線,他主張以撒丁王國為中心,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來統一意大利。他知道單憑撒丁這個小國的力量是難以與奧地利這個大國相抗衡的,而他又仇視和反對人民革命,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某個大國身上。他利用了法奧矛盾把法國拉到自己一邊,假法國之手驅逐奧地利的勢力,完成統一大業。為實現與法國結盟,他在克裏米亞戰爭期間,派出不到2萬人的軍隊象征性地參戰,從而使撒丁以戰勝國身分出席了巴黎和會,大大提高了撒丁的國際地位。繼而他又以聯姻為手段使撒丁與法國結盟。1858年7月,法撒兩國皇帝在普隆比埃爾會談,建立了反奧軍事聯盟。法國支持撒丁統一意大利,但要求得到尼斯和薩伏依兩地作為回報。在國內,加富爾提出“意大利與曼努埃爾(撒丁國王)”的口號,得到意大利各地的響應,撒丁成了意大利統一的旗幟。

1859年4月,法撒兩國對奧宣戰,聯軍很快便把奧地利軍隊打敗。前線的勝利點燃起意大利人民的革命烈火,許多地區的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當地的封建統治,要求與撒丁王國合並。意大利人民的革命使法國感到恐懼,因為它怕一個統一強大的意大利出現,會影響到它在意大利的利益,同時也擔心普魯士參戰。於是法國便背棄了同盟者,於1859年7月8日與奧地利單獨簽訂了“維拉弗朗加協議”,奧地利把倫巴底經法國轉讓給撒丁,而威尼斯仍在奧地利統治下。撒丁也被迫在協定上簽字,並把尼斯和薩伏依照協定割讓給法國。

加富爾對法國的背叛十分憤怒,他力諫國王不要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未成,他便辭職。這時意大利中部各國因法國的背叛也爆發了革命。在加富爾控製的“民族協會”領導下,托斯卡納、帕爾馬、莫德納和羅曼那並入了撒丁王國。意大利北部和中部除威尼斯外,都統一到撒丁王國。加富爾因功又被任命為首相。

維拉弗朗加協議激起意大利人民的強烈反響。以馬誌尼為首的民主派繼續展開鬥爭。1860年4月,西西裏島發生起義,受到那不勒斯軍隊的鎮壓。加裏波的組建“4人團”誌願軍支援,渡海到達西西裏。在人民支援下,加裏波的以傑出軍事天才打敗了兩倍於己的敵軍,收複了西西裏。進而他率軍渡海支援南意大利的革命。很快,他在農民支援下便解放了整個南意大利。加富爾為了竊取革命果實,便提出在南意舉行公民投票來決定其歸屬。結果,加富爾背地操縱了選舉,使南意人投票支持南意大利並入撒丁。

1861年3月,在都靈召開了第一屆意大利國會,決定建立“意大利王國”。撒丁王曼努埃爾任國王,加富爾任首相兼外交和海軍大臣。意大利的7個邦都由撒丁統一,隻有羅馬除外。加富爾還通過國王勸說,使加裏波的停止進軍羅馬。

統一後,加富爾作了大量工作:要求暫時容忍教皇繼續任職,暫緩進軍羅馬,解決大批財政赤字,遣散加裏波的的誌願軍。為此,他和加裏波的在議會多次爭吵。1861年4月,加裏波的在議會強烈抨擊加富爾的政策。加富爾拒絕答複。雙方僵持了5天後,加富爾便揮手離去。後來,為了把長期分裂的七個國家統一起來,他又做了大量工作。

由於日理萬機,使加富爾身心交瘁,不慎染上了傷寒症。後經醫治無效,於1861年6月6日去世,享年51歲。加富爾為意大利統一貢獻了力量,他結束了意大利長期受外來壓迫和政治分裂狀況,推動了意大利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他在意大利乃至世界史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生於1879年4月22日,卒於1924年。列寧在辛比爾斯克城長大,那是一個俄羅斯極普通的窮鄉僻壤。少年的列寧勤奮好學,成績優秀,他年紀輕輕就因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而變得遠近聞名了。

1886年,父親的突然死去使列寧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作為母親身邊較大的孩子,他幫母親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然而禍不單行,1887年發生了一件具有決定性的事件——這件事徹底地改變了列寧。那時他的哥哥亞曆山大就讀於喀山大學,他因參與密謀刺殺沙皇亞曆山大三世而被施以絞刑。作為一名律師,列寧逐漸卷入政治鬥爭中,三年的西伯利亞流放生活結束後,他開始成為領導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家、戰略家和黨的組織者。

在列寧的信仰中,隻有馬克思指引的革命道路才是惟一正確的道路。他堅信:人類必然要走向社會主義。可以說列寧的一生都隻為著一個目標:捍衛共產主義信仰。1903年,在布魯塞爾組建馬克思主義布爾什維克黨。1912年,“一月代表會議”在布拉格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列寧將在腦中縈繞已久的想法傾泄出來。他嚴厲指責了托洛茨基的兩麵派手段和背叛行徑,認定普列漢諾夫對布爾什維克的態度必然會使之最終與孟什維克為伍。列寧還指出社會黨國際考茨基的宗派主義立場,對工人運動來說甚至比伯恩施坦主義還要危險。在這次會議上,列寧宣布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在組織上徹底決裂。普列漢諾夫氣憤之下沒有參加這次大會。他說:“你們代表大會的成員太清一色了,為了更符合黨的統一利益,我最好還是不參加。”

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革命取得成功,當選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領袖。

1918年7月,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公開叛亂,聲言要推翻布爾什維克政府,對克裏姆林宮進行射擊,並占領了中央電報局。在這危難時刻,列寧果斷地命令托洛茨基對反叛分子進行無情鎮壓。叛亂終於被平息了,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布爾什維克一黨執政的局麵得以確立和形成。列寧不愧是一個偉人,他不僅僅用自己的智慧重塑了俄國形象,而且將自己的信仰和意誌滲透到了全世界。

對於列寧來說,他更希望西方(英國、美國、意大利等)爆發社會革命。因為這樣,先進的西方國家就會援助落後的俄國,進而使俄國變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1918年11月德國發生了革命,為了使德國革命按照自己的期望發展,列寧給德國送去了上千萬金盧布。這對當時剛剛誕生的蘇維埃俄國來說,簡直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後來德國革命的失敗使列寧大失所望,然而不久的匈牙利革命又使列寧看到了一線光明。為了增加人們的信心,他宣稱:“垂死的帝國主義將死亡,社會主義必將在全世界取得勝利。”但萬萬沒想到,關鍵時刻,匈牙利革命又失敗了。

在西方的社會革命屢遭失敗後,列寧將眼光投向了帝國主義的後院——殖民地。列寧的聲音這一次讓殖民地國家聽到了,它喚起了東方各被壓迫民族的覺醒,使這些國家相繼爆發了波瀾壯闊的反帝民族解放運動。幾十年後,這一運動成為決定人類曆史方向的巨大力量。

列寧是蘇維埃政權的締造者,是一個具有學者風範和將軍謀略的人。他篤信自己的崇高政治信仰,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事業和原則,他不惜一切代價,重塑了俄國形象,並且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成為一支全球範圍內的強大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