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泰勒斯
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小亞細亞是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彙地,交通方便,經濟發達。伊奧裏亞地區的米利都城是一個發達的工商業城市,這裏產生了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也是第一個哲學派別,主要代表人物即是泰勒斯。他用自然界的現象來說明世界統一的基礎,把事物看成是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他的思想,表明希臘人開始擺脫蒙昧的神話時代而向理性思維時代邁進,它是希臘人認識史上光輝的起點。
泰勒斯是米利都的本地人,出身於名門望族。關於他的生卒年代,已無法詳細考證,但公認為他與梭倫是同時代人,終年約78歲。
泰勒斯從事過政治活動,聰明好學,善於思考,是一個富有智慧的人,被譽為希臘七賢之一。關於他的一生有許多軼聞趣事,說明了他的超常智慧和社會影響。
泰勒斯年輕的時候四處遊學,他到過埃及參觀過胡夫大金字塔,他在埃及學到很多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帶回到希臘。他利用金字塔影子的長度計算出金字塔的實際高度,他還會用幾何學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海岸上的船隻到岸邊的距離。據說,他在一個圓裏麵畫出了直角三角形,並且還為這個發現宰了一頭牛獻祭。
據有關史料記載,數學方麵的一個圓被它的直徑等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如果兩條直線相交則對角相等;半圓內的內接角是直角以及如果給出一個底邊及底邊相關的兩個角,即可確定一個三角形的定理,都應歸功於泰勒斯。
他還是一個天文學家,幾乎是第一個研究天文現象的人。他最早研究星象學,並發現了小熊星,第一個測定了太陽從冬至到夏至的運行,並提出月亮的體積隻有太陽的1/120。他發現了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的聯係,初步確定了太陽從起點到終點的行程。他還發現了一年的四季,提出四季說,並把一年分為365天。他把精通天文學的知識,用到了增加財富上。有一年冬天他觀測來年的氣候,並且預言來年的橄欖肯定會大豐收。於是他拿出所有的錢租用了丘斯城和米利都兩地的全部榨油器,由於是冬天,閑置的榨油器隻要很少的租金。到了橄欖收獲的季節,豐收的橄欖需要大量的榨油器,這時,泰勒斯便可抬高價格轉讓榨油器,為此,他掙了一大筆錢。他用自己的行動向那些看不起知識的人們表明,有知識的人要想掙錢,很容易就能成功。
作為希臘及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的哲學思想是很簡單的,他的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是:水是世界萬物的本原與實體,萬物由水而來,是水的變形,但萬物又複歸於水。水包圍著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斷地從水中吸收它所需要的養分。
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成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既有從神話世界中吸取的思想成分,也有來自對現實生活的觀察。
在希臘遠古神話中,就有水神和海神創造萬物祖先的說法。但是,泰勒斯哲學觀點的形成,最根本的還是來自於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古代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水這種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對人們生活、社會生產及萬物生長和存在的特殊作用。泰勒斯到過埃及,尼羅河每年的洪水泛濫給當地人民帶來衣食之源的肥沃土壤,那裏的人們認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尼羅河水養育了埃及人民,是埃及文明形成發展的基礎。泰勒斯看到這種現實以及地中海,愛琴海洶湧的波濤使希臘成為強邦富國的情況。據此,他相信“地浮在水上”,並解釋地震說,這就像船在水上,由於水的運動發生搖擺一樣。
泰勒斯把一種具體物質形態作為世界本原,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觀念。他的哲學思想使人類最早拋棄用超自然的力量來說明客觀世界的神秘觀念,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方麵開始從宗教迷信中解救出來的重要標誌。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對當時的社會變革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奴隸主貴族極力利用宗教迷信來宣揚他們是神的後代和人間的合法代理人,妄圖用神的靈光來維護他們世襲特權的情況下,泰勒斯的哲學觀點無疑給奴隸主以沉重打擊,反映了工商業奴隸主反對迷信,宣揚科學,發展生產的要求。把水作為萬物的起源,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多麼簡單幼稚,但是,在人類剛剛由神話傳說向哲學思維轉變的時代,這卻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需要很大的精神勇氣。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意為“成就一切者”。釋迦牟尼這一名字是在他成佛以後,世人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圓寂於公元前486年,共活了80歲,與我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同時代的人。
據我國佛經記載,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個富庶的小國,這就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年輕的淨飯王是位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之人,後與毗鄰的拘利族天譬城主善覺大王的女兒摩耶結為夫妻。
王後40歲那年,才有了懷孕征兆。懷胎10月後的一天,王後生下一個男孩。隻見他相貌端麗、神態安詳,並無一般嬰孩的哭鬧表現。這就是後來成為佛祖釋迦牟尼的喬達摩·悉達多。他的誕生地蘭毗尼園後來成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聖地。
在皇宮優越的物質條件下,釋迦牟尼一天天成長起來。
釋迦牟尼天姿聰慧、悟性極佳,少年時代,便養成了愛思考、愛提問的良好習慣。其父淨飯王期望他長大以後成為“轉輪聖王”,有意加以培養。他命兒子同釋迦族姓兒童約萬人一起到教書法師跋陀羅尼(意為“普友”)的學堂學習。釋迦牟尼很快就脫穎而出。對太子的博學多才,法師常常驚歎不已。除此之外,太子還學習哲學、韻文、占學、數學、曆法、祭法、祈禱學、妖怪學、技藝、蛇學等多種知識與技能。
當釋迦牟尼長到17歲時,釋迦族姓的長輩們都來拜見國王,請求國王為太子選擇賢妃!淨飯王納言下詔,召集釋迦種姓年輕美貌的女子五百人,讓太子挑選。釋迦牟尼後來鍾情於一位名叫俱夷的女子,她父親是一名持杖者。持杖者說:我姓之宗法,須通曉技藝之人,才可把女兒嫁給他。使臣回稟國王,國王頗為不快。釋迦牟尼聽到後倒是極力讚同,應允七天後舉行技藝。比賽那天,五百多名釋迦族青年男子聚集到王宮競技場上,約定比賽數學、文字、音律、劍術、角力、射箭、騎馬、遊泳、跑步等項目。釋迦牟尼在全部項目中都占優勢,最終獲勝。持杖者心悅誠服地把女兒嫁給了他。
在當時社會裏,婆羅門教是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教義規定青年人要經曆四種生活,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棲期、遊行期。釋迦牟尼就是順從這個社會習慣,進行了四方出遊。
釋迦牟尼成婚後,並未改其沉思的習慣,他對見到的任何一種現象都能作長時間的思考。
一日,釋迦牟尼及隨從數十人乘車馬從東門出遊。在郊外野徑旁,一個老人拄杖而過。駕車者告之:此人為老所迫,“老”非國法,眾人至壯被老殘。太子想像著父母妻氏乃至自己,不論此時多麼年輕富有,終將老去,實在讓人痛苦!於是遊興頓無,命起駕回宮。
幾日後,釋迦牟尼又從南門出宮郊遊,行至不遠,見一病人,駕車者告之:此人已被病纏身,病危常在將近死。太子心想,患病之人周身無力,即使頭腦聰銳手足健全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多麼令人痛苦!有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種痛苦呢?回宮後,他整日為尋思這個問題愁眉不展,國王見了甚是擔憂。
過了幾日,釋迦牟尼又啟請出遊西門。出城不久,遇見四人抬著一具棺材迎麵走來,死者家屬跟在後麵,捶胸頓足呼號哭泣。駕車者告之:瞻州次是已死人。釋迦牟尼想,怎樣才能使人返老還童、青春永駐,怎樣才能使疾病遠離,生命長存呢?回宮以後,悶坐苦思,憂形於色。
過了十幾日,釋迦牟尼始終未找到答案,於是啟奏淨飯王,要出遊北門。剛出北門,遇見一比丘(和尚),駕車者告之:此人名丘僧。此時丘僧走近說:解脫之道,不在王宮在山林。釋迦牟尼大受震動,心想:這就是我苦苦追尋的事業啊!於是下定決心舍棄王位,離家尋找解脫之道。這時釋迦牟尼已經29歲,妻子俱夷即將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