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剛把本職崗位作為踐行黨的創新理論的平台,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學習、備課、撰寫著作和文章。他讀過的一些書籍,書的四周全被磨破了,空白處密密麻麻寫滿了所思所悟。正是憑著這種水滴石穿的精神,他不斷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後出版16部政治理論專著,完成10項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在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的情況下,他仍然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他堅持從醫院回到學院,為海軍基層政工幹部培訓班國防生學員上完了他本學期的最後兩節課,還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對3名研究生的學期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輔導任務。

方永剛真學、真信、真情宣傳、真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用敬業精神詮釋了一名軍校教員的高風亮節。

探索自然的拓荒者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

——巴金

彭加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以及他失蹤後的幾十年間,和他有關聯的行動都可以用“尋找”兩個字來概括—他因為在羅布泊考察時去尋找水源而失蹤。之後,人們不斷在茫茫戈壁中尋找他,或者說尋找他的遺體、他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彭加木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1956年,中國科學院準備組織一個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分赴邊疆各地調查資源,他放棄出國學習的機會,主動請戰。

從1964年開始,彭加木先後三次探險羅布泊。

當時,重水是製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質,60年代我國需花大量外彙購買。他認為羅布泊是塊寶地,可能有重水等資源,於是和幾個科學工作者環羅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樣和礦物標本,但由於時間短促,一無所獲。

1979年,中日兩國電視台組成《絲綢之路》攝製組,到羅布泊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為顧問,先期到羅布泊進行了細致的科學考察,他說:“中國的羅布泊研究都在國外;外國的探險家寫出的羅布泊的書已經比人都高了,中國人還很少來過。”

彭加木表示要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的發言權。麵對險惡的環境,他說:“就算死在羅布泊,也要用肉身為羅布泊增加一點中國的有機質。”沒想到這話竟然一語成讖。

1980年5月,彭加木第三次深入羅布泊。考察途中,車上所帶的汽油和水都幾乎耗盡,按計劃,還有400公裏路程。經討論,他們決定就地找水。

6月17日上午10時,為解決缺水這一困難,彭加木留下一張紙條:“我往東去找水井彭17/610∶30。”彭加木獨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處,迷路後因饑渴而昏倒,不幸被狂風掀起的沙浪淹沒。

國家先後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幾十輛汽車、幾千人拉網式地尋找。麵對著黑風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卻沒有蛛絲馬跡。

幾十年來,人們一次次地尋找他,但是,羅布泊不願“交出”他。

羅布泊要留住這位偉大的“羅布魂”。

一、活動名稱:“體驗勞動美,敬業做奉獻”主題活動。

二、活動目的:通過活動培育學生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使學生明白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複興的夢想需要艱苦奮鬥、需要愛崗敬業、需要拚搏奉獻,而且隻有將個人的價值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聰明才智才會充分發揮,生命價值才得以完美展現。

三、活動內容:

1.進行“愛崗敬業傑出代表”宣傳活動。利用校廣播站宣傳報道不同領域的傑出代表,如廉潔奉公的公務員、保家衛國的軍人、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等,正是由於社會成員各守其道、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形成美好正義的良善社會。

2.舉辦一次“體驗勞動美”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體驗一次環衛工人的工作,讓學生在用自己的雙手為市民創造出潔淨、舒適的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體會到即使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書寫非凡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