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羲生新聞半月報(2 / 2)

為了增強反差效果,《殺之良是》評論後續又是兩篇資料文,第一篇列數遼餉、苦役等加派,尤其點明崇禎三年十二月,天下遼餉加派由每畝九厘增至一分二厘(12厘);第二篇列數朝廷對陝西賑濟數字如何吝嗇,與遼餉等加派形成鮮明對比之後,又惡意抨擊明朝廷不許山西等地糧食運入陝西的封鎖政策,再隱晦攻擊朝廷厭民資寇,山西往年運往陝西糧食如今疑似遠賣關外,甚至有若幹晉商借道韃靼千裏迢迢送糧建虜。

為了取信陝西百姓,《羲生新聞半月報》其他版麵又間或摘抄朝廷公文,證明凡此種種詰問絕非胡說。

明際有驛站邸報傳統,鄭義兼並延安府之後移除積弊,令驛站體係回歸正常運轉。崇禎四年五月初二日,羲生報第一期印刷完畢,旋即利用驛站體係快馬運往各縣,並組織一批讀報員向民眾宣傳。

報刊輿論有無效果,還得看民間具體反饋,鄭義於是放下手頭瑣事,隱身於民間親自觀察饑民情緒變化。

首先是膚施縣,膚施縣是延安府府城,民眾稍富且往年家有一定餘糧,所以最為排斥太平軍。膚施縣民排斥情緒源於崇拜安樂秩序,談不上好不好,隻是連綿災荒年間有些不合時宜,隻要他們不正麵反抗太平軍統治,鄭義也無意耗費精力令他們認清現實。倫理觀念非一朝一夕所能變更,膚施縣民情緒依舊沉默抵製,絕大多數人懷疑太平軍胡編亂造汙蔑皇帝。皇帝英明失察,奸臣禍亂朝政,這是明際民間傳統輿論,嘉靖之嚴嵩,天啟之魏忠賢,如是等等,良民驟聞崇禎皇帝的“殺之良是”誅心言論,腦海裏第一念頭是太平軍造假汙蔑,第二念頭是朝廷裏有大奸臣。

當然效果還是有的。心中懷疑朝廷裏有奸臣,自然而然聯想起水滸傳裏的高俅高太尉,進而對陝西官員不作為心生怨恨。累年積月影響下,待其接受鄭義統治秩序後,勢必轉而成為太平軍治下良民。簡而言之,良民固然無法協助鄭義橫掃六合,但他們也不會拚上性命死保大明江山。

前麵早就說過,鄭義堅信肯革命肯造反的隻有貧困弱勢勢力,他們一無所有,他們無可失去,所以他們最肯革命最肯造反,因為勝利之後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延安府中流砥柱以及潛在兵源,是大量因為天災人禍失去土地無法養活自己的流民,此時他們大抵都被鄭義“以工代賑”名義分片集中起來,無休止修葺水利、邊鋪路造城、平整土地、軍屯軍訓。

鄭義組織讀報宣傳,主要對象亦是這些每月準時領糧的流民。

與鄉紳良民反應冷淡不同,這些破家亡戶的流民早已積累滿腔怒火,唯因皇帝英明失察傳統觀念以及楊鶴竭力維持的招撫局麵他們才旋撫旋叛,而非與朱明王朝誓不共存、堅決鬥爭。朱明朝廷自有邸報係統,但邸報流傳於官府與士子鄉紳之間,而非是送給貧民百姓看的。當朱明朝廷吝嗇麵紗揭穿,當朱明朝廷封鎖陝西政策披露,當朱明朝廷吝嗇賑濟一一列出,流民們瞬間被怒火淹沒:“原來楊鶴是大騙子,怪不得撫來撫去就是不給糧食!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咱就腦門對腦門,看看殺誰良是!”

最後統計證明,膚施縣以工代賑流民反響激烈,各征兵點擠滿報名參軍的憤怒人流。

鄭義見證膚施縣烈火燎原局勢,複又間道巡視延長、延川、青澗、綏德等縣。鄭義本以為剛被太平軍兼並,幾縣縣民理當較難宣傳,誰想當地擁軍熱潮更勝膚施十倍,甚至有人參軍落選後不甘心,竟想獨自拉起部隊攻向京師。鄭義驚訝詢問,逐漸理解幾縣燎原怒火緣由:兼並的晚,意味著糧食困乏期更長;又因地處敵我之間,賊來如梳,官來如蓖,哪怕地主小富之家也熬不住。尤其是自謂良民的百姓以及自謂勤勞致富的小地主,他們恨賊恨官恨剿恨撫無所不恨,心中對秩序降臨渴盼到極點,當驗證太平軍軍紀嚴明更有巨量糧食供給平抑糧價之事確鑿無誤,他們紛紛或明或暗轉而與太平軍合作。

鄭義瞠目結舌,膚施縣民抵觸情緒根源竟是因為他起事過早,沒有親身經曆一年更勝一年的連綿不絕的劫難。

唯有曆經混亂磨難,方知秩序根脈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