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
古老 古樸 豪華 華麗 時髦 典雅 氣派 壯觀 雄偉 莊嚴
絢麗 簡樸 光滑 牢固
富麗豪華 金光燦燦 壯麗宏偉 耀眼奪目 氣勢雄偉 富麗堂皇 造型獨特 金碧輝煌 別有韻味 挺拔兀立 巧奪天工 鱗次櫛比 高樓林立 雄渾飄逸 莊嚴肅穆 心曠神怡
布局巧妙 雕欄玉砌 曆史悠久 貼金鑲玉 飛簷鬥拱 雍容華貴 儀態萬千 賞心悅目 飛簷刺空 琉瓦生輝 潔白素淡 氣象莊嚴
橋梁廟宇
好句
大橋是這般雄偉,小橋也別有情趣,隱身於假山秀石後、花草樹木間,顯得格外小巧玲瓏。
廊棚,石橋,小弄,這些小鎮特有的元素都沒有消失,但在隱約中卻有一種情隨事遷的感覺。
憑欄俯視,隻見江水粼粼,綠波澹澹,機船訇然,檣楫自閑。
武侯祠確實是個美好的地方!鬱鬱青青的鬆柏,古樸典雅的亭堂,使人聯想起諸葛亮在此閱經卷、彈琴瑟、縱論天下的閑適生活。
一進寺,便是左右四大金剛像,如大多數寺廟一樣,高大威嚴。
廟頂四角高高翹起,優美得像四隻展翅欲飛的燕子。
召廟的主體建築群由八大經堂、三處活佛府、一陵和九十九棟喇嘛住宿樓組成,整個建築均為平頂方形樓結構,上窄下寬,外表潔白。
好段
“看!橋。”好家夥,橋洞竟拱成半圓形,上下相映正好成圓形,抬頭,一行鴻雁徐徐南飛。“清虹橋彩出,秋雁櫓聲來。”莫非是“環秀殘虹”的“環秀橋”?果然。可惜今日無雨,我們也不是才高八鬥的文豪,無緣一睹美麗的“殘虹”。不過沒關係,橋頭的詩句彌補了我的遺憾:“人步彩虹帶上行,船從碧玉環中過。往來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搖波度月。”其實它們和殘虹同樣美麗,讓人心醉。
橋上的燈亮了,像一顆顆閃閃的珍珠,把大橋的輪廓給畫了下來。遠看大橋就像升浮在雲空裏一樣,南來北往的列車,飛馳而過,那車燈,那笛聲,都仿佛在半空中。近看,你還會發現,這裏的燈由綠色的、藍色的、紫色的……好看極了,好似天上銀河落長江。
每一座師橋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你隻是把它們當成過河的工具,可能此行的意義已經失去一半了。記得有座位於鎮北的臥龍橋,有一個讓人回味的故事。相傳清康熙年間,河旁有一竹匠,看到百姓雨天過河很困難,立誌造橋,造橋別無他途,隻得削發為僧去化緣。奔走十餘年,得銀於康熙五十五年開始造石橋。因化緣積累而在橋尚未完工時就得病而死。每座橋都有一個淡泊和樸素的故事,這也正是水鄉古鎮值得一遊的原因,品味這這樣的故事,那充滿濃濃人情味的傳統文化正在離我們遠去。當它與都市生活相撞時,就像那胥塘河中漁船劃過所泛起的水波,向遠方蕩去。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七老爺廟,裏麵供奉的隻是一位普通的清代征糧官,姓金,排行第七。當年他押糧路過西塘,因不忍百姓由於天旱而餓死,私放官糧而被誅九族。他本人也投我們徜徉的小河而歿。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以江南的風俗修廟祭祀他。每天香客絡繹不絕,所以那條小河便有了“燒香港”的美名。
雄偉莊嚴的普濟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蔥鬱的古樹掩映著高聳的紅牆。屋頂上琉璃瓦熠熠發光,果然氣派不凡。殿裏端坐著高大的觀音像。看來菩薩也不甘心落伍,享受著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其頂上高懸著霓虹燈彎製的“佛光普照”四個大字,香案上粗壯的紅燭是塑料的製品,燭火原來是小燈泡。 光孝寺的格局和所有的廟宇一樣,都是正正規規的對稱的布局。正中一座大殿,左右兩座石塔和殿宇,樹和草坪也是對稱的。那左右兩棵參天古樹層層疊疊的樹葉疊在一起,連成了一片。左邊的殿叫伽藍殿,又叫鼓樓,供的神像酷似關公,但一想,又覺的這裏實在不應該會有關公的神像。等我看了兩旁的門楹才猜出了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