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建築中,蘇古沁殿是五當召最大的建築,位於整個召廟最前列,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廳為經堂,內有八十一根立柱支撐,頂部懸掛經幡和帛書,還刻有蛟龍。牆壁上繪有佛主釋迦牟尼一生的佛傳故事,極富人間情趣。地上依次排開的座榻有數十排,可容納千餘喇嘛誦經。後廳供奉著釋迦牟尼及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和曆代佛師像。
亭台樓閣
好句
加之周圍小亭回廊,綠樹芳草,整個群體錯落跌宕而渾然一體,小樓更顯出無比雄渾而飄逸的風姿。
在亭子外圍,憑欄眺望,北能看到城關全貌:藍天綠山,高樓林立,電線如網,拱橋似虹,層層疊疊,鱗次櫛比。
一進文源館,又漸入佳景,古色古香的聽雨亭便隱於佳景之中,為一清幽之處。
在諸暨南門約一華裏遠的浦陽江畔,有一個西施亭,那是為紀念絕代佳人西施,於1980年建成的。 嶽陽樓的得天獨厚,不但蘊藏了豐富的美,也蘊藏著一首濃鬱的詩。
鬱鬱蔥蔥的樹木,星星點點的花朵,掩映在樹叢中的建築群,曲折迷離的石路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清華園。
好段
邁出亭子,向北走二三步,往下走26級石階,便到亭子基下的江邊。在這裏仰頭往上看,隻見基砧高峻陡峭,亭亭而立。基砧上的亭子,大有淩空欲飛之狀。真是"玲瓏中透壯觀,別致中有靈秀。沿水邊再往南走幾步,還能見嶙峋的崖石上有清人依照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筆法而書的“浣紗”兩字。
西施亭亭身呈六邊形,高大約五米,直徑足有三米。由亭頂、亭角、亭柱、亭座、亭欄、亭基六個部分構成。精美多姿,真有巧奪天工之感。亭頂呈葫蘆狀,像古代勇士的頭盔,六隻亭角,像一根根展翅欲飛的天鵝長頸,朝六個方向淩空昂伸,亭角的末端又向下一彎,猶如天鵝頭上的橙黃色喙子,朝江麵覓食。每兩隻角兜成一個麵,每個麵的簷口皆成弧形,上麵鉗擱著一根根銀灰色竹節模樣的筒瓦,覆蓋著亭子。左右各七根,逐一短縮,惟中央一根與亭頂相連,因此,從亭頂開始,形成六隻夾角,活像六把色彩悅目的紙扇。
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搖頭晃腦地念“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就聽說過“白雲黃鶴”的美妙故事,就知道滾滾長江邊曾立著一座千古名樓。而今,別具風貌的黃鶴樓又重現在我的麵前。緩緩移步樓前,民族風格濃鬱的牌樓挺拔兀立,氣宇軒昂。那錯落有致的亭台軒榭古色古香、精巧玲瓏,尤其別致的是它的題匾:“攬虹”,“瞰川”,“衢雲”,還有“凝翠”——哦,小小的亭,你果真能包攬得了那茫茫無際、生機盎然的綠嗎?
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步入農講所的大門,走過花崗岩石板鋪成的道路,來到一個麵積不大的房間。房間裏的陳設是這樣的簡陋:靠西邊是一張書桌,桌上擺著文房四寶及學生筆記,桌旁擺著三把椅子,靠東牆是一副簡單的板床,床前還有一對竹箱。除此以外,房間裏最大的財富就是書報。書架上,報紙架上,竹箱裏,處處是書報。
在茂密的樹隙中,潔白的清華學堂的樓尖已在綠色的簇擁下時隱時現了。漸漸地,“清華學堂”四個雋秀而又剛勁的繁體大字閃入我們的眼簾。一座古樸典雅的乳白色教學樓像一個鋼鐵巨人矗立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不是因為它高,而是它居高臨下、威武的獨特魅力征服了人們。你瞧,白色的主樓作為基調,黑色的繁體字和兩個精美的紅燈籠作配調,組成了一幅和諧的圖畫,給人一種高雅、脫俗的氣質,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