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
百吃不厭 回味無窮 清香甜美 流傳千古 名揚中外 歎為觀止 色香味美 香飄四溢 垂涎欲滴 聞名遐邇 風味獨特 各有千秋 讚不絕口 聞香下馬 技藝嫻熟
好句
夏天的晚上,吃上一碗放點醋的涼拌米粉,頓時心曠神怡,疲勞驅淨。
所用的原料也簡單,擀得極薄極薄的餛飩皮,近乎透亮;剁得很碎很碎的肉餡,調成糊狀。
家鄉的鹽豆子有著特別的風味,嚼在嘴裏是辣中含香,香中透鮮,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將小麥、玉米或山芋洗幹淨,調水磨成糊狀,把糊糊澆在燒熱的鏊子上用薄篾片均勻攤開、烙熟,就成了一張薄脆鬆香的煎餅了。
這種酒釀全用上等糯米,發酵適中,釀成後米粒軟鬆,粒粒珍珠一般,滲出的釀漿呈濃汁狀,清香甜美,令人回味無窮,尤其適宜不能飲酒的老人、婦女和小孩兒。
好段
采葉後,用水把粑葉洗幹淨,先蒸一會兒,葉片變得質地柔軟而芬芳,再將清洗後的糯米放入已做成圓錐形的粑葉窩內,然後抖幾抖,把糯米抖緊,再將粑葉的上緣折疊,用一根棕葉將它紮好,於是一個小巧玲瓏的粑粑做好了。蒸好後,打開鍋蓋,一股清香飄來,帶著甜絲絲的氣息。小姑娘們提著正冒熱氣的粑粑,在空中旋轉,嘖嘖讚歎,口水直流。
老板是個地地道道的杭州人,50多歲,非常好客。我們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的提問,他就不厭其煩的回答。他說:“杭州小籠蒸包是杭州有名的風味吃。烹調時,選用發酵精白麵粉作皮,用鮮肉,或鮮肉拌拌蝦仁,或雞肉拌火腿末作餡,在餡料中加入特肉皮凍,包好後放入特製小蒸籠用急火蒸製3分鍾即可而成,分別稱為鮮肉小籠、蝦肉小籠、雞火小籠。這些包子汁多香鮮,皮薄滑韌,但口味各異。”我們殊不知這小小的包子還有這麼多的講究。老板接著說:“別看這包子小,可它已有300多年的曆史了!”聽到這,我們不禁對這小籠蒸包有一種莫名的敬佩之情。
麵餅製成後下一步就是下鍋烙烤了。如果將製作整個烙饃比作是一場戰爭,那麼烙烤就是決定這次戰爭勝負的最後一次衝鋒了。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烙饃孬與好,功夫火上烤。”烙烤前,先把鍋燒燙,然後用芝麻油擦鍋。對爐火溫度和烙烤時間要嚴格把關,稍一疏忽,就可能前功盡棄。在烙烤過程中,要不停地翻動麵餅,使之均勻受熱,見烙饃呈黃色即可。這樣,一塊香氣四溢、色味俱佳的烙饃便製成了。
家鄉人愛吃鹽豆,家家爭著做。鼓鼓的豆粒挑選好,洗幹淨,浸泡一夜便可上鍋煮。熟了,豆粒黃亮亮的,香氣四溢,吃一粒,又香又麵。趁熱裝進預備好的蒲包內,紮緊,放到密封的缸裏或鍋裏去悶。過五六天便可出包了,打開蒲包,一股黴臭的怪味直鑽入鼻。倒進盆裏,那又黃又亮的豆子竟被悶得又紫又暗。用手攪拌,豆粒間有很多粘絲連著,能拉得很長。可別嫌棄它,悶成這樣最好。奶奶說:“越臭越鮮,絲越長越香。”倒進缸裏,加入涼開水,放些辣椒麵、生薑末、鹽等,攪一攪,豆粒便變成了暗橘紅色。這樣,新鮮鹽豆便做好了。
這種糯米酛用萱葉汁製成,呈草綠色。萱葉用野生的,因為家種的萱葉汁有苦味,而野生萱葉卻有一種異香,清甜可口。萱葉采來後搗碎出汁,兌上糯米粉攪勻,製成酛蒸熟。酛的體形小,每五個一組,用某種葉托著,買者要買就是五個。酛的粘性特強,吃時稍不注意,就弄得手上都是粘汁。因為色美味甜
加上一年中隻此一天有賣,所以小孩子特別愛吃,感到有說不出的新鮮。
煎餅,雖說是我們一日三餐的尋常飯食,可它的鬆脆香甜,易食耐放,又令多少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傾倒。如蒲鬆齡老先生就曾讚道:“圓如望月,大似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一語道出煎餅的薄如紙,色、香、味俱佳的特點。雖然有些誇張,但那剛出鏊的新煎餅,卷上醃得發紫的蘿卜幹或煮得黑亮的老鹹菜,再咬一口紅通通的尖辣椒,那情境、那味道、那享受,就是神仙生活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