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
夜以繼日 焚膏繼晷 得心應手 循序漸進 紮紮實實 專心致誌 通宵達旦 才思敏捷 爐火純青 獨樹一幟 博覽群書 涉獵廣泛 不恥下問 長年累月 前功盡棄 百折不撓
急不可待 淋漓盡致 默默無聞 怨天尤人 千辛萬苦 學富五車 滿腹經綸 才高八鬥 勤能補拙 水滴石穿 由淺入深 不屈不撓 持續不斷 聚精會神 自怨自艾 大顯身手
扼腕痛惜 吹毛求疵 才華橫溢 出口成章 日積月累 持之以恒 全神貫注 以苦為樂 再接再厲 雄心勃勃 耿耿於懷 半途而廢 不進則退 寸步難行 取之不竭 通宵達旦
勤學苦練 夢寐以求 重蹈覆轍 堅定不移 實事求是 披荊斬棘
學習
好句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隻要堅持不懈地刻苦自學,是不必擔心不能成才的。
學習,不但要專心聽講,還要用心“想”,而且學好的關鍵是“想”。
一個人的知識、才能的主要成分,是依靠長期堅持不懈地自學積累而獲得的。
學會學習,學會留意身邊每一事物,要積累每一點有用的知識,哪怕開始時隻有那麼一點點。
學習這件事不在於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
好段
在我的,不,在我們的生活裏,學習成了主旋律。在學習中,考試又似乎是學習的惟一目的。老師常常繃著麵孔說:“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必須認真地學習,否則好分數怎麼來?”就這樣,星期天被一大堆學習任務填滿了,球賽取消了,興趣愛好也放棄了,我們就是這樣服從了。
我們應怎樣讀書來獲得知識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靠的是頑強的毅力,執著的熱情。孔子手不釋卷,才有“韋編三絕”的故事,中華才有這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和儒家鼻祖;魯迅正是用別人休息的時間加緊學習,最終成為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鋒。
現實當中,不少人條件優越,卻白白浪費了珍貴的時間,長大後才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有些人花錢買了一大堆書,隻作擺設,從不閱讀,最終一無所獲;還有少數人雖讀了書,卻讀的是壞書、邪書,結果受到不良影響,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看來,我們要讀書,而且還必須有選擇地讀書,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聯係到我們的學習,我們是否也能獲得一些啟示呢?在充滿信心的基礎上,我們不妨給自己先定個目標,然後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努力,當然更需要頑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具備了以上幾點,我們就會在以後的考試中減少一些遺憾和失敗,增加一些圓滿和成功。
我們說有成就的人有“學問”,既然是“學問”,那麼就會既“學”且“問”。“問”從何來?從疑而來。隻有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才能獲得淵博的學識,用之於我們的事業,所以我們說:學貴質疑。明朝學者陳獻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然而,我們有些同學卻不善於動腦筋,不會自己獨立學習,即使是很簡單的問題,也指望老師給予解決。他們把老師當成了“拐杖”,結果,離開了“拐杖”就摔跟頭。這是不利於成才的。誰也不能一輩子都靠“拐杖”走路,隻有自己獨立行走,才能走得“穩”,走得“踏實”。
自學能力,不但是最主要的能力之一,而且是各種能力賴以提高的基礎。有人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可見,培養、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已成為當今信息密集時代每個人所需解決的緊迫問題。
思考
好句
思考是行為的種子。
我坐在桌前,一邊看書,一邊思索,這是一種習慣。
思考,不但是學習的條件,而且,又能提高學習的興趣。
思索要養成習慣,凡事都應該問個“為什麼”,這是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
邊聽邊學且獨立思考,也就是專心聽、“想”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
專心聽、“想”是學與思結合的代表,是把知識真正學到手的必由之路。
但是,“思”,也的確是一件苦差事,這就要求你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如果你嚐到思考後的無窮樂趣,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好段
許多人已無暇思考,因為太忙了。忙到忘記兒時捉蟋蟀的青草地,忙到沒有機會靜心地聞茶香。怡然在他們心中溜走時義無反顧,隻剩浮華招搖。
富蘭克林有句話:讀書是易事,思考是難事;但二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可見,上課專心聽、“想”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缺少它,知識的掌握和記憶便會成為一大難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學業的失敗,病痛的折磨,家道的貧窮,分離的苦悶……這人生的所有不幸都降臨在了我的頭上,我失望,我無助,我哭泣,有無數個漆黑的夜晚,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詢問自己:“我,究竟是不是這紅塵滄桑中無用的敗筆?”回答的除了一片風聲,還是風聲。在我看來,這,已是默認。
我很喜歡那樣一個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葦草”。也許思考就是那個讓人可以淩駕於萬物之上的台階。但也正是這思考的能力賦予了人類以思想,從而把人類置入了很多尷尬的境地,比如親情與真理。
思想是快樂的源泉,但並非所有泉眼湧出的都是快樂——這便是思維方式的區別。還記得那個守天望天憂天的杞國人,還記得那些鑽進木桶裏曬太陽的希臘先哲嗎?他們一直都在思考,卻一直都不快樂。今天當我們再談“杞人憂天”、“犬儒主義”時,我們應該驚覺有一記棍棒警敲我們腦勺:思維拐錯了彎,便會進入快樂的墓地。
前日偶讀一文《我們究竟在考什麼》,文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物理係的高材生麵對用一個氣壓計如何測樓高的簡單物理問題,堅持用十多種不同的答案予以解決,最妙一種是輕敲守門人的房間,問:“請問這座樓高多少?”啞然失笑之餘,給了我們無盡的思考:在麵對一個實際問題時,究竟是一個標準答案好呢?還是喜歡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好呢?
愚公挖山,還要靠人的思考,對如何挖,挖出土來運到哪裏,心中有數。而挖井人卻相反,不加思考就幹,幹之前不進行周密調查,對有水沒水心中根本無數,這當然不會成功。
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這好比人攝取食物一樣:隻去聽和學,而惟獨不去思和想,那便是囫圇吞棗,會食而不化,難以吸收,所聽的和所學的知識當然無法化為己有。因此,專心聽並想,學而思,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思考是愚者變智的鑰匙,不思是智者變愚的根源。確實,多思多想,會使你思維越來越敏捷。就好比一台金屬機械,越用越靈活。課堂上肯動腦、思維快的同學,他們在積極回答老師的一個個問題時,便會越學越有興趣。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大腦。對此,專心聽、“想”的益處,成績優異的同學應深有體會吧。
積累
好句
知識的積累需要耐心,需要恒心,需要毅力。
事物“量變”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沒有積累,就沒有的“質變”。
涓涓之水終可以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舍的滴墜。
不要小看了那一點點收獲,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一滴的努力,一點一滴的收獲,你就會走在別人的前麵。
積累靠勤,靠恒,積累能夠補拙救愚,能夠抑傲擯躁,當你由於積累而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了,你才會體悟到積累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