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火樹銀花元宵節(1 / 1)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由於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就迎來了我國另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一名的來源是因為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正月十五就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存在了。元宵節的產生還有著一段不平凡的曆史。

漢高祖劉邦死後,朝政大權漸漸落到了呂氏手中。齊王劉囊為保劉氏江山,和開國老臣周勃、陳平等設計平定了“諸呂之亂”,並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為漢文帝。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點燃彩燈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就是點燃彩燈。對於為何要在元宵節點彩燈,有著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漢武帝在農曆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在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為尊貴的太一神。由於要徹夜舉行,所以必須終夜點燈照明。第二種說法是,東漢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逐漸成為元宵節的主要習俗。第三種說法是,道教將正月十五日叫做上元節,七月十五日叫做中元節,十月十五日叫做下元節,這就是“三元說”。由於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所以上元節要點燃彩燈。

元宵節點燃彩燈的風俗雖然起自漢朝,但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每到這一天,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將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描述為“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 是中國獨具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來源於民間口謎,三國時候盛行猜謎。到了南宋,謎語變成元宵節裏必不可少的遊戲方式。通常是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彩繽紛的彩燈上供人猜。由於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而流傳下來。

吃元宵

我國民間有在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合家團聚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又叫“浮圓子”、“湯團”、“湯圓”,由糯米做成,或實心,或帶餡。餡分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不同種類,食用時可以煮、煎、蒸、炸等。元宵又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走百病

“走百病”是個別地方在元宵節的禮俗,也叫“烤百病”或“散百病”,參與者通常是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到郊外等,目的就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風俗活動日益增多,如很多地方有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延伸閱讀

“元宵”的由來

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大臣,他很善良。有一天進宮時,他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麵準備投井,就慌忙上前搭救,並詢問自殺緣由。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自進宮後,就再也不能和家人見麵,悲傷至極欲一死了之。東方朔決定幫她。

一天,東方朔讓人將一個寫有“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的紙條輾轉傳遞給漢武帝。漢武帝看後大驚,連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問及東方朔時,東方朔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姑娘不是擅長做湯圓嗎?正月十五晚上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同時京城家中也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漢武帝聽後采納了東方朔的建議。

正月十五晚上,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如織。元宵的家人也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就這樣和家人見麵了。

由於長安城安然無恙,漢武帝大喜之下便命令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由於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