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立春時節的迎春禮(1 / 1)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農業為主的,立春作為一個節氣,象征著春天的到來,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把立春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大約在3000年前就有在“立春”之日舉行慶祝活動的儀式,在此基礎上孕育發展的“立春”的民俗風情及文化內涵也日益豐富。

祭春儀式

周代的的祭春儀式是:立春前三天,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裏之郊祭祀句芒神,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施惠兆民。

句芒神,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木神,也稱為“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就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立春都會受到祭祀。因為芒神住在東方,所以,古人在東郊祭祀他。

明、清兩代,從京師到縣城都特修專供祭春用的寬闊的“春場”。每到立春這一天,人們穿著同一顏色的衣服,打著旗、幡、傘蓋,牽著紙糊的春牛、春象,用彩仗鞭打,吹吹打打,載歌載舞,甚是熱鬧。祭壇上香煙繚繞,供有豬頭、牛頭等祭品。主祭官在四大禮賓的陪同下宣讀祭詞,以示對春之神的虔誠。明人劉侗《帝京景物略》中記述了當時的祭春活動:“立春候,府縣官吏具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

打春牛

打春牛又叫“鞭春”,即在立春日用黃泥摶土造成土牛以勸農事,使人們重視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據《禮記月令》記載,早在周朝就有“出土牛以示農耕之早晚”的風俗習慣。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也說:“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的含義,不限於促春耕,可能含有一定的祈福意義。如,山東民間在打春時,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這叫做“搶春”,搶到牛頭的最為吉利。人們搶到春牛泥土回家後就撒在牛欄裏,期待著牛能健康並繁衍生息。還有的地方,將五穀盛放在牛的體內,土牛被打爛後,人們搶到五穀作為種子,希望這種種子能帶來一年的好收成。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咬春

立春這一天還有“咬春”的習俗,要吃蘿卜,五辛盤和春盤。之所以要吃蘿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除了解困之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據記載,吃五辛盤,即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們在立春之日食用後發五髒之氣的。

吃春盤的習俗大約始於唐代。唐代《四時寶鏡》中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麵烙製或蒸製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做餡兒包著食用。清代,春盤中的青菜常由芹、韭、筍組成,象征勤勞、長久、興旺。

除了以上幾種禮俗活動外,還有喝春酒、貼“宜春帖”等習俗。這種種活動,◆ 春餅

都體現了人們對春天的重視、對春天的喜愛。對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立春也應當受到重視。因為無論是否耕種,“一年之計(均)在於春”。

延伸閱讀

《春牛圖》

《春牛圖》,是古代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降雨量、幹支、五行、農作收成等資料的一種圖鑒。

清朝年間,每年六月,由掌管天象、曆法的朝廷官員設計來年春牛芒神的造型、顏色,命令各府州縣依照製作“春牛圖”。“春牛圖”的各部尺寸都有一定的規格和象征意義。如牧童身高三尺六寸,象征農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牧童戴草帽表示春暖,不戴草帽表示春寒;牧童雙足穿草鞋表示該年幹旱,穿草鞋褲管束高表示該年多雨水;一隻腳光著,一隻腳穿草鞋,表示該年是雨量適中的好年景。牧童的衣服以及腰帶的顏色,甚至頭上所束的發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幹支來定。

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在楊柳青年畫中,《春牛圖》是經典作品之一,表現了人們心目中飽含豐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對風調雨順的祈求,是千百年來長盛不衰的繪畫內容。

在立春日,順天府要向皇帝呈進“春牛圖”,百姓中也有春官送《春牛圖》預兆豐收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