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的前一兩天是寒食節。清明寒食期間,既有祭掃新墳時生別死離的悲酸哀泣聲,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這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又稱“鬼節”、“冥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也就是說,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在我國曆史上,清明節和寒食節原本是兩個節日,但由於時間上過於接近,到了唐代,兩個節日就合流了。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具體日期是距冬至105天,即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寒食節日的主要禮俗就是禁火,即不能生火烹煮食物,隻能吃預備好的熟食、冷食,“寒食節”因此而得名。
清明、寒食的來曆
作為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清明,在周代已經開始流行了。據說,清明節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爭相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於是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的起源與古代的鑽木、求新火的製度相關。由於季節不同,古人就用不同的樹木取火,所以有改季改火的習俗。每次改火後,就要換用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周禮秋官
司煊氏》中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鐸宣禁火令。在禁火期間,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一種固定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係,成了寒食節。
清明掃墓
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它最主要的禮儀活動就是就是祭祖掃墓,而且這一活動由來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就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了。唐代開始廣泛盛行。據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無論“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祭祖、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舊唐書》中也說:“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常式。”
之所以要在清明節時掃墓,可能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不由想到祖先的墳塋是否有狐兔穿穴打洞,是否會由於雨季來臨而塌陷,於是親臨察看。一方麵給墳墓添土除草;另一方麵也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表示對死者的懷念之情。“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就是對這種情形的描述。
清明插柳與戴柳
清明時節,古人有插柳與戴柳的習俗,據說,這一禮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先神農氏。因為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此外,對於清明節插柳和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古人認為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是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索討的時候。受佛教的影響,柳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認為它可以卻鬼,所以,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與迫害,人們頭上插柳或戴柳。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除了以上兩種主要禮俗之外,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其他的傳統風俗活動,如蕩秋千、踏青郊遊,蹴鞠、放風箏、鬥雞、拔河、植樹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雖然有的已被淘汰,但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
延伸閱讀
寒食節的另一種起源
寒食節的另一種起源,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的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外國19年,他的臣子介子推一直相伴跟隨。有一次,他們在山中迷路了,由於炊斷糧絕,重耳奄奄一息。這時,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用火烤熟,為重耳充饑。重耳複國後稱為晉文公,他在封賞功臣時忘了介子推。有人替介子推叫屈,介子推卻為了躲避利祿而背著母親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可是介子推和母親寧願被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看到他們燒焦的屍體非常傷心,於是發布禁火令,以表示追懷之意,從此便有了一年一度的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