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2000多年來,它不僅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還因起源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這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比較大的一個節日。它的曆史悠久,含義豐厚。
端午,也稱為“端五”,“端”的含義與“初”相同,“端五”也就是“初五”;“五”與“午”相通,按地支的順序推算,五月也正是“午”月,同時,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還稱為“重五”,也稱“重午”。除此之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別稱,這與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不同說法相關。
端午節的來曆
迄今為止,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影響最大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這一說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中的相關記載。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貴族大臣。他主張舉賢授能,力主富國強兵並聯齊抗秦,結果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在讒言陷害中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途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軍攻破。屈原悲痛萬分,就在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之作《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此外,關於端午節來曆的說法還有以下幾種: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世人紀念他,所以有了端午節;紀念東漢時期的孝女曹娥,她因救父而投江;端午節是龍的節日,因為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龍舟競渡都與龍相關;五月初五是惡日,在這一天要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等。
端午節的禮俗
普遍存在的端午節禮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懸掛艾葉、菖蒲。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因而出現許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習俗。還有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的,認為有驅魔祛鬼的神效。
小孩纏掛五色線或者佩戴香囊。香囊裏裝著朱砂、雄黃、香藥等,外麵包著絲布,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點綴的作用。
吃粽子。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傳說,屈原死後,人們為了防止水中的魚龍蝦蟹咬噬屈原的身體,就將飯團包起來丟進江裏,後來發展成了“粽子”。
賽龍舟。據說,楚國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就爭相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後來人們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雖然有這種說法,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賽龍舟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
此外,還有掛道教符圖驅邪;喝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目的是驅邪保健;遊百病,即出門遊玩,這在上古時代也是為了回避疾病和邪氣;親友互相贈送禮物,因為端午日不祥,所以親友之間要互贈禮物來表示互相關心。
以上八項端午節禮俗都以辟邪、辟瘟、保健為目的,但端午節在從戰國時代到今天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已經從單一的辟邪驅瘟主題,逐步發展到兼顧辟邪驅瘟和紀念先賢兩個主題並重了。所以,端午節也就有了更多的文化的含義。
延伸閱讀
“惡日”和漢代食梟羹的皇家禮儀
端午這一時段,氣溫驟然上升,令人難以適應;同時,蚊蟲開始肆虐,細菌開始泛濫。生活的經驗使人們認識到這是一個疾病高發期。此外,“五”是陽數,五月初五也有“極陽”的含義。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陰陽和諧,所以認為這種陽氣極盛的日子一般都不吉利,所以,五月初五被認為是一個“惡日”。
在漢代,五月初五有一個官方禮儀,即皇帝命令郡國召集百官,賞賜梟羹,也就是貓頭鷹湯。這是因為在古代傳說中,貓頭鷹吃自己的母親,古人認為它是惡鳥。為了滅絕它,特意選擇在端午這個“惡日”來吃。在宮廷中,皇帝賞賜梟羹,其實也包含著教訓大臣,不要做惡人、奸臣的政治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