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9章 浪漫溫馨七夕節(1 / 1)

七夕是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以女性為主角的傳統節日。節日中種種趣味盎然的禮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七夕節源於漢代,盛行於唐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曆史,也被稱之為“女兒節”、“少女節”、“乞巧節”。

七夕節的傳說

在人們的觀念裏,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在一起。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孤兒跟著哥哥嫂子生活,每天總是放牛,人們叫他牛郎。雖然他既聰明又勤快,但哥哥嫂子最後還是和他分了家。分給牛郎的隻有一間茅房、一頭老牛。從此牛郎就和老牛生活在一起,對老牛非常照顧。一天,牛郎無意中看到七個仙女駕著祥雲落在河邊草地上,她們脫去五彩霓裳,跳進河水嬉戲。牛郎盯著一個最年輕美麗的仙女看得入神,這時老牛突然說:“她是天上的織女,隻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會做你的妻子。”牛郎聽從了老牛的建議。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織女最終留下來成了牛郎的妻子。他們男耕女織,互敬互愛,並有了一雙兒女。但玉皇大帝知道後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帶著天兵天將將織女從人間帶走了。悲痛欲絕的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挑著兒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肝腸寸斷的織女和牛郎,在天河兩岸遙望對泣。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便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無奈,隻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橋上相會一次。

這個動人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看到他們相會,並寄予自己的願望,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禮俗

七夕風俗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是“乞巧”。乞巧指的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因為傳說中織女美麗聰明,心靈手巧,能織出彩霞般的錦繡,令人間女子羨慕不已。民間乞巧的習俗,便是在這種向往心理下形成的。梁宗懊的《荊楚歲時記》說七月初七夜晚,家家戶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以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為是織女星神降臨的顯示。這種在南朝形成的活動一直留傳到後世,民間將穿針乞巧作為七夕的代表性行為,宮廷建有進行乞巧活動的樓台,如唐玄宗建乞巧樓,元代在九行台乞巧,明代設乞巧山子。

除乞巧外,民間還有拜月的習俗。女孩子們在七夕之夜,仰望天空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姻緣巧配。在古代,婚姻是決定女孩一生幸福的大事,所以,世間癡情女孩會在七夕這天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滿。

七夕節還有求子的習俗。如《風土記》記載:“七月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有為征應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後言之,頗有受其柞者。”此外,七夕節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禮俗,“乞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生豆芽、浮巧針等。

延伸閱讀

為何“七月初七”能夠成為節日?

農曆七月初七作為“七夕節”,這個節

日的起源雖然與傳說有關,但民俗專家也認為它與古人對數字的認識有很重要的關係。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以前,類似一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的“重日”大都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此,人們會在這樣的日子裏多做祈福、祭祀或紀念活動,以求幸福、安康。七月初七作為節日應該與此相關。

“七月初七”作為節日,可能還與古人對時間的崇拜有關。在古代,人們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稱為“七曜”。“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如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七”還和“吉”諧音,所以,“七七”又有雙吉含義,所以,人們也認為它是“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