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合家團圓中秋祭月禮(1 / 1)

中秋節是一個曆史悠久的節日。在農耕社會慶中秋是很重要的,因而有著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也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今天則更多寄托了人們期盼團圓幸福,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之所以稱為“中秋”,是因為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中秋也被稱為“仲秋”,因為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的“仲”。中秋還被稱為“月夕”、“八月節”,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時期的滿月更圓、更明亮。在這個月圓之夜,人們仰望圓圓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故而中秋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的起源與發展

中秋節在我國起源的時間很早,它源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識到月亮的運行與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人們為了祈求月神為農業發揮有利作用,或為了慶祝豐收、答謝月神的福佑,就開始祭祀月亮,並成為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據《周禮》記載,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舉行“夕月”的儀式,即祭拜月神。北魏、隋唐以來,曆代也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後來這種習俗傳到民間,就形成了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便正式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到明清時,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賞月

在中秋節,除了帝王祭月,民間百姓拜月的活動,還出現了賞月的禮俗。民間中秋賞月活動大約始於魏晉時期,但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才頗為盛行。等到宋代,中秋賞月便成為這一節日的中心。據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戲連坐至曉”,也就是說,每到這一天,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麵,牌樓上紮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而百姓們則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在合家團圓中共同賞月敘天倫之樂。

吃月餅

俗語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是中秋佳節比不可少的美食。據說,中秋吃月餅還與朱元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當時,中原廣大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傳遞起義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了一條計策,命令屬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再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到了起義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就攻下元大都。接到勝利的消息,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起兵時秘密傳遞信息的餅子作為節令糕點賞賜將士。這便是後來的“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秋節中祭拜月神的含義日漸減弱,而吉祥、團圓的象征含義逐漸加強,還在各地形成了更多的禮俗,如錢塘觀潮、賞月猜謎、燃燈、舞火龍、玩兔兒爺、飲桂花酒、吃芋頭等。

延伸閱讀

中秋節時的“兔兒爺”

我國古人過中秋節時,祭月是主要活動。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裏擺一張八仙桌,上麵擺放供品,其中有一種毛豆枝是專為“兔兒爺”準備的。“兔兒爺”是對玉兔的敬稱。之所以為“兔兒爺”準備供品,其中還有一段傳說:

有一年,北京城裏發生了瘟疫。看到百姓痛苦的情形,嫦娥心裏很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治病。玉兔變身為一個少女,挨家挨戶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送很多東西給她以表示感謝,但玉兔什麼也不要,隻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所以,她有時候打扮成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先生……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等,走遍了京城內外。瘟疫消除後,玉兔就回月宮去了。人們為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就用泥塑造了千姿百態的玉兔的形象。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並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