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九九重陽登高禮(1 / 1)

農曆的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敬老養老的儒家理想與孝道倫理,融合了道教養生貴生、驅邪求壽的世俗理念,逐漸由最初的天倫祈祀型國家大禮轉變為人倫娛樂型的民間佳節,成為一個世俗化的全民傳統節日。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古老的《易經》中“六”被定為陰數,“九”被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都是陽數,兩九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的別名還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這些名稱都與節日當天的禮儀活動相關。

重陽節的曆史

重陽節的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屈原的《遠遊》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但這裏的“重陽”指的是天,而不是指節日。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這一天已經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才被正式確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了明代,重陽節時,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表慶賀,同時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誌,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禮俗

重陽節的禮俗活動既多彩又浪漫,通常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插茱萸:這是重陽節的一個標誌性禮俗。與重陽節有關的茱萸主要指的是吳茱萸,古名越椒。吳茱萸開花豔麗,能給人以很強的視覺美感衝擊;吳茱萸的香味濃烈,有很好的提神作用;吳茱萸還有治寒驅毒的藥用功效。重陽節為何插茱萸,具體原因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是插茱萸這一禮俗在西漢時即已出現,如《西京雜記》曾記載賈佩蘭“佩茱萸”,唐代沈適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雲:“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月月奉天長”,說明唐代之前佩插茱萸的習俗已然之風。到了唐代,佩插茱萸的習俗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盛行情況在唐代詩歌中有著充分體現。由於茱萸在重陽節中具有重要地位,重陽節遂也稱為茱萸節、登高會稱為茱萸會等。

賞菊及飲菊花酒:這一禮俗據說起源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他這種高尚的品格影響著後人,他的愛詩、愛酒以及愛菊也都影響著後人。由於重陽節時也正值菊花盛開的時節,後人也紛紛仿效陶淵明飲酒賞菊,久而久之,這在重陽節便成了一種約定俗成。

登高:這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它首先是和古代先民的狩獵、采集等活動相關,後來逐漸地與人類關於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禍、登高升仙等認識或活動發生了聯係,登高也因此富含特殊的含義。重陽登高備受後人重視,唐代文人描寫重陽登高的詩非常多,如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其中的名篇。正因為民間有此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吃重陽糕:重陽糕又被稱為花糕、菊糕、五色糕等,製作方法比較隨意。九月九日天亮時,將一片糕放在兒女頭額上,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這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有的地方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重陽節的禮俗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有關重陽節的大量故事、傳說和詩歌,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它無疑是我們民族的一份重要文化遺產。

延伸閱讀

重陽節的傳說

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有著美麗動人的古老傳說,重陽節也同樣。

相傳,漢代有一位叫費長房的仙人。他收了一位徒弟叫桓景。春去秋來,桓景跟師傅已經學習了許多年。突然有一天,費長房將桓景叫到身邊,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們家將有一場大災難,如果你帶著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色的囊袋盛上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就能夠避禍消災了。”桓景按照師傅所說的,帶領全家上山遊玩。等到傍晚,他們回家一看,發現家裏所有的雞狗牛羊等家禽和牲畜全部暴死。這時桓景才明白,這些家禽和牲畜成了他們全家大小的替死鬼。這件事很快流傳開來,並且代代相傳。每逢九月九,人們就去登高辟邪,相沿成俗,最終演化成為重陽節。